垦利县冬枣优质高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2011-06-07 06:49王青利刘春兰刘冬冬王军民
园艺与种苗 2011年4期
关键词:冬枣坐果花期

王青利,刘春兰,刘 岩,刘冬冬,王军民

(山东省垦利县气象局,山东垦利 257500)

冬枣是无刺枣树的优质晚熟鲜食品种[1]。冬枣皮薄质脆,细嫩多汁,甘甜清香,营养丰富,含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活维生素丸”的美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2]。近代科学家还发现冬枣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环磷酸腺苷(cAMP)等物质,其中,cAMP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对心肌梗塞、冠心病、心源性休克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3]。目前山东垦利县已发展了吴旺、友林村等几十个冬枣种植专业村,年产量达到220万kg,产值3 000万元以上,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利用垦利县1990—2009年的气象和冬枣产量资料,分析研究了影响冬枣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提出了垦利县最适宜冬枣丰产丰收的气候条件,以期为合理地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高垦利县冬枣的产量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冬枣主要生育期适宜气象条件

1.1 现蕾期

日平均气温达到13℃以上时,冬枣地上部分开始萌动;日平均气温达17℃,平均日照8.5 h以上时开始抽枝、展叶和花芽分化。以叶片计在5月中上旬冬枣树进入营养生长高峰期,以叶面积计则在5月10—31日进入营养生长高峰期。据统计,5月叶片增长量占全年总增长量的80%左右。枣吊和叶片在发芽后30 d内迅速形成,这种特性是冬枣树年生长期短的一种生态适应性表现,既有利于在较短的年生长期内同化、积累较多营养物质,又有利于营养生长减缓后集中养分开花结果。此期气候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冬枣树营养物质积累的多少。因此,现蕾期既是营养生长的主要时期,又是冬枣高产的基础时期。

1.2 花期

日平气温达到20℃左右时进入始花期,22~25℃时进入盛花期;花粉发芽需要25~26℃的温度,日平均气温能达到26~28℃,更有利于授粉受精;低于20℃发芽率明显降低。花器授粉后蜜盘、子房能发育成绿色的圆锥体幼果,需要连续3~7 d日平均气温高于24℃的高温天气。这期间若有1 d气温偏低,或遇到阴雨天气,坐果过程就会中止,花器褪绿变黄而脱落。此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75%~85%。由于冬枣是夜开型花,夜间相对湿度远大于白天的数值,相对湿度为65%左右时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垦利冬枣花期始于5月25—28日,盛花期6月2—15日(50%以上的花开放),终花期7月12—15日。冬枣具有早期丰产性的特点,盛花期是花质最好的“头蓬花”盛开之际,相同的气象条件下,坐果率高,所坐的果有充分的时间生长,果型大,成熟充分,品质优良。因此盛花期的气象条件对冬枣产量和质量起决定作用[4]。花期如遇温度低、空气干燥,坐果情况不好,可以增加一些辅助性措施促进坐果,如生长调节剂、常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硼、锌,以及定期喷施清水等。

1.3 成果期

冬枣坐果后,6月下旬—8月下旬幼果进入成果期。日平气温24~25℃以上、日均差9℃以上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使冬枣果体积、重量迅速增加。日平均气温偏低、日较差较小、光照不足、空气湿度过大则果实生长缓慢、果型瘦小,对冬枣后期的大果率、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影响。同时,多雨潮湿易感染锈病和黑点病等。

1.4 成熟期

冬枣果实成熟期是决定冬枣品质关键期。此期降水是影响冬枣品质的主要气象因素,特别是连阴雨影响更大。温度在18~20℃、日较差10℃以上有利于枣果的发育特别是糖分的积累。该时期日较差越大,冬枣着色越完全,冬枣的成熟度越好,品质越佳。多雨潮湿,果实抗病力降低,易染黑斑病、炭疽病、轮纹病、褐腐病等果实病害,也会引起裂果,造成品质变劣或严重减产减收,对后期的贮藏保鲜也产生不良影响。

无霜期短、早霜来临过早,果实虽然能正常采收,但易造成叶片早期受冻脱落,影响第2年产量。9月5日—10月12日为冬枣果实成熟期,也是冬枣品质的关键期。适宜的温度为18~20℃,日较差要求10℃以上,以利于糖分等干物质的积累和冬枣的成熟。

2 垦利县适宜冬枣生长的气象条件

2.1 现蕾期

2.1.1 温度。冬枣为喜温果树,生长期对温度反应比较敏感。春季气温达13~15℃时地上部分开始萌动,抽枝、展叶和花芽分化则需17℃以上的气温,气温达到19℃以上出现花蕾。冬枣对低温、高温的耐受力很强,在-30℃时能安全越冬,在最高气温45℃时也能开花结果。垦利县5月气温较高,日平均气温17.3℃,>13℃的活动积温为645.7℃;1990—2009年最高气温为36.6℃,出现在2007年;最低气温为4.7℃,出现在1999年,适宜率为100%(表1)。

表1 冬枣生育期的适宜气象条件与垦利县气候条件对比分析

2.1.2 日照。该期光照充足,日照平均为8.8 h,日照百分率为68%,适宜率达95%以上。在个别日照时数少的年份,因光照不足,除减少冬枣树的营养积累外,营养生长期也会相应后延,最后造成冬枣生长期缩短,成熟期时间不足,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日照时数的长短成为现蕾期影响冬枣树营养积累并最终影响冬枣产量的主要因素。从果吊率(每棵冬枣树枣吊枝上结果的百分率)来看,冬枣的丰产性属于中等,且具有早期丰产性,不同树龄的丰产性能差别大。4~9年树龄的冬枣树结果能力最强,是结果盛期。从垦利县冬枣示范园所在地吴旺村的冬枣产量可以看出(表2),2007和2008年在影响产量的盛花期和成果期,气象要素差别不大且都是适宜的,但现蕾期的日照时数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别的主要因素。现蕾期的日照时数,2008年不能满足要求,仅较为接近适宜值8.5 h(表1)。因此2008年比2007年的产量低。

2.1.3 降水。现蕾期垦利县平均降水量为42.5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降水分布相对均匀,雨热同季,降水略偏少,防止了枣树营养生长过旺,增强了树冠内的透光性,使侧枝分生数量增加,枣头和枣股发育良好,树叶大而厚、色绿而浓,无效枝叶减少。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树冠内透风、透光条件差而产生结果部位外移、树冠内结果少、立体结果能力差等现象的出现,利于提高冬枣产量。透光性好,还使冬枣着色完全,品质亦相应提高。

表2 气温、日照和日较差等气象要素对冬枣产量的影响

2.2 花期

2.2.1 温度。垦利冬枣花期的日平均气温为24.4℃,适宜机率为100%;盛花期的日平均气温为24.0℃,适宜机率为100%(表1)。可见垦利县花期日平均气温完全能满足冬枣高产优质的需要。

2.2.2 相对湿度。垦利县花期空气相对湿度为81%。由于冬枣是夜开型花,垦利县夜间相对湿度远大于81%,更能满足需要,利于发芽和授粉。如果湿度低,影响花粉发芽和花粉管伸长,授粉受精不良,会加重落花落果现象。

2.2.3 平均风速。花期垦利县的日平均风速为2.5 m/s。风速小,既可以避免由于风速大而造成严重的落花落果,又可以调节冬枣园内的温度和湿度,促进蒸腾作用,利于冬枣生长、开花和授粉。

2.2.4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坐果率的影响。花期如果温度、湿度偏低,很少坐果。由于从现蕾到开放完毕,冬枣每一花序历时16 d左右。而单花芽分化需6~8 d,故坐果期仅为10 d左右。冬枣开花持续时间长,一般为59 d左右,早开的花也不一定就坐果,后开的花,有较好的环境条件也能坐果,因此在一年花期中有多个坐果期。由于花期的自然坐果率仅为11.2%,因此为提高坐果率,实际生产中必需人为地进行疏花。早晨8:00前开放的花,每吊留1~2朵中心花,其余花蕾和幼果全部疏掉。以2005年花期中不同的3个坐果期为例,分析气象条件与坐果率的关系。由表3可以看出,坐果率随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逐渐增高而增大。冬枣花期怕旱,不怕高温多湿,垦利县绝大多数年份都能满足对空气相对湿度的要求,在个别干旱年份,可以每隔3~5 d在傍晚向树冠喷1次清水,尽可能地消除因相对湿度小造成的减产。因此,在垦利冬枣区流传着“干旱燥风枣落花,喷水喷雾枣满挂”的农谚,相对湿度对冬枣产量的影响表现得并不明显。

表3 2005年花期中不同坐果期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坐果率的影响

2.3 成果期

2.3.1 温度。垦利县冬枣成果期日平均气温为26.2℃,日平均最高气温31℃。如果日平均气温偏低,则果实生长缓慢。在1990—2009年冬枣成果期内,只有1993年的温度较低,为24.8℃,温度适宜机率为95%。

2.3.2 日较差。冬枣成果期内垦利县气温日较差平均为9.2℃,适宜机率95%以上。日较差较小的年份,冬枣瘦小,果肉干物质和含糖量少,品质下降,对冬枣产量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从表2也可以看出,2009年成果期的日较差不能满足需要,仅为8.8℃,也是2009年冬枣产量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2.3.3 光照。垦利6月下旬、7月和8月的平均日照分别为8.5、7.2、7.5 h,日照百分率都在54%以上,光照较充足。如光照不足将直接影响冬枣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果实生长发育。

2.4 成熟期

2.4.1 气温和日较差。垦利县该期日平均气温18.8℃,适宜机率100%;日较差平均达10.5℃,最低年份为8.5℃,最高年份为11.3℃,适宜机率90%以上(表1)。

2.4.2 日照。成熟期垦利县日照百分率为62%,平均日照时数7.5 h以上。日照越多,冬枣着色越完全,品质越佳。

2.4.3 降水。此期降水少,平均降雨量为55.2 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降水不宜过多,雨水过多会发生裂果、烂果,造成品质变劣和严重减产减收,且不宜长时间保存。从多年实践看,果实成熟期降水是影响冬枣品质的主要气象因素,特别是连阴雨影响更大。2008年9月27日—10月10日共出现13个雨日,降水量达50.2 mm,比常年偏多1.3倍,其中连续7 d的连阴雨天气,降水48.3 mm,造成了冬枣的大量裂果、烂果,以致减产减收,经济损失较大。

3 土质影响

冬枣对土质的适应性强,不论酸性、碱性土壤、砂土、黏土,pH为5.8~8.5的土壤均可生长。但一般在肥沃深厚的微碱性或中性土壤生长最好,产量高且品质好。垦利县多为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pH一般为8.0~8.5,略呈碱性。在多盐的环境中能够增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能力,利于冬枣生长健壮、丰产,且品质优良,含糖量高。

4 其他管理措施

4.1 注意调节花期枣园小气候

如果冬枣花期出现低温天气或降雨,要在枣园及周围生火,提高枣园小环境温度。同时,树上喷布天达2116、尿素、花蕾宝等微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提高枣花抗低温能力。花期喷9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硼、锌等微肥均有提高坐果率的作用[5]。

4.2 注意保持田间湿度

①花期喷清水。初花至盛花期,天气干旱时,在傍晚喷清水可为授粉坐果提供良好的小气候条件。②树盘内浇小水。对特别干旱的地块,树盘内需浇灌1~2桶水,可提高田间及环境湿度,有利于开花坐果。

4.3 加强花期冬枣病虫害防治

冬枣开花期也是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授粉、坐果。为此,要强化冬枣花期病虫害防治,防止因病虫危害出现坐果不好、产量降低、病残果率增加等问题。

5 小结

通过对垦利县的气候条件分析可知,垦利县的热量、光照、降水等适宜的自然气候资源为冬枣的优质高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气候条件,提高冬枣产量、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病虫害、大风等灾害的防御,特别是垦利县地处冰雹多发区,每年4—10月都有多次冰雹灾害发生,因此在现蕾至成熟期的4—10月,积极组织实施人工消雹作业,及时有效地防御冰雹灾害,进一步提高冬枣产量与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之一。

[1]刘贵仁,王震星,严仁玲,等.金丝小枣茎段离体培养与快繁研究总结[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5(3):1-5.

[2]纪书琴.冬枣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712-1714.

[3]崔志强,孟宪军,王传杰.HPLC法测定冬枣环磷酸腺苷含量[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7):158-160.

[4]郭裕新.枣[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5]程亚东,王家福,刘洪莲.冬枣高产栽培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文俊玲,于喜燕.鲁北冬枣优良品系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00-16302.

[7]刘宁,邱红绪,张毅功.沧州金丝小枣主产区气候及农业地质背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112-13115.

[8]张兆斌,赵学常,史作安,等.生态因子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5):923-928.

[9]王剑芳,白春艳,王琼.冬枣优质丰产的气候条件分析[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10]彭士民,王佩环,仲崇彦,等.冬枣落果原因及提高坐果率的措施[J].农技服务,2008,25(8):43,172.

[11]夏孔建.冬枣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24-125.

猜你喜欢
冬枣坐果花期
蝴蝶兰与指甲兰远缘杂交坐果率分析
优质蜜源植物不同播种期对花期的影响
大豆:花期结荚期巧管理
苹果树坐果率提高六法
提高平欧大榛子坐果率技术要点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2014年陕西宝鸡地区苹果坐果率的调查及应对措施
容颜盛放,花期未至香谢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