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方导引两相通——李鼎教授针法调气的临床运用

2011-06-08 01:42李恒指导李鼎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调气李教授卫气

李恒,指导 李鼎



针方导引两相通——李鼎教授针法调气的临床运用

李恒,指导 李鼎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名医经验;针法;调气

李鼎教授(1929 - ),字养元,号养园,浙江永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家委员会委员、针灸专业系列教材的主要撰写者。早年师从四川名医刘民叔、杨绍伊等(二人同为国学大师廖平门生),曾协助业师完成《华阳医说》、《鲁楼医案》和《伊尹汤液经》等医著,后在上海市嵩山区开业中医,1954年入上海市首家中医机构公费医疗中医门诊所(后为第五门诊部)工作,1956年调入初成立的上海中医学院,为我校首批教学人员。担任1982年和199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经络学》主编,参与架构了中国高等针灸教育的学科框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国家对外针灸教材《中国针灸学概要》和《中国针灸学》的主要撰写者和审定者,1989年承担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制订经穴部位标准化方案,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针灸水平考试参考书《针灸学》主编。50余年来,共发表学术文章120余篇,著作有《针灸学释难》等。

笔者有幸自1998年起跟随李鼎教授临诊于上海市府大厦门诊部,白驹过隙,至今已有十二载,诊疗患者逾两万人次。2009年适逢李鼎教授八十华诞,本人对大量宝贵的临床病例进行归纳整理,在此结合李鼎教授学术思想及个人学习心得做一总结,与各位同仁分享。

笔者从事英文对外中医教学工作,学针灸的外国学生最常问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在上针灸治疗学时,老师讲的头头是道,但在针灸临床实习时,却很少用到辨证论治?”我将这一尖锐的问题转而问李教授,李教授答曰:“由于针灸的自身特点,我们不能将针灸临床的规范简单地方药化。”我追问道:“是否在针灸临床上,辨证论治不再是核心,那取而代之的又是什么呢?”李教授答曰:“针灸总属于外治法,与作为内治法的方药不完全相同。针灸讲辨证施治,着重在辨经络脏腑、寒热虚实各证,而施行针灸治法,调气治神才是针灸临床治疗的总则。”正是如此,李教授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善用针法调气。针刺中的感觉和反应(简称感应)称为“气”。现在有人把针刺取气、得气的概念局限化了,以为针刺出现酸、麻、重、胀的感觉就叫“得气”,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李教授根据临床实际和经典理论,把人体的“气”分为各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感应是不相同的。针刺皮肤层有轻微的痛感,不会出现酸、麻、重、胀的感觉,如针刺四肢末端的井穴,多数是刺痛感觉,又如透过皮肤,沿皮下浅刺的“腕踝针”刺法,再如针刺耳廓部穴位,这些都是以痛感为主,并无酸胀等感觉,但这也是得气,是得浅层的“卫气”;七星针叩得轻则微痛,叩得重则出血,这也是得气,是得较深层的“营气”;而我们一般所说的得气主要是指更深层的“谷气”,谷气是指“分肉”或称“筋肉”中间的气,针下出现的沉紧感便是由此而来。在临床中,虽然我们将得谷气作为主要的得气,但也不应忽视得卫气和得营气,随证施用,都能取得疗效。

1 调浅深之气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人体不同部位气血分布不同,同一穴位,不同浅深,气血分布亦不相同。浅刺皮肤和肌肉层可调卫气和营气,刺及深层筋肉间可以调谷气。如临床针刺百会穴,应浅刺而非沿皮深刺;针刺腰臀诸穴,应深刺而非浅刺;而针刺合谷,既可以浅刺,也可以深刺,如治疗手背局部皮肤麻木,应浅刺以取其卫气,正如《太素》中所论述的“卫气虚则不仁而不用”,麻木不仁正是卫气虚的表现;如治疗面口疾患,则应刺入穴位的中层,以取其营气;如治疗中风后手掌不能展开,则应向劳宫方向深刺合谷穴,以取其谷气,正如《灵枢·官针》:“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针刺治疗便在于通过刺卫、刺营、刺谷气而达到调气治神的主要目的。

患者,73岁,2004年8月31日初诊。手足及舌持续性麻木不适30余年,始于血吸虫病服药后。多方求治无任何疗效。李教授认为应以调节卫气为治疗原则。取百会、风池、廉泉、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穴。除风池、廉泉深刺取谷气外,其余各穴均浅刺取卫,对一般常规深取的曲池、足三里亦深穴浅刺。浅刺诸穴后行快速提插捻转法,针后局部皮肤行火罐。治疗2次后,持续性麻木转为间歇性麻木,时作时止,后续治疗1个月,间歇期逐渐拉长,情况稳定,虽未最终根除,但生活质量已大为提高。

2 调远近之气

“近气不失,远气乃来。”

患者,51岁,2009年5月19日初诊。突发左耳内上部蚁行感,伴麻木3年。无明显诱因,时作时止,入夜尤甚,甚则夜不能寐,多方求治,花费颇高,始终无效,十分痛苦。李教授认为应以调手少阳三焦经远近之气为治疗原则。取左侧耳门、翳风、中渚穴。局部耳门、翳风浅刺取卫气。远端中渚深刺取谷气,感觉酸胀向前臂传递为度。治疗2次后,诸症痊愈,近日复诊,未复发。

3 调呼吸之气

“欲调营卫,须假(借助)呼吸。”针刺治疗是否要配合呼吸,如何配合呼吸,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李教授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体深呼吸时,随着肺脏的一张一弛,横膈的一升一降,腰脊的一伸一屈,胸腹的一起一伏,其影响范围是很广的。”由此可见呼吸对调整全身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3.1 肺部疾患

患者,58岁,2004年1月15日初诊。频发干咳1星期,伴胸闷气短,苔薄白,脉缓。李教授认为应以调气止咳为治疗原则。取天突、大椎、定喘穴。患者干咳时透皮进针天突穴,此时嘱患者配合深呼吸,当患者呼气时,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刺入。患者即刻干咳停止,复诊1次,痊愈。

3.2 膈肌疾患

患者,52岁,2009年1月20日初诊。无明显诱因频发呃逆2星期。呃逆之声洪亮,间歇时间只有数秒,夜不能寐,痛苦不堪。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包括针灸)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李教授认为应以调气理膈,降逆止呃为治疗原则。取膻中、内关、太冲穴。患者呃逆(吸气)时进针上述三穴,此时嘱患者尽最大可能配合深呼吸,双手在两侧内关和太冲穴上分别行呼吸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当天治疗后,呃逆间隔时间拉长至数分钟,3次治疗后痊愈。

3.3 肠胃疾患

患者,35岁,1998年6月16日初诊。腹胀如鼓2年,伴嗳气、便秘。西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李教授认为应以调气和胃,降逆除痞为治疗原则。取膻中、天枢、关元、足三里、行间穴。足三里进针后,嘱患者配合深呼吸,虽然患者已经腹部膨隆,但仍然要求其最大限度地使用腹式呼吸,与此同时,在双侧足三里行呼吸泻法,10次呼吸后,留针。患者三年前调入法院工作,工作压力陡增,平素抑郁,故加行间以平肝降逆。针刺4次后,病患腹部明显平复,2个月后诸症消失,直至2005年由于工作紧张,诸症再作,遵循上法,配合中药,3个月后痊愈。

3.4 腰脊疾患

患者,46岁,2001年2月27日初诊。急性腰扭伤1 d。腰部弯曲不能直伸,不能平卧,咳唾引痛,需由家属扶入病室,面容苦楚。李教授认为应以调太阳督脉之气为治疗原则。取养老、水沟穴。由于患者痛甚,不能坐下,因此取站立位,双掌心向胸,当患者吸气时进针,得气后嘱患者用力吸气并向上伸展腰部,呼气时放松,恢复原位,如此反复,使患者腰部活动范围渐渐扩大,直至可以坐下。之后加针水沟以通调督脉,同时嘱其深吸气时进一步后仰伸腰,重复数次。其后嘱患者站立,带针进行小范围内的蹲起动作,配合深呼吸,吸气时起立,呼气时下蹲。15 min后,患者伸展已基本如常,后随呼气出针。患者连声称奇,满面笑容自行步出病室,后续治疗1次,痛已不甚,去水沟加委中,震颤浅刺取之,以舒展腰腿经气,病遂痊愈。

4 小结

以上病案只是12年来随诊病案中的沧海一粟,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调气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气”的概念,既有针下的浅深之气,远近之气,又有呼吸之气。在临床中,只有随证将调卫气、营气、谷气和调远近之气、呼吸之气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发挥针灸的整体作用。为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李教授在必要时常配以方药,正如古人所说:“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

2011-01-19

R24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584

1005-0957(2011)09-0584-02

李恒(1973 - ),男,讲师,Email: henrytcm@hotmail.com

猜你喜欢
调气李教授卫气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育槐
从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浅析调气活血药物抗肿瘤效应的机理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生气莫如调气
厨子救人
一张合影背后的故事
藏药甘露调血粉剂和调气粉剂对104 例高血压病人临床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