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2011-06-08 01:46陈新勇吴富东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头针斜线中风病

陈新勇,吴富东



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陈新勇,吴富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观察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影响的差异。30例中风病患者分别采用头针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影响。头针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均可增加两侧脑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与针刺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均可改善中风患者脑血流,临床上选用头针治疗中风患者可取病灶侧或非病灶侧的顶颞前斜线。

针刺疗法;头针;中风;脑血流;电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或头针疗法,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身体疾病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素问·骨空论》、《内经》、《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文献就有头部腧穴治疗各种疾病的相关理论记载。20世纪70年代间头针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问世,经焦顺发、于致顺、方云鹏等医家的衍化发展,日趋成熟。目前,头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脑源性疾病疗效明显,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更是颇有疗效[1]。对于左、右侧取穴是否有差异性,很多研究通过一些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检查发现并无差异,但尚缺乏一些客观依据。另有个别研究者发现针刺双侧组疗效优于针刺单侧组[2];发现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双侧选穴对经颅多普勒的改善优于针刺病侧头穴[3]。鉴于国家《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广泛使用,笔者利用TCD观察分别取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头针顶颞前斜线对中风病患者脑血流的影响,以探讨头针病灶侧与非病灶侧取穴是否有差异性,并为临床头针治疗中风病的病灶侧、非病灶侧选穴提供一个客观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针灸科门诊及保健针灸门诊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78岁,平均6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脑出血8例,脑梗死22例。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根据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标准根据1987年全国中医急症研讨会修订的《中风病诊疗规范》[5],中医诊断为中风病;③根据1987年全国中医急症研讨会修订的《中风病诊疗规范》[4]分期标准,诊断为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患者;④TCD标准根据浙江医院正常人脑血流速度的正常值[5],以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Vp)为评判指标。

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为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病变部位位于大脑半球,并且处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患者;能接受治疗、观察及检查者;左右大脑中、前、后动脉至少有一条符合以上TCD标准;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

1.4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的心脏病者;伴有严重意识障碍者;处于急性期的患者;血管不能检测出者;年龄小于50岁或大于80岁者。

1.5 脱落标准

观察期间病情突然加重,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而退出者;未完成规定治疗,资料不全者;自行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为减少误差,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同一患者分两次分别观察针刺病灶侧、非病灶侧头针顶颞前斜线对脑血流的影响,为避免针刺作用的叠加效应和后效应引起的误差,每两次治疗之间相距3 d以上进行针刺观察,为避免不同穴组的前后顺序不同而造成的误差,由患者来诊的顺序决定依次顺沿取穴组的顺序。所有患者一经选定,即停止其他影响脑血管的中西药物治疗24 h以上,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其他病证,可在不影响本研究的前提下进行相关治疗,否则以排除病例处理。针刺时间均在下午2:00~5:00同一地点进行,室温控制在(25±2)℃。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头针体系较多,但归结起来头针刺激区的选择仍以焦氏头针分区、国际标准化头针分区法及传统头部穴位透刺法为主[6]。鉴于国家《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广泛使用,本研究据此选取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穴),常规消毒后,取0.35 mm×40 mm毫针沿头针刺激区,采用接力刺法[7]从上至下平分三段,从前神聪和第一、二个等分点进针,沿线向下透刺。单手快速进针,与头皮呈15°~30°角,刺入帽状腱膜下,深度1寸,捻转得气后,在第1与第3根针上接G6805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舒适为度,记录刺激参数,同一患者的两组穴区刺激参数相同,留针45 min,起针后干棉球按压针孔。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Explorer CVS彩色经颅多普勒诊断仪,将2 MHz多普勒探头置于颞窗探测颅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Vp(cm/s)。患者先休息30 min后作TCD,记录针前脑多普勒血流图指标,选取血管能检测出,并且图像清晰,收缩期血流速度符合以上TCD标准的血管作观察对象,并作为针前对照。然后取相应头针顶颞前斜线针刺治疗,起针后即刻作TCD,作为针后治疗组。

3.2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SAS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资料的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针刺病灶侧与非病灶侧均能改善双侧MCA、ACA、PCA的V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但针刺病灶侧与非病灶侧治疗后对MCA、ACA、PCA的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提示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脑血流的改善没有差别。

表1 针刺病灶侧与非病灶侧对双侧MCA、ACA、PCA的Vp影响 (±s,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

4 讨论

头针对中风患者的疗效是确定的,众多研究者对头针的特异性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发现,头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特异性在一定头区内是不明显的,超出此区域则表现出来。临床上,对于偏瘫的患者,往往选取瘫痪肢体对侧的标准头穴线,对于病灶侧取穴和非病灶侧取穴是否有差异性,以往曾有人[8,9]对头针的健侧和患侧取穴进行过观察,发现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本研究通过检测脑血流的客观情况,发现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对中风病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有提高,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同时也说明头针顶颞前斜线对脑血流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

头针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对中风病患者的双侧脑血流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其结果与临床观察相一致,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①传统的经络理论,即左右两侧的经络通过共同属络的脏腑相互连结、沟通,左右两侧的经络通过督脉和任脉连结、沟通,经络的左右交叉循行,具体到头部,《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足少阳之筋……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从中可以看出,经络除了全身的左右联系以外,在头部也有左右的交叉联系。另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街”作为经气纵、横通行的通路,除了这种纵行联系外,更是加强了经络在头部的横向联系[10]。再者,顶颞前斜线一区过三经,充分发挥了经络的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其中有两条经脉入脑,对于调节脑的气血和功能更是重要。针灸理论中,针刺的作用重在对整体的调节,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人体左右两侧的经络通过共同的联络,相互沟通,在生理上是相互调节、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在治疗上是相互调整的。②神经系统的双向联系,传统上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强调了投影的功能,但实际上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是多层次的,双向的。头针顶颞前斜线的针刺神经冲动,到达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上位颈部脊髓后角,神经信号又波及和反射到孤束核、脑干网状核、三叉丘系或脊髓丘脑束,在不同层次的反射中,神经纤维的各种联系多数是双侧的,最后又反射到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并不是孤立的,两侧通过连合纤维互相联系。所以,一侧头针的针刺信息几乎总会通报给对侧,头针效应的产生是各级中枢整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头针的机理,可能不能单纯从大脑皮层的头皮投影来完全解释其作用。本研究仅对针刺对脑血流的即刻影响进行了初步观察,而对于长期针刺是否有差异?双侧取穴和单侧取穴是否有差异?另外对于病灶侧与非病灶侧取穴在其他方面,比如血液流变学、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等是否有差异,不同的头针方法之间是否有差异等,均需要进一步观察。

[1] NIU Wen-min, LI Zhong-ren. Study on Mechanism of Scalp Electro-acupuncture in Treating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 CT Localization[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6,4(6):333-335.

[2] 沈特立,周冬梅,王兴.头针治疗急性脑梗塞70例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2):31-33.

[3] 沈特立,东贵荣.病侧、双侧头穴透刺对脑梗塞TCD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8-10.

[4]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39(6):379 -380.

[5] 王新志,韩群英,陈贺华,等.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18,1020.

[6] 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5.

[7] 王海桥,王凡,刘建浩,等.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现代流派简析[J].中国针灸,2010,30(9):783-786.

[8] 孟庆刚,唐强,冯军.中国针灸头穴疗法[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86.

[9] 周建伟.头针顶颞前后线等部位治疗中风10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杂志,1990,1:27-28,40.

[10] 刘进先,陈静操,江永生.头针治疗脑血管疾病100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1,10(4):8-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 on Cerebral Blood Flow of Scalp Acupuncture on the Affected vs Unaffected side in Stroke Patients

-,-.

,250355,

To compare the effect on cerebral blood flow of scalp acupuncture on the affected side with on the unaffected side in stroke patients.Thirty stroke patients were given scalp acupuncture at the anterior oblique parietotemporal line on the affected side and on the unaffected side.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was used to compare systolic flow velocities in anterior, middle and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i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 the patients.Scalp acupuncture at the anterior oblique parietotemporal line on either the affected or the unaffected side increased bilateral cerebral blood flow.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 in both methods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 in cerebral blood flow between acupuncture at the anterior oblique parietotemporal line on the affected side and on the unaffected side (>0.05).Scalp acupuncture on either the affected or the unaffected side can improve cerebral blood flow in stroke patients. Scalp acupuncture at the anterior oblique parietotemporal line on either the affected or the unaffected side can clinically be used to treat stroke patients.

Acupuncture therapy; Scalp acupuncture; Cerebral stroke; Cerebral blood flow; Electroacupuncture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586

1005-0957(2011)09-0586-03

陈新勇(1978 - ),男,主治医师,博士

2011-03-24

猜你喜欢
头针斜线中风病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
疯狂的游戏
趣味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