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2011-06-08 01:46周立志彭力穆敬平程建明方伟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电针偏瘫康复

周立志,彭力,穆敬平,程建明,方伟



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周立志,彭力,穆敬平,程建明,方伟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针灸科,湖北 442000)

观察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将病程在2星期内的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促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并对恢复独立行走患者采用目测法进行步态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0.01)。恢复独立步行的患者步态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0.01)。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偏瘫患者行走功能。

针刺;电针;中风;偏瘫;康复训练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是保证患者最大限度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重要措施[1]。大量实践已经证明,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是安全、有效的[2]。笔者采用电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35例,并与单纯采用促通技术治疗35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外科住院患者,均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并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40岁,平均(57±8)岁;病程最短5 h,最长13 d,平均(6.14±1.67) d;脑梗死19例,脑出血16例;左侧偏瘫24例,右侧11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8岁,平均(58±7)岁;病程最短3 h,最长12 d,平均(6.80±1.84);脑梗死20例,脑出血15例;左侧偏瘫21例,右侧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类型及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于入院当日即开始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均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

2.1 治疗组

2.1.1 电针治疗

体针取患侧髀关、伏兔、梁丘、委中、足三里、绝骨、解溪、太冲透刺涌泉,得气后接G6805-2电针仪,选用疏密波,要求有生理性动作或对抗足内翻、足下垂等动作;头针取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和顶旁一线(遇手术部位则取患肢同侧),得气后接电针仪。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1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2.1.2 促通技术

以Bobath观点为基础运动疗法[4],急性期床上体位摆放及主被动运动、姿势张力正常化运动,特别训练平衡能力、患肢负重及控制能力,选择性训练内收肌力、屈膝、伸膝、胫前肌群肌力及协调性。每天治疗1次,每次15 min。每天治疗1次,1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促通技术治疗,操作、疗程同治疗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①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指数评价[5],总分34分,每项均为0~2分。0分表示不能完成,1分表示部分完成,2分表示充分完成。②步行能力参照Lindmark 指数中行走测评部分[6],分为7个等次,0分为不能行走,6分为正常同龄人行走速度。5~6分为优;3~4分为良;1~2分为可;0分为差。③有独立行走功能患者采用时间距离参数简易测定法[7]测定步距、步幅、步频、患足及健足足角差,并进行步态分析。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评分均优于同组治疗前(<0.01)。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0.01),提示两组患者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1

3.3.2 两组独立行走患者时间距离参数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独立行走患者时间距离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

表2 两组独立行走患者时间距离参数比较 (±s,cm)

注:与对照组比较2)<0.01

4 讨论

急性脑卒中归属于中医学“中风”、“卒中”范畴,其主要病机在于气虚血瘀,治疗的关键是益气祛瘀,疏通经络。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痿弱无力,根据中医学“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故选用多气多血之足阳明经上穴位(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解溪)补益气血;太冲透刺涌泉可补益肝肾,绝骨为髓会,可益精填髓;委中为血郄,可祛瘀通络;顶颞前斜线,顶旁一线为头针治疗下肢疾患之效穴。诸穴共奏益气通络、祛瘀生新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电针能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8],穴位周围分布有丰富的神经、血管以及各种感受器,针刺尤其是电针更能强烈地刺激本体感受器,有助于打通新的神经通路,更好地促进偏瘫肢体的恢复。促通技术是现代康复学治疗偏瘫的核心技术,重点强调正确的运动形式、姿势、控制能力等综合的恢复,而不是盲目加强力量、速度的恢复。电针配合促通技术符合中医“动则气生”的理论,能更好地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增加患者负重、控制、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功能的可塑性和可重组性是康复治疗的基础[9]。早期针灸治疗能明显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血流量,使脑血管阻力降低,血糖及葡萄糖供应增加,保护中枢神经元,减少缺血性神经元凋亡。通过针刺诱发的随意运动和调整后的运动模式,配合康复训练加以固化,可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动作定型”的完成。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可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因此,早期采用电针配合促通技术是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1] 高强,关敏,何成奇,等.运动治疗及针刺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64.

[2] 方定华,陈小梅.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0.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380.

[4] 刘钦刚译.循序渐进——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79-80.

[5] Fugl-Meyer. 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the patient with stroke hemiplegia[J]. Scand JRehabil Med, 1975,7:13- 14.

[6] 南登崑,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0- 61.

[7] 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76-177.

[8] 刘惠宇,朱丽芳,谢冬玲,等.早期电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6-27.

[9] 陈增力,李新营,奇鹏,等.针刺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肢体恢复中的效应[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82.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Unblocking Technique on Walking M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Hemiplegia

-,,-,-,.

,,442000,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unblocking technique on walking m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hemiplegia.Seventy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ithin two weeks’ duratio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35 cases each.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dicine.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unblocking technique and the control group, unblocking technique alone. Fugl-Meyer and Lindmar indic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2 months after. The gait was analyzed by eyeballing in the patients who had recovered independent walking.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Fugl-Meyer and Lindmar scores in both groups (<0.01). The post-treatment scores were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0.01). The gait of the patients who had recovered independent walking was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0.01).Electroacupuncture plus unblocking technique can markedly improve walking movement in hemiplegic patients.

Acupuncture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594

1005-0957(2011)09-0594-02

周立志(1977 - ),男,主治医师

彭力(1972 - ),男,博士,副主任医师,E-mail:liypenghhh@ 163.com

2011-03-31

猜你喜欢
电针偏瘫康复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