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惊喜的发现

2011-06-09 02:09王锦厚
郭沫若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散记

王锦厚

(四川大学 出版社,四川 成都 610064)

1936年春天,一个震惊中国文化界的噩耗从德国波恩传来,被学界公认通晓中西音乐,架起中西音乐交流桥梁的王光祈先生于1月12日因脑溢血猝然逝世于波恩大学图书馆。上海出版了《王光祈先生纪念册》,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同仁于4月19日在成都南校场成公中学举行了隆重肃穆的公祭。会上散发了《追悼王光祈先生专刊》,发表了:

王光祈先生与少年中国学会 周太玄

王光祈先生早年遗诗

我所能记忆光祈之生平 魏嗣銮

诗人之孙 李劼人

悼王光祈 彭云生

我所认识的王光祈 李 璜

王润玙挽诗 李思纯

王光祈与现代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周冲谦

輓王光祈先生 朱师辙

五四运动时代王光祈先生的奋斗生活 孟寿英

哭润玙 刘泗椿

光祈北平生活之一段 倪平欧

王光祈的精神不朽 周光煦

敬悼王光祈先生 郑颖荪

从这些文章的题目,我们就不难发现王光祈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人物啊!据魏时珍说:

据我所知,四川有两个人,都是毛主席赏识的。一是卢作孚,一是王光祈。作孚在香港,主席劝之来归,共谋航运。光祈若在,亦将很受礼重。

李劼人的悼文,是他挥泪躺于病榻前写成的,可谓情文并茂,感人肺腑。他从喜读,并能背诵《小说月报》上刊登的,署名王泽山(即王光祈的祖父)的题为《都门窑乐府》谈起,回忆了王光祈家庭“因辛亥兵变而赤贫”的经过,“除了读书谈女人,是不谈别的事”的怪癖性格,以及与自己的友情……其中谈到的两件事:一、两人“争看《西青散记》”;二、早已“遗失”了的“几首过三峡律诗”,使我很感兴趣。

关于两人“争看《西青散记》”,李劼人是这样回忆的,他说:

所谓怪人就在于此,有钱吃饭读书时,是那样的土样,那样的冷僻;依然只剩下一个锅厂时,反倒肃然了,同我争看《西青散记》,或是围着火盆打诗钟。

台湾出版的一本《王光祈的一生与少年中国学会》,对这件事也有绘声绘色的记述。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西青散记》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为什么两人要“争看”呢?这本书对他们二人是否发生过影响?又是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便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开始四处寻找,几经周折,居然找到了这本书。

原来这是一本写“梦”游的书。书,由金坛史震林悟冈手定,句容裴玠社亭校梓。据裴玠介绍:

梧冈先生系金坛爪渚史氏,初号梧冈,晚曰瓠冈,官淮安,自署为白云教授,工汉隶,善写兰竹树石,诗文皆飘飘有仙气。

有关资料介绍:梧冈,即史震林(1692—1778)字梧冈,一作怙冈,号瓠冈居士,江苏金坛人,乾隆进士,官淮安教谕,诗文素朴清隽,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裴玠又说:“《西青散记》初刻本曾毁于火,癸亥秋,始得先生亲自删削的定本,遂交有司细加参订而成。”作者称“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梦中作”。全书写“梦”中由南到北所见所闻:神仙鬼怪,悲欢离合,因果报应,各种各样的故事,结构紧密,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无论是对神仙鬼怪,俗男俗女的记述,还是对山川草木自然风景,风土民情的描绘,用尽了诗、词、曲、文,且带有浓烈的情感,确实皆“飘飘有仙气”。虽然假托“梦中”所见所闻,但却处处与现实吻合,很有吸引人之处。难怪王光祈、李劼人要“争看”。

书页上有一些批语,不少地方写着“六亭藏本”,“冠山氏藏”,“贫病交加直是愁也”……叫人惊喜的是该书最后一页,竟赫然出现了“泽山”的字样,空白处反复写着:

贫尚难堪,何况病今已重,又忧贫时戊寅秋抄灯下,伤贫病百虑交攻,信笔书此,然哉

泽山谨记

贫已不堪,何况病,贫犹可耐,偏加病。不信病之困人如此。

光绪戊寅秋抄灯下热中信笔作此

六亭藏本

泽山记

“悯”、“悯”、“悯”、“悯”、“悯”、“悯”

连六个,短短的一些话语寄托了诗人对人世的无限感慨。

这落款“泽山”不就是王光祈的祖父,那个在《小说月报》发表《都门窑乐府》的王泽山的手批吗?不禁使我又惊又喜。泽山,本名为王再咸,聪颖好学,清代咸丰二年乡试中举,后到北京参加礼部考试,落榜,于是愤然放弃举业,但仍滞北京,以诗自娱,终成名士。曾任八旗子弟教师,四川总督赵尔巽、赵尔丰皆出其门下,生平好谈天下大事,尤喜论兵法,“隐然有用世之志”,1874年病逝北京。有《泽山诗抄》传世。书,很可能是王光祈作为传家宝带到学校来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李劼人才要与王光祈“争着看”。这本书居然奇迹般流传了下来,不正是我们研究李劼人、王光祈学生时代生活、学习、思想的好材料吗?

从李劼人的悼文中,是可以看到王泽山及《西青散记》的某些影响的,难怪李劼人在悼文的结尾写道:

王光祈毕竟是诗人之孙,他的旧诗,在朋侪中实是最有工力的。他由北京写给我们的几首过三峡律诗,做得真不错,可惜早已遗失了。

其实过三峡律诗并没遗失,而被人保存了下来,同样刊载于《追悼王光祈先生专刊》,诗是这样写的:

夔州杂诗

今夜孤城外,悲风战马嘶;猿声过三峡,人语入舟低;

蜀道仍荆棘,秦军自鼓鼙;居民苦行役,闭户水东西。

白帝城边树,春来处处深;征顺存大义,入蜀系天心;

髀肉今难抚,夔巫日又沈;遥怜东逝水,终古尚阴阴。

万里瞿塘水,滔滔怒不平;中原还逐鹿,竖子竟成名;

千载忧难已,深宵剑自鸣;直行终有路,何必计枯荣。

不知云外路,已作峡中人;水落鼋鼍怒,风微日月真;

野花迷古渡,幽草送残春;独有青城客,劳劳滞此身。

两岩如壁立,一线漏青天;乔木临风倒,苍藤带雨悬;

乾坤浮不老,云雾暗相恋;只合同僧住,听携买酒钱。

雷声才着壁,风已过夔门;四面奇峰乱,千年怪石尊;

江湖如有托,舟楫漫招魂;无限浮生事,凄凉未忍论。

除这六首过三峡律诗,尚有写于北京陶然亭的两首,不妨也照录于后:

丁己七夕同彭云生周太玄在陶然亭寓所感赋

客舍浑如梦,深闺漏正长;百年一弹指,千里九回肠;

蟾影中天静,虫声永凄凉;西风吹白露,秋意已茫茫。

七月七日陶然亭晚眺

细检平生事,无如此日闲;秋心疎柳外,归思远峰间;

玉笛时呜咽,孤云自往还;乐忧都一瞬,饱食且看山!

这确是一些“工力”深厚的诗,无论从思想内容看,还是从艺术角度看,都有唐人的传统,关注现实、关注人民。其实,李劼人的旧诗也同样很有工力,只是真的遗失了。这里,不妨先将他三十年代所写的艳体诗,引录几首:

题画七绝

其一

楚天云雨总相和,骀荡风情不厌多。短袖春衫闻坐处,肩头并侍两哥哥。

其二

闲坐窗前看画图,玉手稽颊心疑酥。停眸不管春深浅,倩影娉婷认故吾。

其三

一生得意在多情,越女燕姬莫与京。无限春怀无限意,殢人肠断脸波横。

其四

心头滋味说难穷,都在横眸一笑中。颀问吾儿知道否,近来情绪几般问。

《诗经》一卷三四合刊 1935年10、15日版

登镇淮楼

西风吹起古今愁,画角声中万象秋,吴楚风烟收袖底,巢肥山色拥楼头。

千家萧瑟劳生计,一代豪华付水流。(旁相公园遗址犹存)。回忆携游成隔世,(去年偕于心淇来登今淇儿已下世惜哉),茫茫何处觅丹邱。

题画四首

其一

来并花前立,抱着美人腰。含情共一笑,心事上眉梢。

其二

亭亭玉一枝,要与花争艳。微笑复微颦,喜红晕娇靥。

其三

千里来情书,坐向花前读。心事花不知,白云共相逐。

其四

伫立春阴处,纤手插纤腰。明眸传笑睐,做弄百般娇。

关于这些诗,他曾在给朋友的信写道:

去年在重庆时,曾心血来潮,把二十余年未弄过的把戏又玩了一次:做过二十八首七律艳体诗。这个可以聊呈以博一哂。但回头一想,自己是中年人,哪能叫人说我荒唐!天地间许多事,做是准许做,说是说不得的,然则,艳体诗仍不可录矣。好在还有几首不太好的五绝七绝,直头不叫诗,只能叫做屁。当众放屁也是咱们中国的本位文化,故所以恭谨从命。(李劼人:《致天行》)

后来,其中几首,干脆以《艳体诗》为题刊发在1937年2期《人间世》(汉口版),与在《诗经》杂志上所刊载的,文字略有变动。可见他们的工力。原来,他们从小就经过严格的诗的训练。郭沫若在自己的传记文字中说过:

游山玩水,吃酒赋诗的名士气愈来愈深。东门外的望江楼、薛涛井、南门外的武侯祠、浣花溪、工部草堂,是常游之地。连学校在停课试验期中,都把课本丢在一边,和一些兴趣相投的人在自修室内撞诗钟、和韵、联句、讲小说。(郭沫若:《我的学生时代》《郭沫若全集》十二卷)

这兴趣相投者,自然有李劼人。他在《中国左拉之待望》中也明明写着:

在同学间如要闹什么文字上的玩意儿的时候,或者撞诗钟,或者对神仙对子,或者次韵杜甫《秋兴》八首,大抵总是在一道的。

他们当年“撞诗钟”“对神仙对子”“次韵杜甫《秋兴》八首”,“和韵”、“联句”的诗留存下来的少,郭沫若保存一本《郭沫若少年诗稿》。内中有这样一首《吟尹昌衡西征》:

藏卫喧腾独立声,斯人决升徂西征。

豪华定远居投笔,俊逸终军直请缨。

羽檄飞驰千万急,蛮腰纤细十分轻。

寨中欢乐知何似,留滞安阳楚将营。

李劼人也曾有《吟尹昌衡西征》,诗是这样写的:

锦官城外柏森森,将军走马去西征。

非关陈琳传神檄,真是终军请长缨。

藏鸟康花情重重,宝刀名马意轻轻。

筹边方略何须问,几时归来酒一樽。

这首诗是后来李劼人回忆了赠给黎本初先生的。从诗的内容和形式看,似乎就是他们撞诗钟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当年他们有如唐人,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啊!

猜你喜欢
散记
雅典散记五首
小城散记
激昂
青岛旅游散记
读书
矮郎街散记
散曲
达里雅布依散记
真想把你藏在我衣袋中
“编读零距离”柳州、柳江见面会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