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的方式深度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011-06-19 09:51襄阳市襄城区教育局局长张永成
湖北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局校长办学

◎/襄阳市襄城区教育局局长 张永成

襄阳市襄城区由老城区、原郊区及三个乡镇组成,属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发展水平极不均衡,老城区有中小学4所,城郊结合部有中小学7所,农村学校有38所。区域教育发展已完成数量满足阶段,正处在提高教育质量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阶段。

学校发展参差不齐,教育改革紧锣密鼓,百姓期待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襄城区教育局划定新的起跑线: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圆心,以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之和为半径去丈量学校发展的外延空间,从而去评价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2008年8月14日,在全区中小学校长暑期培训会上,教育局旗帜鲜明地提出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用两至三年时间,实现区域内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实现特色发展、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思考:学校文化建设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育局提出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思路时,遭遇到很多质疑、不理解,有人认为是跟风,有人认为是热闹一阵子,有人认为是摆花架子,有人认为偏离了教育的主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经过认真分析梳理,我们认为,当区域性整体推进一项改革时,目标明确、方案具体、措施得力当然是必须的,但最根本、最关健的是确定改革思路的人必须首先让其属下明白,这项改革究竟要解决什么深层次的问题。

那么,学校文化建设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一是要解决教育姓“教”的问题。让校长不再相互攀比硬件建设,不再止步于硬件建设,不再死等学校硬件建设,而是立足于学校现有的办学实力,挖掘、梳理、发展学校文化,使之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引导社会对教育的正确解读。二是要解决校长姓“校”的问题。让校长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制度管理转向更加注重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不再为跑项目、争资金频繁游走于政府各部门,不再游离于教师、学生之外,而是守住学校,沉入课堂,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引领者。三是要解决学生姓“学”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什么?如何学?为何学?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实践:以长补短,向内挖掘,以文化之长补农村学校投入总量不足之短,以文化之长增城区学校优质资源之总量

襄城区学校文化建设三年三大步,经过了启蒙试点时期、全面普及推动时期和追求卓越发展时期。

精选试验样本,试点先行。2008年,教育局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后,采取学校申报和教育局审定相结合的办法,选定了两所城区优质小学和一所城郊结合部薄弱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试点单位,启动了襄城区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三所试点学校分别是实验小学、昭明小学和二十五中,这三所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在最短的时间内较为科学地定义了学校个性化发展方向和教育实践的基本路径,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成效初显。实验小学提炼出以楹联为特色的“阳光校园,智慧文化”办学理念;昭明小学挖掘百年办校史,梳理出了“崇理、崇真、博爱、博闻”的昭明文化;二十五中以学生在湖北省中学生机器人大赛上的成功为契机,成功打造了科技特色、伏龙文化。

搭建交流平台,分层推进。试点成功了,如何有效推进,需要强劲的推力和共赢的平台。为了总结和推广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吸引和促进更多的校长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寻求特色发展的途径,区教育局分别在三所试点学校召开三次全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采取“观摩学经验,看后谈体会”的办法,排除校长的畏难情绪,激发校长动真格的干劲。然后,通过季度特色推介会的形式来促进全区特色创建工作的全面推进。从2009年秋季到2010年年底,教育局成功举办五次全区性特色学校现场推介会。有一大批对基础教育发展走向较为敏感的校长把握住了发展机遇,学校在特色创建的某些项目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并以此为支撑使学校得到飞跃发展。贾洲小学是一个仅有200来人的村级小学,教师大都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校长张自力利用学校三名教师有书法绘画特长的资源优势,确立“写好字,做好人”的办学理念。改造校园环境没有经费,全校教师利用双休日自己动手粉刷墙壁,撰写经典诗词,硬是把昔日光秃秃的围墙变成了学校经典诗词赏析园。教师办公室、学生画室的一幅幅作品,都由美术教师自己装裱悬挂。校园内古色古香的《贾洲小学赋》、雕刻在墙壁上的约两米高的“书”“画”篆字,以及每天下午第三节课的学生书画培训,都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

规范运作,追求卓越。如何让学校特色建设成为全区中小学校长的共识?如何让校长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有明晰的理论指导并形成清晰的办学思想?这一切都需要用新的理念和鲜活生动的办学个案对校长固有的办学思路和经验进行暴风骤雨式的扫荡和冲击。为此,2010年冬季,教育局两次组团外出学习。经过学习考察,校长们达成共识:教育均衡的核心是文化的均衡,文化建设的区域性推进要靠科学的标准和评估杠杆来推进。2011年初,教育局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专班,出台了《襄城区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襄城区学校文化建设评估细则》,为全区中小学科学、规范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明晰的方向、具体的政策支持和详尽的操作规程。同时,教育局依托《湖北教育》这个平台,每月推荐一所在学校文化创建中已形成自己鲜明特色的学校,让这些学校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与更多的名校交流对话,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于是,全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蔚然成风,又有一大批学校跻身于学校文化建设行列。襄城十中融汉江老龙堤、十里檀溪湖的美丽传说和檀溪城中村改造等历史巨变为一体,确立了以博爱为主题的“美丽的檀溪我的家”的学校文化。卧龙中学的诸葛智慧文化,谭庄小学的童话润泽心灵文化,新集中学的尊重生命、奠基生活文化,二十六中的爱国、爱学、崇德、向善文化,盛丰小学的经典诗词诵读,王家洼小学的育读经典等,这些学校从学校核心理念文化的提出到与其配套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的制定,都在同步推进、分类实施。

感悟:教育回归本真,校长回归本职,教师回归本业,学生回归本愿

如今,襄城区学校文化创建工作已由当初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理念提炼向课堂教学聚集,向课程改革渗透,一部分学校开发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各类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文化,已成为襄城教育一个特定的气场,吸引着更多热爱教育的人士去研究它、创造它、升华它。

教育回归原点,从过多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更加关注提供可能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发展,从过多注重形式上的教育改革到更加注重课堂中理想的催生,知识的获取与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固化。比如,二十五中的小组协作研究学习法,三十三中的“引导、主导、辅导”教学艺术,七中的讲学稿,实验小学的花脸教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全区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在学校文化创建过程中在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校长回归经营学校的角色,不再人云亦云,不再循规蹈矩,不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校长学会了从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出发去厘清自己对教育功能的思考,对学校功能的思考,对校长角色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教育局通过校长高峰论坛,逐渐打造一批本土教育家,目前已培育出市级名校长四名,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校长一名。

学校重新焕发生机,教育成为一方活水,各类学校都赢得了社会话语权并重新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优质学校的办学品质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品牌效益。教育局利用这些品牌效益捆绑带动其它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效益。当前,有两所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形成“一校两区”共同发展模式,有九所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农村初中凭借高层次人才聚集优势,构建以初中为核心的学区文化建设共同体,中小学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一部分农村小学和企业改制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如环宇小学的“立字立人”特色,贾洲小学的书画特色,都让学校从办学的低谷走出来,成为襄城区优质学校新的生长点,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猜你喜欢
教育局校长办学
江都市教育局
云梦县教育局举行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活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