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家流淌道德血液

2011-06-20 01:53郑风田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企业家商业伦理

郑风田

圣雄甘地提出毁灭人类的“七宗罪”,其中有一条就是“没有道德的商业”。企业发生的种种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问题都是表象,深层次地反映出企业家的道德必须要提升。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由于核事故,全体高层鞠躬致歉。而同样捅了篓子的双汇董事长,不仅不见对消费者的歉意和愧意,反而意气风发、大展宏愿,“下一步将会大力发展养猪业,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确保食品安全”,仿佛其领导下的双汇不是一个刚刚犯下大错的失败企业,却更像是一个志向远大、勇于担当的行业先锋。

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在面对大陆的消费者把香港、澳门的洋奶粉抢光等新闻时,蒙牛总裁杨文俊却说:2008年的三聚氰胺危机是个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影响到全行业的事情,整体制造这件事情的就是河北已经公审的那三个人,将责任完全推向“那三个人”,但国人的记忆并没有那么差,不会忘记质检总局在十几家企业中检测出三聚氰胺的事实。我们的专家更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三鹿奶粉事件,尽管病人很多,上万人,死掉了三到四个。从公共卫生来讲,不是什么大事,远远够不上一级什么预案。我们每天由于肿瘤高血压而死亡的人,比这个多得太多”。

我们的企业家怎么啦?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这么欠缺悔意与良心?特别是食品类企业应该是道德良心的企业。中国的企业目前大多只重视快速扩张、规模、利润,但却忽略了法律与道德约束,更不用说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社区、消费者等的社会责任了。面对法律与市场的失效,如何拯救我们的企业领导人?

我国是一个缺少商业伦理传统的国家,一提到商业或商人,大家首先想出来的词语是“无商不奸”、“无商不恶”、“商场如战场”等,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吃回扣正是上述词语的真实写照。

目前仅靠事后的法律救济和监管,显然不能治本,如何避免恶性事情反复发生?有一个被欧美常用的治本工具被我国忽视了,那就是商业伦理教育与培训。企业发生的种种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问题都是表象,深层次地反映出企业家与员工的道德必须要提升,只有加强全体员工的道德伦理教育与培训,企业在平时的经营管理中才能采取合理的商业伦理来决策和行动。

强制企业补上道德伦理培训这一课。不仅老总要培训,企业员工更要培训。国外全球500强企业员工入职的第一天不是人事制度或者财务制度培训,而要首先接受商业伦理的各种课程培训,因为这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反观我国企业进行的各种商业培训课,大都是在告诉大家如何赚钱,如何进行商战。正是由于忽视了道德伦理的教育,才使我们的企业家无道德。在未来国家必须强制性地规定企业要进行道德伦理的培训,从而确保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从社会层面也要加强全体社会的道德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必须以商业伦理做支撑。唯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够有序、有活力,低成本、真和谐。所以,仅有企业的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社会全体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商业伦理成为社会关系的基础,成为社会伦理的灵魂和核心。推动商业伦理的重建,复兴商业社会之人文精神。

诚信是道德伦理的基础,而我国目前企业的最大危机就是诚信缺失,如果任其下去则会毁掉整个民族。不少企业不知何为荣、何为辱,没有道德标准约束,唯利是图。所以必须培养民众的道德观,树立正气,才能重建社会的伦理价值。

要从制度上加强监管并且明确奖罚措施。胡萝卜加大棒,对于那些置若罔闻的企业必须进行重惩,奖罚分明才能形成正气。比如在新加坡对报销假发票等要被鞭打以示惩戒,这些做法虽然残酷,但会建立一个奖罚分明的制度以此来对非法行为进行威慑。

责任编辑:江北 mdn802@126.com

猜你喜欢
企业家商业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商业前沿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