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德系西门塔尔牛育种与管理

2011-06-21 06:25罗晓瑜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宁夏畜牧工作站站长
中国畜牧业 2011年20期
关键词:塔尔牛西门公牛

文│罗晓瑜(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宁夏畜牧工作站站长)

德国的德系西门塔尔牛育种工作以家庭牧场(农户)为基础,联合会、企业、政府及农户等多种经营成分共同参与联合育种工作,这体现了德系西门塔尔牛育种组织管理体系的特点。

2010年4月29日至5月9日,笔者参加了全国畜牧总站组织的赴德国考察德系西门塔尔牛育种与管理技术专项活动。考察中重点了解了德系西门塔尔(弗莱维赫)牛选育、饲养管理和服务体系情况,走访了三个州的10个家庭牧场和北莱茵州农业研究中心,参加了宝牛育种中心种公牛展示会、上弗兰克育种协会拍卖场活牛拍卖会和北莱茵州养殖设备展示会,听取了德系西门塔尔牛饲养、联合育种体系建立等三个专题技术讲座。通过本次考察活动,以德国肉牛产业发展为鉴,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进行了思考。

一、德系西门塔尔牛基本情况

德系西门塔尔牛,又称弗莱维赫(Fleckvieh)牛。该品种是德国从瑞士引进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开展杂交,再与英国爱尔夏和红荷斯坦等进行杂交选育的成果,整个育种过程有近150 年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近30年定向选育,培育出了具有较高产奶、产肉性能和耐粗饲、抗病力强等鲜明特点的优良乳肉兼用型牛品种。目前,德国德系西门塔尔牛母牛存栏120多万头,主要在巴伐利亚州(约100万头,占80.3%)。该品种特征明显,毛色多为红白花,体型大、额宽、颈短、骨骼粗壮坚实。后躯发达、臀部肌肉饱满、肌肉群明显。成年母牛乳房发达、附着好,匀称紧密,平均产奶量7吨左右。公牛平均出生重40千克,育肥公牛平均日增重1350克以上,16~18个月体重可达700~800千克,屠宰率60%、净肉率50%、胴体出肉率 72%。同时,作为乳肉兼用牛,德系西门塔尔牛除了保持西门塔尔牛本身的肉用性能外,通过选择育种,提高了乳用性能,并具有牛奶干物质含量高、体细胞数较低等特点,适合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饲养,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较显著的综合效益。据了解,成年母牛淘汰时仍能保持大体型肌肉附着,屠宰胴体重350~450千克,在产肉量和肉品质量上均高于荷斯坦奶牛。

二、考察情况

1.德国家庭牧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考察先后走访了10个农场,其中2个为德系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牛杂交牛场。从养殖规模和方式看,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养殖规模不大,每户养殖几十头到二百多头,平均40头,成母牛产奶量7500~9000千克,乳脂率 4.1%~4.5% ,乳蛋白率3.5%左右,体细胞15万个。农户根据产奶配额,通过调整日粮控制母牛产奶量。养殖场劳动力以夫妻和子女为主,很少有雇工。每个场经营土地100公顷左右(自有+租赁),奶牛所需青粗饲料和精饲料全部由农场自己生产。牛舍建设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配套完善,普遍采用了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TMR)。粪便统一收集,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从了解情况看,家庭农场收入在德国属中上等。其收入主要包括:一是出售鲜奶,每千克鲜奶30欧分,有机奶40欧分以上;二是拍卖青年后备公牛和出售公牛犊,断奶公牛犊售价400~500欧元;三是出售多余母牛和淘汰老母牛,每年受欧盟配额管理限制需拍卖淘汰多余母牛;四是沼气发电收入。

2.德系西门塔尔牛联合育种组织体系。德系西门塔尔牛育种工作以家庭牧场(农户)为基础,联合会、企业、政府及农户等多种经营成分共同参与联合育种工作,体现了德系西门塔尔牛育种组织管理体系的特点。在联合育种体系中,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遗传评定方法和参数,成立育种评估信息机构,建立数据信息收集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组织开展母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和公牛产肉性能测定,为行业提供公正、公开、准确的数据信息。巴伐利亚州德系西门塔尔牛数据的采集和测定,由专门的奶质及肉质监控组织完成,然后提交给州立动物育种研究所(LKV)进行数据处理,最终由权威性的官方机构——巴伐利亚州州立农业监查会(LFL)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育种评估结果,使农户能够及时、准确、全面了解相关信息。

在联合育种工作中,家庭牧场和养牛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地方育种协会,各种组织联合起来,组建区域性的牛种培育推广联合会(巴伐利亚牛培育推广联合会,简称VFR ),培育优秀种公牛,开展联合后裔测定,生产冷冻精液、胚胎。养牛农户以会员制方式成立人工授精组织(人工授精站),并针对会员要求及生产需要,制订育种计划,提供及时、有效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服务。巴伐利亚牛培育推广联合会(VFR)是目前德国最大的育种联合组织,由5家育种协会和3家人工授精组织联合组成,主要任务是协调并规划联合会内部的育种发展方向,提供各项技术服务。此次考察的接待单位宝牛育种中心(BVN),每年5月1日都要举行种公牛展示大会,参加会议的人员达到2500多人,绝大多数是家庭牧场成员。大会组织者向农户逐一介绍每头牛的后测成绩、女儿产奶情况及公犊牛育肥、产肉情况,供农户选择。

此次考察还参观了巴伐利亚州一家活牛拍卖市场。活牛拍卖市场由政府出资建设,建成后交给协会,由协会使用和管理,拍卖牛时协会按比例提成。从牛只拍卖情况看,大部分农户出售母犊牛、青年母牛、成年挤奶母牛、后备种公牛、育肥公犊牛(约6周龄)等,都是在拍卖市场上以公开拍卖的方式销售。一般6周龄公犊牛售价400~500欧元,日产25~30千克的青年母牛售价1400~2000欧元。参加联合育种的农场,为育种机构培育、提供后备种公牛犊,价格可达2万欧元。

3.德系西门塔尔牛饲养管理。从考察了解情况看,各家庭牧场(农户)奶业生产全部实现了由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的转变。普遍实现了舍饲散栏卧床养殖、全混合日粮饲喂(TMR)、奶牛计算机管理、精料自动补饲等技术,粪便全部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德系西门塔尔牛在生产中并不刻意追求太高的产奶量(7000~8500千克),各牛场普遍根据自己饲草料条件合理配制日粮,在投入和产出方面追求效益最大化,并尽量延长产奶母牛的使用寿命(平均胎次4.7个)。

三、考察体会

1.育种中心与养牛农户联合育种模式特点明显。宝牛育种中心是德国最大的5家育种协会之一。总部设在诺伊施耐德市,占地4.2万平方米,员工430名(包括育种、配种和兼职兽医等技术人员320名),年均销售额达2000万欧元,会员2.14万个,存栏德系西门塔尔80万头(平均存栏产奶母牛40头)。农户遵照BVN章程,签订会员协议,成为BVN的会员。BVN管理部门由董事会5人、监察会17人、会员代表150人组成,均由会员选举产生。其中,董事会负责公司重大事务决策和组织管理,每月开一次会议,研究下一步工作。监察会负责监督公司运行和财务情况。主要工作:一是为农户提供冷冻精液,开展人工授精技术服务,对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二是生产胚胎,开展胚胎移植技术服务;三是为农户制定良种选育计划,开展遗传评定和选种选配,提供牛场管理和培训等技术服务。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BVN采精种公牛全部来自会员农户。BVN每年从会员农户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母牛后代中(约80万头),根据血缘、繁殖性能、生产性能等指标,按13%的比例初选1万头成年母牛作为基础母牛群,通过体型外貌鉴定等,按45%的比例挑选出4500头牛作为核心母牛群,再从其繁殖的青年公牛后代中挑选400头后备公牛参加后裔测定。根据后代产奶和产肉性能,只有5%后备公牛可获得采精许可,成为BVN的验证公牛,生产商品精液供应市场。最顶尖的3%验证公牛根据育种计划开展选种选配,培育后备种公牛。在整个育种过程中,各种育种组织及政府部门都以养牛农户为中心,指导选择不同公牛的冻精,为农户开展育种指导、技术培训和综合服务,使农户成为优秀种公牛供给者和优质冻精使用者,实现了双赢。

2.家庭农场保持适度养殖规模。此次考察的家庭农场,全部根据土地、资本、劳力等条件,开展适度养殖规模,有几个特点:一是劳动力主要由夫妻和子女等家庭成员组成,经营规模与家庭劳动力相适应,很少雇工;二是养殖规模不大。按挤奶牛头数计算,大部分农场(93%)饲养规模都在60头以下,超过60头的只占7%;三是牛场所需青粗饲料全部由自己土地种植的人工牧草生产,种植的谷物作物作为精饲料。

3.饲养品种追求效益最大化。考察中,农场主普遍认为德系西门塔尔牛综合经济效益优于荷斯坦牛,更适合中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饲养。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较高的产奶性能。据了解,如果饲养荷斯坦奶牛,来自牛奶的销售收入必须占总收入85%,农场才能有利可图。而饲养德系西门塔尔牛,来自牛奶的销售收入达65%就可以盈利。二是具有较高产肉性能。绝大多数农场主在6周龄时把犊牛卖掉,每头平均400~500欧元,比荷斯坦公犊高100欧元。三是青年母牛售价高。日产奶量25~35千克青年母牛拍卖价1400~2000欧元。四是母牛残值较高。淘汰母牛体重1000千克,活重售价2.50欧元/千克,残值2500欧元左右。五是生产成本低。德系西门塔牛耐粗饲,饲养成本低,抵抗力强,节省兽医方面支出,平均使用寿命长(4.7个胎次),最高可达11个胎次。

4.循环农业生产方式被广泛采用。德国饲养户均有土地,牛所需青粗饲料和精饲料绝大部分自己生产。考察的10家农场,每头挤奶牛平均需要1公顷土地。其中,牧草占35%、饲料玉米占40%。牛粪便全部进行沼气发电,沼气渣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形成了土地生产饲料—饲料喂牛—牛产奶产肉—牛粪生产沼气发电(部分农户还利用多余青贮饲草料进行生物发电)—用于生产生活—沼气渣还田等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德国政府对生物质电价实行优惠收购(每度电0.25欧分),高于民用核电的价格,沼气产的电并入公用电网,即保护了环境,又为农场主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5.技术服务完善。巴伐利亚州牛育种和养殖采用以农户为基础的协会+联合会模式。协会设有专门从事技术服务的机构,为会员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既是农户的组织者,又是农户的服务者。各协会、联合会均将服务于农户、提高农户技术水平和增加收入列为重要工作。宝牛育种中心有一个由4人组成的技术服务组,专门为会员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会员购卖冻精时,中心除向农户提供优惠冻精外,还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并指导农户进行定向选种选配。在饲养管理上,根据会员提出的目标,技术人员到现场考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为农户精确测算经济效益,供农户采用。后裔测定站和DHI测定站每个月向会员发布测定信息,针对测定结果,给农户测算出总体效益,并提出建议和指导意见。对农户出售的青年公牛,派人进行评定,按评定标准评出等级,使农户到市场拍卖时能获得较高利润。

四、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考察,我们深刻感受到我国肉牛生产与德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我国养牛历史悠久,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我国肉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连年增长,已成为世界肉牛饲养大国。但肉牛产业在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存在着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育种体系不健全、育种方向不明确;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牛肉品质不高,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缓慢;环保和质量安全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等问题。

从德国肉牛产业发展经验看,今后我国肉牛产业要有新突破,就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结合我国实际,在稳定数量增长的前提下,应以建立优质肉牛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生产优质高档牛肉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尽快提高肉牛产业整体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1.尽快制定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意见。为了加快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应尽快制定国家肉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确定肉牛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分区域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出台优惠政策,创新管理机制,在品种培育、土地、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肉牛创新性技术研究力度,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加快现代肉牛产业发展,为传统肉牛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建立健全肉牛生产繁育体系。我国牛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应根据肉牛产业发展现状,集中力量做好一些地方优良肉用种牛的选育工作,提高地方品种综合生产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自主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的能力。在一些西门塔尔改良牛群较集中的地区,开展德系西门塔牛引种试验和示范,充分利用其肉乳生产性能优势,提高我国西门塔杂交改良牛群体生产性能和养殖者经济效益。

3.加快全国肉牛育种联合体系和数据库建立。根据我国不同肉牛产区自然条件、饲草料资源和牛群整体特点,以现有品种改良工作为基础,以产业发展定位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分区域制定育种目标和技术路线,组建基础母牛核心群,培育具有产地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同时,完善后裔测定体系,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肉牛生产性能数据库,为全国开展肉牛联合育种创造有利条件。

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差异性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肉牛生产仍以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方式为主。应借鉴欧洲适度养殖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规模肉牛场以及肉牛专业养殖大户,加快实现肉牛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

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形式是自上而下的“一条线”式服务机制,服务模式僵化。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并充分利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优势和平台作用,加强协作,加快生产、科研、推广部门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肉牛生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与模式,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肉牛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6.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专业化合作组织作用,将行业规章制订、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标准和规范制订、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工作交由行业合作组织进行,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逐步放权,让行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使合作组织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

7.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德国广泛采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保护了环境,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对我们这个能源稀缺国家尤其有借鉴意义。我国应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促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缓解能源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塔尔牛西门公牛
贵州省种公牛站
日粮硒来源对西门塔尔牛精液品质的影响
CSAMT在贵州清镇市卫城镇西门村地热水勘查中的应用
雪落西门
新疆地区西门塔尔牛核心群选择
公牛赞
公牛历险记
公牛变形记
西门塔尔牛与蒙古牛屠宰性能对比试验
西门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