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良性肿瘤110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1-07-25 11:27
云南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腮腺面神经腺瘤

杨 瑜

(大理学院附属医院 口腔科,云南 大理 671000)

人体有3对大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而腮腺是其中最大的一对唾液腺。在唾液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病率最高,约占80%。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又大约占75%,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25%)。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手术方式及范围近些年也较多改变,病理学特征复杂及术后并发症较多。现将我科2000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10例的发病情况、诊断和治疗及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等问题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10例病例中,男59例,女52例;男女比例1.13∶1,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年龄6~72岁,平均年龄39岁,其中以35~50岁较多见,约占52.5%。多好发于中年人。患者病程最短1周,最长约20余年。肿瘤大小:直径≤2cm 8例,>2cm~<4cm 79例,>4cm~≤6cm 19例,>6cm4例。瘤体位于浅叶104例,深叶11例。部位在右侧56例,左侧54例。根据腮腺解剖部位位于耳前区35例,腮腺后下区44例,耳垂下区31例。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为静脉及气管插管复合麻醉,根据具体需要,确定手术切口。一般采用S形切口,对于区域性手术切口,即经耳屏前向下做纵行切口,绕过耳垂,继而向下方延伸达下颌角下方2cm处转而向前,根据需要暴露的术野来确定向前延伸的切口长度,一般在2~3cm之间。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达腮腺嚼肌筋膜浅面,将皮肤、皮下组织瓣向前翻起[1]。充分止血后,根据肿瘤位置,耳屏前方包块一般只暴露面神经颞面干及其各分支,而耳垂下及腮腺后下区一般只需暴露面神经颈面干,包块较大时需暴露上下颊支及腮腺导管。腮腺良性肿瘤80%以上都位于腮腺浅叶,一并将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腮腺浅叶组织从面神经表面切除,荷包缝扎腮腺组织残端,保留腮腺导管。本组病例中有49例术前考虑肿瘤范围较大,都是给予肿瘤及腮腺全叶切除并结扎腮腺导管,术后所有病例加压包扎1周。

附表 110例腮腺良性肿瘤病理类型

结 果 本组110例病例肿瘤病理类型见附表,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10例,发生率9.1%;涎瘘1例,发生率0.9%、皮下积液5例,发生率4.5%;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发生率1.8%。经临床随访5个月~1年,随访率达95%。在10例面神经损伤中,其中有9例为术中牵拉所致,有1例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下颌缘支与肿物黏连紧密,未能分离。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8例术后5个月内恢复正常,2例在1年后仍未恢复,1例为额纹消失,另1例为张口时下唇歪斜,这2例都为腮腺全叶摘除患者。1例涎瘘及5例皮下积液患者经数次换药及局部加压包扎后,1~3周痊愈。涎瘘及皮下积液都为手术时曾结扎腮腺导管患者。腮腺全叶摘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7%(18/49),而腮腺浅叶摘除则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讨 论 腮腺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最多见,其次为腺淋巴瘤。本组病例中多形性腺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占71.8%。多形性腺瘤是由肿瘤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活软骨样间质组成,可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丰富型[2]。本组病例中大部分多形性腺瘤患者都无自觉症状,肿瘤呈缓慢生长,仅有少数患者在包快生长较快时出现局部疼痛或面瘫等症状,肿瘤多呈椭圆型或卵圆型,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肿瘤小于1.5cm时,临床表现上很难与淋巴结炎及腺淋巴瘤鉴别,表面都比较光滑,活动度好,有时CT显示肿瘤只与腮腺筋膜粘连;而大于2cm的多形性腺瘤多为表面呈结节状,活动度差,与腮腺浅叶组织粘连较明显,表面皮肤可出现紧绷变薄状。

腺淋巴瘤的发病率虽然没有多形性腺瘤的发病率高,也是腮腺良性肿瘤中较常见的疾病。腺淋巴瘤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在本组病例中性别比达到6∶1(男性24例,女性4例),考虑与患者吸烟有关,在24例男性患者中有20例患者有吸烟史,占83%。俞光岩等[3]报道,肿瘤绝大多数位于腮腺后下极,占腮腺腺淋巴瘤89.4%,扪诊肿瘤多呈圆型及卵圆型,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腺淋巴瘤还有一特征,肿瘤较多发,时常两侧同时出现,并且术后在原手术范围外又再次出现,患者多认为是否是术后复发,这是因为腺淋巴瘤多发的原因。

近年来,腮腺肿瘤的发现越来越早,有些患者就诊时肿瘤直径都小于1cm,若对腮腺区肿瘤了解不够,经常出现误诊,常在局麻下单纯的行包快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腺瘤,增加了术后的复发率。术前临床查体及一些辅助检查是尤为必要的,B超对腮腺区良性肿瘤显示多呈内部回声均匀,肿瘤细胞排列致密,均匀,间质少。但B超多肿瘤的范围及与腮腺的黏连情况不如CT和MRI准确率高。CT和MRI可清楚显示腮腺良性肿瘤的形态、范围大小和密度等特点。

腮腺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多数学者认为腮腺良性肿瘤需行区域性切除术,并不是单纯剜出瘤体。在控制肿瘤复发、避免面神经的永久性损伤等方面已取得认同,同时在避免和减轻其所带来的并发症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4]。我认为腮腺区的良性肿瘤,由于包膜不完整,在包膜以外的腺体组织中也可有瘤细胞的存在,肿瘤包膜与瘤体之间粘着性差,易于瘤体组织分离,如手术切除不彻底或采用剜出术,则肿瘤包膜极易残留,可导致肿瘤的复发。腮腺区良性肿瘤术式都采用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叶一并切除,但对于腮腺浅叶肿瘤,且直径小于2.5cm可以做区域性切除,这不仅缩短手术时间,减轻面神经的损伤,减少面部凹陷畸形并可保留腮腺组织的一多半功能。

[1]毛立民.外科手术规范化操作与配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83-284.

[2]邱蔚六,张震康.口腔颌面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9.

[3]俞光岩,邹兆菊,马大权,等.腮腺沃辛瘤的综合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3):187-189.

[4]李孝仕.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4,(5):396-397.

猜你喜欢
腮腺面神经腺瘤
270 例老年人腮腺沃辛瘤术式的选择与改良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基于腮腺径线磁共振测量评估糖尿病患者腮腺形态变化的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大型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