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沃土上培育茁壮“新苗”——襄阳市记者“走边界、进百村”大型采访活动的启示

2011-07-25 07:52梁富强唐中平赵兴沛
中国记者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新苗枣阳市襄阳

□ 梁富强 唐中平 赵兴沛

近年来,襄阳市开展了一系列记者走基层活动,特别是让年轻记者“走边界、进百村”,真正达到了使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和增强新闻“三贴近”的要求。

内在所需、因时而动——“赶”记者下基层

今年年初,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说:“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写出的报道才会有灵气和生气。”在襄阳市委宣传部、市记者协会的要求和统一部署下,《襄阳日报》《襄阳晚报》、襄阳广播电视台、汉江传媒网以及襄阳市的南漳、保康、枣阳、老河口、宜城、襄州等县(市)区相关的12家媒体,在2010年11月6日启动了记者“走边界、进百村”大型采访活动。

襄阳日报社社长、总编亲自组织安排所辖三个媒体(《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汉江传媒网)相关工作。2010年12月22日,襄阳日报社总编辑顾振华、副总编辑陈仁铭,襄阳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杨育生和市记协负责人,带着《襄阳日报》《襄阳晚报》、襄阳广播电视台6名记者,到襄阳市与河南省交界的枣阳市新市镇火青村,揭开记者“走边界、进百村”大型采访活动的序幕。枣阳市新市镇地处桐柏山余脉、鄂豫两省四县市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枣阳市新市镇发生了很大变化。襄阳市记者“走边界、进百村”大型采访活动的首站就选在此地。

在襄阳市,记者走基层活动不是第一次开展。早在1996年,襄阳日报社就开展了“记者走向(新闻)空白村”活动,但那是单个记者自选时间和地点采访,管理相对松散。而这次活动为了切实了解记者的所作所为和所得,市委宣传部和市记协要求,每批下去的记者,新老结合,以刚入道的青年记者为重点锻炼对象,加上一两个工作时间相对长点的“老记者”,由一名有基层工作经验、业务能力较强的老同志带领。因为都在一起,有些青年记者视而不见的新闻,老同志可以及时点拨;有些难度较大的采访和写作,老同志可以帮忙指点和谋划。回来后,稿件由带队的同志把关后方能见报或播出。

走进农村、牵手农民——贴近现实抓“活鱼”

关注“三农”是中央对新闻媒体提出的重要要求。近年来,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逐步改善、新时期农民的新要求,都需要记者去深入、媒体去报道。同时,也只有新闻工作者俯下身子,走进基层、牵手百姓,“光着脚板跑新闻”“田间地头当舞台”, 用真心同群众交流,用真情打动百姓,真正触到人民的脉搏和生活的本质,才能抓到新闻的“活鱼”,写出反映时代、鼓舞人心的报道,不辱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今年5月中旬,多次带队下基层的襄阳日报社唐中平,带着3个刚入报社的女记者到南漳县西南山区东巩镇大道村二组采访。见她们对事先定好的香菇种植大户采访十分认真细致,却对路边一个打铁的小伙子视而不见。唐中平认为,年轻小伙子开打铁铺是个新闻,于是就悄悄地凑到打铁小伙的身旁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故意对三位女记者说:“那儿有个打铁的小伙子。现在居然还有人年纪轻轻的去打铁呀,有点意思。”三位女记者去一问,原来这个姓叶、1986年出生的小伙子曾经到深圳打过几年工,家里有几亩地,山区大型机械用不上,传统的镰刀、斧子、耙等有较大需求,于是就回来开了个铁匠铺,一年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差,还能照顾家人和农活。唐中平对她们说:“这就是新闻,有反差,有趣味,很值得一写。”于是,《“80后”抡起打铁锤》,一篇鲜活的现场短新闻在她们手中产生了。

参加“走边界、进百村”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走田埂、进农户、拉家常,自费吃住在农家,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发家致富的喜悦,倾听着农民谋求发展的企盼。年轻女记者丁俐说:“以前总认为农村比较落后,精神生活比较贫乏,来到南漳县东巩镇使我眼前一亮:在镇政府门前广场上,每晚都有上百人伴随着热情奔放的音乐在跳健身舞。”她在见报的文章中感叹道,小镇居民的幸福快乐指数,丝毫不比城里人差!

在枣阳市平林镇新集村五组村民李兆奎家,参加“走边界、进百村”采访活动的记者们吃到了一顿有排骨火锅、烧鸡块、烧鲫鱼、土鸡蛋等八九个菜一桌的丰盛的农家饭。深入农民家中,吃着丰盛的农家饭、与农民手牵手的交流,使长期身居城市的年轻记者感受到了当代农民家庭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农民精神面貌的巨大改观,所以《难忘的农家饭》《难忘农家腊酒香》《热闹的农家婚礼》等鲜活的稿子从这些年轻的记者“笔下”流出。许多农民拉着记者的手说:“能见到记者我们太高兴了,希望你们多下到农村来,多反映我们农村的新变化,多听听我们农民的心里话。”农民的心声感动着记者,记者们几乎都用“我们一定会经常来的”表达着心声。

记者“走边界、进百村”采访活动开展半年多来,仅襄阳日报社青年记者就下去了8个批次,采写了近百篇反映农村变化、农业发展、农民喜悦和党的惠农政策成就的、十分鲜活的新闻,如《新农村建在集镇上》《油桃地里孕春风》《石鼓山下书香浓》《运输大镇通九州》等,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许多读者给报社打来电话说:“你们的报道真是有血有肉,离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更近了。”

沾一脚泥、蜕一身皮——锤炼记者强“底气”

襄阳市开展的“走边界、进百村”采访活动,要求记者分批分期深入全市7个县(市)区的口子镇、口子村,与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用心感悟,真情记录,真实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鲜活反映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新亮点、新变化,发现新典型,报道新经验。同时,培养新闻工作者队伍吃苦耐劳、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锤炼新闻工作者过硬的业务本领。

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扎根群众,深入生活”的采访中,参加“走边界、进百村”采访活动的记者们,不仅写出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闻,同时他们自身也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锤炼。

今年春节前,天寒地冻,襄阳市记协决定组织第二批记者下到枣阳市与河南省交界的三个村去。由于路途较远、交通不便,枣阳市的同志建议换几个近点的地方采访算了。可是带队的《襄阳日报》总编助理杜可臣坚持要到定好的地方去。他带着日报、晚报、广播电视台的几名记者在寒风中转了几趟车,还步行了很长一段路,硬是拖着病体带领大家完成了采访。老同志杜可臣这种精神感动着同去的青年记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在她的采访日记中写道:“在采访中,风雪严寒考验着我们,老新闻工作者在那种情况下还能泰然自若地坚持采访,我们还能怕冷、怕远、怕没有热水洗澡吗?”

在南漳县东巩镇采访,《襄阳日报》《襄阳晚报》的三位女记者去时都是穿的高跟鞋,看到弯弯曲曲的山路她们傻了眼,蹒跚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她们掉了泪。但为了方便在大道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里采访,她们索性脱了鞋光着脚丫钻到种植大棚内,采访香菇种植大户夏慧兰,虚心地向种植户请教,生怕弄错或漏掉了一些细节。

记者“走边界、进百村”采访活动的开展,锤炼了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作风。原来,个别年轻记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岗位觉得无所谓,工作漂浮,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使他们端正了思想态度,真正懂得了“我是谁”“为了谁”,加深领会了党的新闻媒体始终同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含义。一位青年记者这样感叹道:“走基层采访活动,是对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洗礼,我觉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既神圣又充满着挑战。相信在以后的报道中,我的责任意识和群众观念会更强。”

记者“走边界、进百村”采访活动的开展,使新闻工作者业务本领得到提高。记者在与农民拉家常、掏心窝中深切体会到,老百姓的语言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气,许多年轻记者把群众的语言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发现新闻报道不是“变土”了,而是“拔高”了、增色了、读者赞美多了。这也更增强了他们学习运用群众语言、不断改进文风的信心。

猜你喜欢
新苗枣阳市襄阳
襄阳市第七中学
小蜗牛求救
聪明的小老鼠
会跑的胡萝卜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我家的老风扇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东乡区颁发第二届“杰出新苗奖”
孤儿助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