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国际评论的一个高峰——“彭迪国际评论”浅析

2011-07-25 07:53徐兆荣
中国记者 2011年10期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

□ 徐兆荣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新华社有个署名“彭迪”的国际评论很为知名——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都能够看到和听到“彭迪”精彩火辣的评论,看着过瘾,听着够味,过后还能有长长的回味——至今令人难忘。这一国际评论的作者就是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高级评论员,如今已是耄耋之人的彭迪。在纪念新华社成立80周年的时候,回味与研究彭迪国际评论,相信对今天的新闻实践有特别的指导、借鉴意义。

彭迪的国际评论大胆创新,风格独特,思想深邃,逻辑严密,讽刺幽默,尖锐辛辣,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深刻久远的影响,是新华社国际评论的一个高峰,是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精彩的一笔。彭迪的国际评论“为在国际上反映中国的呼声和探索中国记者的独特风格,为后来的国际新闻和评论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①。

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彭迪的国际评论,至少可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收获和借鉴——知,情,文,快。

知:就是知晓世界大势,了解国际局势,做个知道分子。对彭迪而言,他同时还是个知美派,熟悉美国国情。

作为就学于燕京大学的进步青年,彭迪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参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并于1944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调入新华社工作直到离休。进入新华社后,他始终牢记1944年初见周恩来时接受的教诲,当时周恩来在详细询问了他的学历经历和英语程度后说:“我们需要更多了解美国和会用英文的人。”从此,彭迪便一直活跃在国际报道及国际关系领域。从英文翻译、国际部编辑、驻外分社记者、分社社长、国际部主任直到新华社副总编辑。

在新华社,一开始彭迪从事翻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第一批驻外记者,彭迪被派往印度尼西亚担任首席记者。此后,他又先后去过欧洲、非洲、美洲等地,或驻站,或采访报道,亲身经历了战后数十年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1958年的中美华沙会谈,1961年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61年的老挝问题日内瓦扩大会议,以及巴黎美苏首脑会谈、日内瓦美苏裁军会谈等重大国际事件和会议,都留下彭迪的身影和足迹,他甚至参与了中美建交的一系列工作。

1976年1月底,他作为新闻助理随同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8天正式访问。1976年4月,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记者常驻华盛顿,并担任华盛顿分社社长、首席记者。不仅充分报道了中美关系的进展及美国的政经社会,而且参与了中美关系的推进。

作为驻外记者,彭迪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是整个世界。观察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国际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各国之间既斗争又合作的博弈,使彭迪可以拨开罩在外面的层层面纱,一针见血地指出貌似一派热闹、友好的背后,各国之间对于自己利益的追逐。在那样一个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年代,能够一眼看穿时弊,并用准确犀利辩证的文字报道出来,这是每个记者的追求,但却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做到的。

正是由于他对国际形势的透彻了解和掌握,谙熟国际关系的一些原则与操作,所以他写的国际评论条分缕析,切中肯棨,生动有力,引人关注,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一时期他写下的《中美关系僵持症结何在》《英国保守党政府的“实力”梦》《麦克米伦的非洲之行》《同床异梦夜长梦多》《堂堂美国“战略家”竟弄不清谁干涉了谁的内政》《画鬼容易画人难》《“鸿门宴”》《美国首都一张不像样的报纸》等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评论,准确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充分有力地表达了中国的呼声,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好评与赞赏,而且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和重视。

几十年来,他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转战世界各地,报道国际风云,维护祖国尊严。即使是离休之后,他仍然可以写出引人瞩目的国际评论,用他自己的话说:“主要是我一直关注国内外大事,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停下来。”他始终让自己追踪关注了解国际变局、世界大势。2004年10月16日,离休居家,已入耄耋之年的彭迪,针对美国防部官员有关售台武器的歪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美官员首次亮出对华政策底牌》,其中论道:“这位美国负责官员说,如果台湾购买美国的武器,就可遏制中国实现国家的统一;如果台湾不买美国武器,就会使‘外国朋友’(当然首先是美国朋友)视台湾为‘非伙伴’。”“美国把台湾当作它口袋里的小‘伙伴’,本来是公开秘密,但是由美国官员把这秘密公布于世倒是第一次。”这就是“知”,不知,谁敢轻言“第一次”?!

□ 2009年,彭迪同志在国家大剧院前。

情:就是有激情,有感情,有真性情,是爱国热情,是爱民深情,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君有不平事,霜剑愿一试的侠胆豪情。

1980年,美国新一任总统里根上台。美国的一些亲台派兴高采烈,认为里根上任和台湾的关系就可以改善了。蒋经国有个美国顾问克莱因,当时是美国很重要的一个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所长,他到处做演讲,骂中国,讲了一些不三不四的话。说中国应“宣布对台湾不使用武力”,他甚至荒谬到指责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公然干涉美国内政”。见此情形,彭迪怒火中烧,义愤填膺,情不自禁,回到分社就赶写了《堂堂美国“战略家”竟弄不清谁干涉了谁的内政》,指出这位“战略家”连谁干涉了谁的内政都不知道,“似乎把人们带到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这种行为很难说是“文明”“实在使美国丢丑”。评论引起强烈反响,《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旧金山纪事报》等美国大报纷纷刊载。《旧金山纪事报》一位不认识的记者还给彭迪打电话,说“彭迪先生,你成了名人了!”此事还惊动了里根,连忙让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理查德·艾伦发出通报,指出克莱因的话不代表里根,并告诫白宫班子的顾问不得在中国问题上胡说八道。这样才把这个事情压了下去。艾伦还特地派人问彭迪是否看到通报,惟恐引起中国误会。

美国的报纸各种各样,其中《华尔街日报》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也是很有影响的,但是在美国政治中真正起影响的是《华尔街日报》,它是美国影响最大而又最保守的全国性报纸。1981年7月10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没有脊梁骨的外交》的社论,公然要求里根政府支持台湾的“自由中国”来反对北京的“红色中国”。彭迪看了非常气愤,怒不可遏,连夜写了《〈华尔街日报〉的脊梁骨有多硬!》的评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华尔街日报》在10月15日发表题为《中国人的幻想》的社论。彭迪立即又回敬了一篇《〈华尔街日报〉的幻想》。1983年2月9日,《华尔街日报》又发表了一篇社论《一鸟在手》,把台湾比作美国的一只“鸟”,敦促美国政府不要放掉台湾这个“可靠的盟友”。彭迪当仁不让地在2月11日发出《〈华尔街日报〉旧病复发》,给以驳斥。充分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立场。

这样针锋相对的交锋,引起了美国有关各界的关注和反响。《亚洲华尔街日报》就在头版头条用了半个版同时刊登《华尔街日报》的《没有脊梁骨的外交》和彭迪的《〈华尔街日报〉的脊梁骨有多硬!》,并加了编者按:“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社论重新起用了一些冷战语言,敦促里根政府增加对台湾的支援。后看到它引起中国新华通讯社迅速而也带感情的反应。这篇反驳文章的作者是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社长彭迪。本报现将《华尔街日报》的社论和新华社的反驳同时刊载于下。”对中国记者的文章做如此突出隆重的方式处理,在美国的报纸上是前所未有的,足见美国舆论界对此事的关注。

《华尔街日报》也怕同中国的关系闹翻。1983年4月,应《华尔街日报》的一再邀请,彭迪夫妇到该报所在地纽约赴宴。彭迪与该报负责人进行了既坚持原则又有礼貌的交谈。回华盛顿以后,彭迪夫妇还收到对方的感谢信。此后,《华尔街日报》的有关社论就做得比较克制一些了。

在彭迪看来,做记者、写国际评论就要有激情和胆气,就要能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敢于碰硬。用他的话说:“没有点胆量就别当记者!”但是他也有“底线”,那就是“绝不会伤害我的国家”。②正是这种爱国的情怀和豪气,使他这么多年写下的国际评论,总能给人一种做记者、做中国人的豪迈。也许正因此,他在伦敦分社做记者,被英国人称为“惯写烫手东西的人”。在美国驻站,美国两任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以及一些国务院重要官员和议员及主要媒体的负责人都视彭迪为重要的谈话对手与朋友。

文:就是有文采,文采飞扬,是嬉笑怒骂、讽刺幽默、尖锐泼辣、生动精彩、引人入胜、喜闻乐见的评论文章。

彭迪总结自己几十年新闻生涯的经验教训,第一条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要让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他的文章总是注意禁绝空发议论,总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数据,摆事实,讲道理,条分缕析,用强有力的事实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证。与此同时,他也十分注意议论文章的文质关系,深谙如何将容易艰深枯燥的国际评论更便于传播,他强调写文章要精益求精,要不惮修改,要一改再改,直到满意为止,写出的文章要让人乐于阅读,而且能入脑入心。所以,他又总是注意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来行文,尽量使理论性的评论文章形象化、生动化,有可读性。

如上文说到的,2004年10月16日,彭迪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美官员首次亮出对华政策底牌》中说:“美国把台湾当作它口袋里的小‘伙伴’,本来是公开秘密……”这样的看似轻轻一笔,信手写来的话语,却形象生动,幽默辛辣,又紧扣主旨,准确传神,令人忍俊不禁,心领神会。

还有如《英国保守党政府的“实力”梦》《同床异梦夜长梦多》《堂堂美国“战略家”竟弄不清谁干涉了谁的内政》《画鬼容易画人难》,仅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作者讽刺挖苦,嬉笑怒骂的机智和形象精彩、生动活泼的文风。

再看《堂堂美国“战略家”竟弄不清谁干涉了谁的内政》里的语言:“如果拜读一下这位克莱因先生前不久的一些大作,他现在的这种言行就毫不奇怪了。例如,他在十月中旬《华盛顿明星报》上的一篇文章中发表的许多与众不同的高见,很值得人们一读。”“更加滑稽可笑的是,当中国政府对这类蓄意制造‘两个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提出严正批评的时候,克莱因居然说‘北京官员公然干涉美国的内政’!究竟是谁干涉了谁的内政?……难道这位有学问的克莱因先生真的不知道吗?在台湾问题上,硬说是中国‘干涉了美国的内政’,克莱因先生不感到脸红吗?”“中国是强是弱,克莱因完全可以有他自己的见解,他主张同中国交友还是交恶,也悉听尊便。中国人穷志不穷,没有巴结外国强权的传统,绝不低三下四。”③写得语含讥讽又义正辞严,干净利落又简洁明了,语言生动又寓意深刻。让人读来不由得在莞尔一笑之中,明了是非曲直,化解心中块垒;作为国人则增强了自尊自强的意志和决心,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类似这样生动活泼、讽刺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喜闻乐见的篇章和语言,在彭迪的评论文章中俯拾即是、随处可见。

快:就是快速,快捷,就是有枕戈待旦,倚马可待的本领,做个快枪手,快刀斩乱麻,不炒隔夜饭。

彭迪说过,他写文章一般都很快,都是急就章,是赶时间、抢速度抢出来的。这一方面也源于他对情况的熟悉和掌握,对写作方法的熟能生巧,常常不需要再做临时的调研积累,所以倚马可待,灵感一来,出手成章。他跟新闻跟得很紧,有时看到一条新闻,或是了解到一个新的动态,又是与中国有关的,他就会立即着手跟进,迅速写出相应的评论,不炒冷饭,不炒隔夜饭。这确实是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基础和功力的。像前面提到的一些著名篇章就是这样精彩的急就章。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新闻事件评论员的情况下,这种写评论的倚马可待、急就成章的功夫尤其难能可贵。你不快速,你就落后,你不及时,你就后悔;所以就更其看重和需要有倚马可待的神速。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学习彭迪国际评论时可资借鉴的。

今天,学习彭迪的国际评论,也要看到,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的勃然复兴已成蔚为壮观之势,评论的国际化视野,评论的全球化眼光,已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所呼吁、所倡导、所追求。但其实际的发展与现状似不容乐观,尤其国际评论方面往往表现出弱势之像。或者因说不清、说不深、说不透,让人看了不明就里,昏昏依然;或者拿出一些粗浅、碎片化或观点极端的文字,让人滋生反感……怎么办?从以上分析可见,我们依然能从彭迪的国际评论实践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首先是要熟悉报道的领域和对象,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同时还应该包括不仅要会说自己的话,而且要会说“世界语”。列宁说过:你要和狼打交道,你就要学会狼的语言。我们要向世界发声,就要会用“世界语”与世界对话。还有就是没有激情不要为文,不做无病呻吟之作,不写磨磨唧唧之文;要有感而发,要激情成文。还要尽可能有文采,努力做好说理性与生动性的有机结合,生动活泼,精彩可读,以引人入胜,喜闻乐见。同时,还有出手快速,不能慢三拍,在这里要宁抢三分不慢一秒。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才问题。我们的媒体要做成世界级媒体,要走向世界,要向世界更多、更大声地传播中国声音,就需要有世界级的评论,需要有世界级的评论大师。要创造灵活有效的机制体制,让大批评论人才脱颖而出,真正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语言、熟悉国际习惯、拥有国际视野的名评论员。如此,才可能真正让中国话语走向世界,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中国话语权。

【注释】

①《中国名记者战略与名篇赏析》,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版,210页。

②《永远的新闻伉俪——彭迪访谈录》,2011年第7期《新闻战线》。

③彭迪著:《彭迪国际评论选》,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63-66页。

猜你喜欢
华尔街日报
也许没有《华尔街日报》模式,但故事终究是报道的基本
《华尔街日报》印刷广告收入下滑将裁撤印刷版面
《华尔街日报》强生拟购Actelion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 等
《华尔街日报》全球正处于风暴中心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