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实践领军人思考辑录

2011-07-27 03:24
中国记者 2011年9期
关键词:报网舆情传统媒体

本刊记者

新旧媒体融合,报网互动是“排头兵”,从第一批传统报业建网站,已走过十余年。摸着石头过河,报业领军人在实践中形成以我为例,探求趋势的报网互动观。

积极适应新环境、发展新媒体 谋求1+1>2的效果

雷晓路《法制日报》总编辑

雷晓路(《法制日报》总编辑):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取代。传统报纸必然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传统报纸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共赢,既不放弃传统媒体的优势,又积极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迅速发展新媒体,谋求1+1>2的效果。比如报纸可以在新闻采写、评论、分析、调查等方面做足做深做透,做得更加专业、更有质量、更具针对性,利用网络、手机、移动阅读器等新媒体,将新闻及信息服务产品进行多媒体、多平台的更为广泛的传播,扩大传统报纸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搜集受众对新闻产品的意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对于受众而言,他们不会关心什么全媒体,他们只要求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到他们想要的信息,甚至是个性化信息。那么,媒体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去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以前的读者可能喜欢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在他可能更习惯用手机及各种阅读器了,那我们就需要适时地研究和跟进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然后通过各种可以实现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去满足这种变化。

《法制日报》走的是由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之路。每天的《法制日报》付印后,全部内容第一时间在法制网上发布,这样,《法制日报》的内容读者就会成几何数增长,扩展到几倍甚至十几倍,有效扩大了《法制日报》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法制网在发布《法制日报》稿件后,均在每篇稿件下建立了对话框,网友对每篇稿件的评论、意见,甚至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新闻背后的故事,都会出现在对话框里,对我们评判记者稿件质量以及进一步做好新闻的后续报道提供了帮助。同时,法制网还在网上建立调查窗口,为记者报道新闻提供数据支持。在实现互动的基础上,我们今年又建立了统一的采编发稿平台,修订了采编业绩考核细则,有效地调动了记者采写稿件的积极性,扩大了法制网原创新闻的数量,增加了法制网的流量,实现了一个编辑平台、两个发布终端(报纸、网络)的转变,逐步走上一条报网融合发展之路。

打造“科技阿里巴巴” 推进报网融合

陈泉涌《科技日报》总编辑

陈泉涌(《科技日报》总编辑):近几年,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更为明显,互联网、博客、微博、手机报的发展,平面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原来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都要随着网络时代而改变。80后90后的青年受众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和四五十岁的读者大不一样了,“数字技术引领人们的未来阅读”不可阻挡。

但平面媒体也并非大势已去,我认为,“融合”是必由之路,新媒体有天然优势,也有劣势,平面媒体有相对劣势,但也有其优势。当今时代,单靠平面媒体很难打天下,仅靠网络也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所以我认为两者“融合”实现“互动”是最佳组合。

科技是一个新闻富矿,在报网融合过程中,纸媒的优势有充分发挥的空间。第一是深度报道,有些新闻特别是突发新闻,公众不用记者也可感知和传播,但是新闻背后原因、深层矛盾,公众是一时难以了解的,这就需要职业记者去挖掘和解读。第二是独家视角和独特观点,从科技的角度分析问题,阐述主张。第三个是正本清源,网络媒体很容易出现“滥”的情形,真假难辨,甚至以讹传讹,却乏人纠正,此时特别需要报纸对网络信息进行梳理,必要时给予求证。第四是国际视野,满足人们了解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和重大突破,全国性的科技纸媒更能彰显身手。

报纸发行量再大也是有限的,但网络是无限的。报纸插上了网络的翅膀,就会拥有“不可估量的优势” 。

品牌优势+平台优势 跨媒体经营以特色服务制胜

秦少相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工网总裁

秦少相(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工网总裁):2008年10月以来,中工网以技术平台、人才队伍和制度等三大建设为重点,到2010年底,一个大型新闻网站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2011年开始,网站工作转入以运营为主兼顾应用系统开发阶段。

中工网现已成型的应用系统主要有 “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系统”“职工素质建设系统”。其建设目标是在新媒体上为亿万职工和各级工会干部搭建素质提升的新课堂。通过这两个系统,工会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可完成网上学习、考试、上岗取证、在职学历提升等需求。同时中工网在建的应用系统还有“职工舆情系统”“职工维权帮扶系统”和“就业择业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的实际应用,以期即时了解职工诉求,提供解决问题的通道。中工网应用系统的特色是将组织资源、职工诉求与网络平台技术结合起来,提供特色化服务。我们坚信,只有提供有特色、无法复制的服务,才能制胜。

今年,我们还为亿万职工量身打造了《中工手机报》,我们希望向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提供最需要、最关心的职业、职场、维权、培训、教育等资讯和服务。《中工手机报》并不以全、快、新为追求目标,而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诉求为目标来开发手机报产品。

虽然中工网创办较晚,但报社领导已就报网融合形成思路。我认为报网融合,首先是要发挥报纸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其次是网络媒体的平台优势、体制机制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共同进行跨媒体经营。其中资源配置机制问题非常重要,现在全国各系统报刊、网站林立,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资源分割、难于融合的局面。在整合系统资源方面,中工网做了一些尝试,如为全国十几家地方工人报刊搭建电子平台等。基于目前的认识,我认为,报网融合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媒体改革的进展。很难想象现代网络媒体与不经改革的传统媒体嫁接在一起的情形。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可能是解决传统媒体赢利模式缺失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报网融合有两项工作:首先,发展工会报业,站在更高层次上系统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其次,形成相关产业,新媒体要产业化经营,形成“我”的产业。

保持“精气神” 搭建开放媒体云

陆先高光明日报社副秘书长、光明网总裁

陆先高(光明日报社副秘书长、光明网总裁):在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光明日报》一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大家所熟知的报纸竖排改横排、告别铅与火、告别纸与笔,都是从《光明日报》最先开始的。目前,《光明日报》、光明网继续发扬创新的优良传统,希望通过加大对新兴媒体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实现“弯道超车”。

光明云媒是基于云计算的概念而来。我们专门为光明云媒搭建了一个云计算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云数据、云处理、云应用、云安全、云维护等,其目标是建设中国最大的基于互联网的新闻数据基地。为此,我们与方正集团成立了“光明方正新媒体联合实验室”,共同致力于适合媒体转型发展需要的新媒体技术的研究。我们愿意将光明云媒的技术和经验贡献出来,与新闻单位、民族IT产业一起,共同制定“跨平台移动新闻信息传输技术标准”,打造以云媒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平台,为所有有志于在移动媒体领域有所作为的媒体、各级地方政府、各行各业提供移动媒体制作开放平台,最终建立一个开放的媒体云。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业态、传播渠道、读者获取新闻的习惯都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一定要开发新的媒介形态,以适应这些变化。但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报业的终结。相反,传统报业几十年积累的品牌价值不仅可以在新媒体领域得到延伸,还可以为新媒体提供资源基础和品质保证。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业的影响力、市场份额、媒介形态都可能发生变化,但有一点一定要保持住,那就是传统报业的“精气神”。“精气神”还在,传统报业生命力就不会衰竭。

背靠主流媒体 创新服务模式

董盟君人民网副总编辑、人民在线总经理

董盟君(人民网副总编辑、人民在线总经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在线)作为权威的舆情研究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网络舆情相关课题的研究,在产品开发上,立足应用,摆脱了舆情产品“一事一报”或舆情服务“监测+预警”的老模式,形成了舆情“监测—预警—研判—回应—沟通—应对—处置—修复”独具人民在线个性和特色的综合舆情解决方案。目前个性化、定制化的分类舆情监测系统加专业、系统的舆情分析报告和舆情预警、研判、处置机制和制度成为主要特色,赢利能力逐步提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背靠主流媒体,解读社情民意,推动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对话。这一市场定位,也决定了其系列产品的基本原则:严格做网络舆情,信息源全部来源于公网,不做任何网下调查,着力于舆论应对能力和技巧分析研究。作为党报、党网所属机构,因为我们背靠主流媒体,与商业网站相比,具有明显的媒体公信力优势。同时,我们肩负着促进政府和民间良性沟通的使命,比较熟悉体制内运作方式,容易得到政府和民间的双重认可。

人民网舆情监测平台是利用自主和合作开发的第三代搜索引擎技术,开展舆情垂直监控和精准定向抓取,先后搜集全国数万家新闻网站、BBS和博客,按照客户的监测项目细致分类,实现信息个性化自动推送和更新。舆情分析报告从舆论生成发酵的规律,捕捉舆论发展拐点,分析舆论发展趋势,在国内得到广泛的认同。为了解决外媒监测的问题,我们还在美国等地设立了专门的外媒监测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坚持网络舆情基础研究和客户服务实践相结合,二者互相促进、融合,从而能够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比如,根据突发性事件出现的三个阶段(事件前期、事件中期、事件后期)、五个过程(事件回应、舆情应对、事件处理、媒体沟通、声誉恢复)、八个步骤,总结出36个应对法则,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和策略,政府和企业照方抓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置各类危机事件。

三网合一、三屏合一资本转化的关键

刘伟建《农民日报》新媒体发展中心主任

刘伟建(《农民日报》新媒体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农业新闻网总裁):传统媒体在推进新媒体建设中,要充分研究自身在内容、技术、渠道和人力、物力、资金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之路。

《农民日报》发展新媒体虽然起步相对晚些,但认识充分,规划起点较高。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做大做强新媒体产业,必须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以公司化面对市场化,实现“华丽转身”。到市场中找资金,在合作中强筋骨。《农民日报》发展新媒体起步时,就在思考和寻求国有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突破口,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阻碍。

《农民日报》新媒体业务目前集中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和依托移动通信技术的手机媒体上,但我们正全力开拓立足农村市场的电子信息屏建设。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电子信息屏建设对实现有效传播和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将发挥重要作用。三网合一、三屏合一对推动新媒体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做“中国最大的涉农资讯与数据供应服务商”,做“全球涉农产品电子商务及在线交易服务商”是农民日报社新媒体市场化发展追求的目标。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我们同样重视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的建设;在资本嫌贫爱富的现实中,我们同样重视有效传播、无缝对接形成的商业价值。立足“三农”,服务城乡,始终将成为《农民日报》新媒体建设关注的重点。

新媒体环境下 小步慢走就会死亡

张兴波中国日报网总裁

张兴波(中国日报网总裁):《中国日报》与其他中央大报不同,我们面对的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外传播,是《中国日报》的重中之重。与传统媒体的艰难环境相比,近年来,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多种形态媒体迅速成长,逐渐成为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主渠道,催生着国际传播格局的新变化:第一,全球媒体加快实施数字化战略,传统媒体努力寻求与其他媒体形式的强强联合,全力打造全媒体业务形态;第二,传统媒体开始重视移动新媒体建设,纷纷抢占传播新阵地;第三,Web2.0改变传授关系,呼唤公民报道时代,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

中国日报网也是遵循上述观点,并基于传统报业面对新媒体的危机感,积极捕捉、及时跟踪行业形态,发布Iphone、Ipad客户端,并发展适用于Android、Blackberry、Symbian等移动平台的客户端,进入Kindle等阅读器平台。同时,发展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动漫等新媒体业务,对采编队伍重新整合,牢记“小步慢走就会死亡”的认识,力争在媒体形态日新月异,新一轮媒体洗牌过程中,形成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媒体相互配合的发展优势。

猜你喜欢
报网舆情传统媒体
第三十六届(2020年度)贵州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舆情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舆情
舆情
不是报纸上了网就报网融合了:当前报网融合中亟待厘清的几个问题
从新闻事故的警示中吸取教训——重庆报网违纪新闻案例纠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