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及抗病毒剂对玉米灰飞虱与粗缩病的防效

2011-07-31 03:30王华弟吴传伟张国忠王国迪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吡蚜混用玉米田

赵 敏,王华弟,李 荣,吴传伟,张国忠,王国迪

(1.浙江省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桐庐 311500;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3.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

玉米粗缩病(MRDV)是一种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为传播媒介的毁灭性玉米病毒病,玉米一旦发病,难以防治,被称为玉米“癌症”,严重发病的可造成绝收。该病害的暴发流行取决于传毒昆虫灰飞虱的发生数量、发生时期、与寄主作物感病阶段吻合程度等因素[1]。若灰飞虱一旦获毒即可终身携带病毒,并可持久性传播[2]。通过采取化学防治介体昆虫,阻止病毒侵染,是控制病毒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少介体昆虫发生量,阻止病毒侵染与扩展成为控制病毒病的主要措施。为进一步明确玉米田灰飞虱的药剂防治效果以及抗病毒剂与杀虫剂混用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2010年进行了田间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防治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商品名‘飞电’,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48%毒死蜱乳油(商品名 ‘乐斯本’,美国陶氏益农公司);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商品名‘蚜虱净’,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抗病毒剂:2%宁南霉素水剂(黑龙江强尔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20%吗胍·乙酸铜WP(商品名‘康润’,齐齐哈尔四友化工有限公司);盐酸胍抗生素水剂(商品名 ‘茂灵-植病110’,济南金地农药有限公司)。

供试甜玉米品种正甜613,2010年 4月30日播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点设置在桐庐县分水镇里湖村(29°54'N,119°24'E)。

1.2.1 玉米田灰飞虱药剂防治试验

设6个处理,分别为:吡蚜酮 75 g· hm-2;吡蚜酮 93.75 g· hm-2;吡蚜酮112.5 g· hm-2;毒死蜱 720 mL· hm-2;吡虫啉 75 g· hm-2;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CK)。

以上药剂处理均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小区面积为20 m2,各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调查方法为每小区双行直线取样调查30株。于2010年6月4日施药,施药时处于灰飞虱成虫始盛期。施药前调查各处理小区虫口基数,药后3,5,7,10 d调查各处理小区残留活虫量,并分别计算对灰飞虱成虫校正防效。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量-处理后虫量) ÷处理前虫量]×100;

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2.2 抗病毒剂与杀虫剂混用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试验

设6个处理,分别为:宁南霉素 4 mL· hm-2;宁南霉素6 mL· hm-2;宁南霉素 8 mL· hm-2;吗胍·乙酸铜30 g· hm-2;盐酸胍抗生素 3 mL·hm-2;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CK)。除对照外各加入吡蚜酮93.75 g·hm-2杀虫剂混用。

以上各处理均对水 750 kg·hm-2均匀喷雾。小区面积为20 m2,各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调查方法为每小区双行直线取样调查30株。于2010年6月4日施药,施药时处于灰飞虱成虫始盛期、玉米粗缩病初病期。施药前、后15、30 d分别调查各处理株发病率、病情指数,并分别计算对玉米粗缩病的校正防效。

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参照标准[3]。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Σ 各级发病株数 ×各级代表值)÷(考查总株数 ×最高级代表值)]×100;

病情指数增长率/%=[(处理前病情指数-处理后病情指数) ÷处理前病情指数]×100;

校正防效/%=[(处理区病情指数增长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率) ÷(1±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3种药剂对玉米田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效果吡蚜酮最佳,其次为毒死蜱,吡虫啉最低;持效期以吡蚜酮较长,其次为毒死蜱,而吡虫啉为较短。药后3~5 d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效较好。药后7 d,各药剂处理防效均明显下降,但以吡虫啉下降为最大,防效仅为1.7%。3个剂量的吡蚜酮以93.75、112.5 g· hm-2为好,药后10 d防效均为78.8%,而毒死蜱720 mL· hm-2和吡虫啉75 g·hm-2在药后 10 d的防效已分别下降到34.7%和1.5%。以这些药剂对玉米田灰飞虱成虫的防效(速效性和持效性)来看,防治玉米田灰飞虱成虫以选用吡蚜酮为较好,其次为毒死蜱。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田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效果

2.2 不同抗病毒剂与杀虫剂混用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

表2表明,宁南霉素4,6,8 mL· hm-2,吗胍· 乙酸铜30 g·hm-2、盐酸胍抗生素 3 mL·hm-2抗病毒剂与杀虫剂吡蚜酮93.75 g·hm-2混用,在灰飞虱成虫始盛期、玉米粗缩病初病期处理,以宁南霉素、吗胍·乙酸铜抗病毒剂与杀虫剂混用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较好。药后30 d调查,对玉米粗缩病防效分别达70.2%,74.2%,81.1%,70.2%,而盐酸胍抗生素与杀虫剂混用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较差,防效仅50.0%。显示宁南霉素、吗胍·乙酸铜抗病毒剂与吡蚜酮杀虫剂混用对玉米粗缩病均有较好的防效。

表2 不同抗病毒剂与杀虫剂混用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显示,吡蚜酮75,93.75,112.5 g·hm-2和 4毒死蜱 720 mL·hm-2处理,在玉米田灰飞虱成虫始盛期用药,药后3,5,10 d对灰飞虱成虫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最高时防效分别达64.8%,78.8%,78.8%和 57.5%。同时在玉米田灰飞虱成虫始盛期、粗缩病初病期,选择抗病毒剂与有效杀虫剂混用,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阻止病毒侵染与扩展,对玉米粗缩病也起到较好的防效。宁南霉素4,6,8 mL· hm-2、吗胍·乙酸铜30 g· hm-2与吡蚜酮93.75 g·hm-2混用,药后30 d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分别达70.2%,74.2%,81.1%,70.2%。

在遇夏凉冬暖,有利于灰飞虱早发、偏重发生年份,对浙西北桐庐玉米种植区域灰飞虱迁入盛期(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遇玉米敏感生育期(一般叶龄7叶之前),就应注意治虫防病。对玉米苗期灰飞虱以选用吡蚜酮,再根据虫情科学合理轮换使用毒死蜱等有效农药予以防治。施药时有初见病株时,宜加入宁南霉素或吗胍·乙酸铜抗病毒剂为好,以达到有效防控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之目的。

[1]苏加岱,黄九柏,刘汉舒,等.黄淮海流域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9(9):59-61.

[2]苗洪芹,陈巽祯.河北省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防治[J].植物保护,1997,23(6):17-18.

[3]苗洪芹,田兰芝,路银贵,等.简便易行的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J].植物保护,2005,31(6):87-89.

猜你喜欢
吡蚜混用玉米田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哈萨克民族药塔斯玛依混用辨析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
玉米田封闭除草剂撒施效果比较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
玉米田除草剂的那些事
高温干旱下的夏播玉米田害虫防治?
高速公路客货混用复式收费系统设计
深圳朗钛研发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配方和助剂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