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建筑风格演变及保护

2011-08-10 11:54张一恒季群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汉口租界

张一恒,季群峰

(武汉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430070)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汉口开埠通商,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租界范围达到最大,共有英、法、俄、德、日5国设立租界,外商的涌入、洋行的设立,以及与外贸密切相关的外资企业的兴办,都促使汉口渐次由内陆型的封闭式城市向开放型的国际性城市迈进[1]。

历史过去了100多年,租界的设立带给武汉的不仅仅是屈辱的近代史,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地段,如一元路、青岛路、八七片、江汉路和中山大道片等。这些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拥有众多的文化形态——江汉路的商贸文化、里分住宅的居住文化、辛亥革命的革命文化、因水而兴的码头文化、中山大道的马路文化、京汉铁路的铁路文化等。笔者着重从汉口原租界建筑风格的演变角度进行分析,对租界风貌区的建筑风格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并对租界风貌区的保护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汉口租界城市格局的形成背景

随着1861年汉口英国租界的建立,德国、法国、俄国、日本相继在汉口开辟其租界领地。后来汉口租界屡有扩展,形成了今沿江大道江汉路以北,麻阳街太古下码头以南,中山大道东南,滨长江西北一带,沿江岸线长3.6km,面积约1.87km2的城市区域。按地理位置,由南向北分别有英、俄、法、德、日5国租界[2]。

随着5国租界格局的逐渐建成,在汉口江汉路以东的滨江荒芜旷野地区,形成了一个带状的现代市区。虽然各租界区的风格不尽相同,但由于汉口各租界在道路和用地划分上相互协调,整个汉口租界区还是具备一定的协调性,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整体。此后,汉口城市形态、布局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从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封建市镇,转型为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开放型的、半殖民的近代城市。主要特点为:

1)从封闭型市镇转化为外向型通商港城,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

2)城市空间向长江沿岸拓展形态和布局走向发生了变化;

3)汉口的城市由南向北出现了“北伐式”发展。

租界的格局形成之后,带来了老汉口的城市肌理以新的变化——马路的出现、大楼建筑的兴起、西方古典建筑的产生、平行长江的道路布局,方格网的路网等,从而开始影响租界区建筑风格的演变。

2 汉口租界建筑风格的演进

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文化往往会随着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影响而改变,从而会在当地的建筑风格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表1中以时间和事件梳理了中国关于近现代历史建筑的阶段特征,从中可以更为方便和直接的理解汉口租界的产生对于汉口本地建筑风格的影响。

表1 中国近现代建筑阶段征表

结合表1以及汉口租界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汉口租界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

2.1 租界创立初期古典主义建筑的植入(1861—1898)

自1861年英租界设立并兴建领事馆开始,至1898年日本租界建立后,现租界范围及轮廓基本成形,租界内外交通及建设已成规模。租界建立之初主要建设项目为使馆及相应配套建筑,随着列强资本进入,外资企业的厂房及洋行建筑大量增加,至19世纪末,大批外资银行及洋行还有配套居住建筑也相应建设起来。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为殖民地“劵廊式”和古典主义风格,“劵廊式”是殖民者在到达中国之前为适应南亚及非洲等热带气候,在原先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四周附带外廊的2~3层建筑。古典主义风格在汉口租界则多应用于洋行及银行建筑商(如图1、图2)。建筑设计师多为殖民者本国设计者,与租界本土联系少,设计过程甚至不在汉口完成。

图1 麦加利洋行

图2 法国领事馆[3]

2.2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与扩张(1898-1917)

19世纪末期,经过甲午战争、庚子事变之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地方在行政管辖及经济上的控制管辖权进一步削弱,1989年之后,各列强在汉口纷纷得寸进尺、超界筑路,至民国建立,汉口租界面积已超过3 000m2。这一时期租界内建设力度加大,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地位已经非常明显。

租界规模在此阶段达到了顶峰,租界内的建筑项目覆盖几乎所有类型,尤其洋行及银行的设立较之前成倍增长(如图3-7)。这一时期租界建筑形式主要以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兼有大量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师有在汉口租界长期从业的外国人,配合设计及施工方开始出现中国人。

2.3 租界建筑发展的极盛与转逝(1917—1937)

1917年北洋政府因加入对德作战,汉口德租界收回改为第一特别区,1925年收回原俄租界,1927年收回英租界,至抗战武汉沦陷前,汉口租界已全部收回。在此期间租界商业活动并未因社会变革而停顿,相反因为一战,中国民族资本崛起,汉口租界经济稳步的发展,至1925年,武汉的本国银行发展为32家,与当时的140家钱庄和15家外国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4]。

图3 平汉铁路局(自拍)

图4 汉口水塔(自拍)

图5 平和打包厂(自拍)

建筑形式随着欧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变得更加现代、简洁,现代主义建筑及ART DECO风格成为时代主流。其中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流行的ART DECO折线形摩登风格(ZIGZAG MODERN)在汉口的流行值得关注。折线形摩登是ART DECO建筑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最先在美国摩天楼中得到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官方高层建筑标准:考虑日照和通风的原因,要求高层建筑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后退。折线摩登迎合了这个新制定的法规,便产生了外形近似于哥特复兴手法的逐层递收的ART DECO折线摩登风格[5]。这一时期,汉口租界建筑设计呈现本土设计师与外国原有设计师同台竞争的态势,施工配合方已大量本土化。

图6 武汉汇丰银行

图7 汉口电报局

3 伴随汉口租界建筑风格演变的影响

3.1 租界地块的规划及大楼建筑的出现对当时城市肌理的影响

汉口租界设立之后,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开始进入汉口,并在租界内得到了实施。由此对当时汉口城市的肌理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城市结构肌理产生了变化。租界内地块道路网规整,道路网密度较高,地块因道路网的切割而显得较方正,大多是矩形地块,也有部分的三角形、梯形和菱形地块。打破了原有缺乏规划的自由发展的自然肌理(如图8,9所示)。

图8 沤汉路以西租界区城市结构肌理(自绘)

图9 江汉路以东华界区城市结构肌理(自绘)

2)大楼建筑的产生引起城市空间肌理的变化。租界区内体现“建筑适应地块”“先划分地块,后布置建筑”的特征,而华界区内则是“道路伴随建筑而形成,地块则伴随道路而形成”,体现了顺应自然和地势,自发发展的特征。因此由于汉口租界区建筑形式的变化,带来了其城市空间肌理由传统的街巷空间发展为中西结合的“街巷+街廓空间”(如图10,11所示),再后来发展为四边通达的“BLOCK”街廓空间布局(如图12)。

图10 街巷空间(自绘)

图11 街巷+街廓空间(自绘)

图12 街廓空间(自绘)

3.2 汉口自身独特的建筑形式的产生——里分建筑

汉口开埠之后,随着西方建筑技术的不断传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大量运用,旧的传统建筑方式逐步解体,民居建筑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1900年前后,汉口城市的发展引起了上海房地产商的注意,鉴于上海开辟租界后地皮飞涨的经验,他们认为在汉口投资房地产将有大利可图。于是,进军武汉,里分住宅也有此产生。

3.3 初期引入产生迥异的建筑形式

随着租界的设立,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引入,给汉口原有的建筑风格带来新的变化。西方古典建筑的石质材料和2~3层的券廊形式在当时是汉口前所未有的,这种建筑形式在当时的汉口具有相当的标识性和独特性。

3.4 外国建筑师的设计风格对本土建筑师的影响

西方殖民建筑在汉口的兴起,其建筑形式的独特性,刺激着本土的建筑师去学习和研究。在汉口租界区内有众多中国近代优秀建筑师的作品,如庄俊的金城银行和大陆坊,卢镛标的四明银行等,此时骑楼和过街楼空间也得到体现。骑楼空间和过街楼空间都是近代汉口独特的建筑空间形式,体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中国化以及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再利用。

4 对现存汉口租界风貌区的保护探索

对于汉口租界建筑单体的时空存续关系,不能单一地从建筑风格这一角度来看,而必须从整体的租界街巷肌理和城市空间视角来看,从而可以看到历史脉络和空间功能等因素对其时空存续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受到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对汉口租界风貌的保护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再到建筑单体的延续。

4.1 延续汉口租界的街巷肌理

汉口租界的街巷肌理也与周边的商业区和华区有着显著的区别,如图8所示,受母国文化和规划思想的影响,各租界的街巷肌理较规整,尤以英租界为代表,采用格网状街巷布局,3条与长江平行的主街串联起6条垂直于江面的街巷,将其划分为近似于方格形的地块,与旁边一街之隔的华区也就是现在的汉正街与花楼街一带街巷肌理对比明显,华区街巷主要以自由的鱼骨状街巷为主,以一条平行于汉水的横堤为主街,其中联系无数条曲折而狭窄的垂直于汉水的巷道,是典型临水街市顺应地形和水势的自发建设的结果[7]。

城市的肌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文脉。延续了原有的肌理,本身就是对城市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表达[8]。

4.2 建筑保护策略的提出

1)分级保护措施的提出。以《文物法》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GB50357-2005)等相关法规为基础,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参考《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针对近现代历史建筑提出分级保护的措施,可归纳为表2中所示的四级。

表2 建筑单体保护措施(根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2)保护图则的编制。对租界保护区内的建筑进行图则式的保护,对地块内的建筑信息进行相应的入库管理,对其修缮、整治等原则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

3)保护技术与方法。具体对单体建筑的保护技术与方法如下表。

表3 建筑单体保护技术与方法(参考《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条例》绘制)

图13 汉口租界街巷肌理分析

4.3 建筑改造与保护要点

在经济功能方面,通过调整区域功能结构,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并影响城市产业空间布局,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功能的提升,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社会功能方面,宏观区片的改造在形成地区标志、完善区域配套服务设施、改善居住软环境,以及延续社区网络和场所精神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文化功能方面,历史街区更新开发通过城市文化景观的塑造、城市历史脉络的延续和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复兴来实现文化空间的重塑,从而提升城市文化功能。

5 结 论

近代百年汉口租界的建设过程是西方列强文化的植入过程,也是不可逆转的城市烙印,并且深深地印刻在汉口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市里。这种特色并不是不好,如何利用并保护这样的汉口特色,是值得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中国现在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阶段,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必定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关于类似汉口租界风貌区建筑的保护问题。城市是应该在保护原有的基础上前进,还是应该推翻原有的基础后重建,抑或是将其历史特征冻结起来,这一切都应该由现代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来确定,并等待着时间来检验。

[1]陈晶,殷炜,谭刚毅.近代汉口租界建筑风格演替及保护——兼议名城保护中建筑样本的多样性及空间存续关系[J].中国名城,2009(12).

[2]何小林,董卫.汉口原租界区城市空间演进解读[J].规划师,2004(5).

[3]李晓峰,李百浩.湖北近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102.

[5]许乙弘.Art deco的源与流:中西“摩登建筑”关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7-45.

[6]谭刚毅,刘剀.租界之“界”——汉口租界的边界与边界效应[J].建筑历史,2009(7).

[7]李玉堂,曾真.租界之于武汉[J].先锋论坛,2010(7).

[8]李玉炜.浅议“国中之国”——租界时期的汉口[J].今日南国,2008(5).

[9]李百浩.湖北近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汉口租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
中国近现代报刊社会生态视角下的上海租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