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中西文化桥梁

2011-08-15 00:45包乐君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赛珍珠文化

包乐君

赛珍珠于一八九二年六月二十六日诞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四个月后便随父母来到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中国内忧外患的年代,深受中、美两国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九三八年赛珍珠因《大地》三部曲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获奖评语中这样说道:“赛珍珠杰出的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遥远的种族距离,并对人类的理想典型做了伟大而高贵的艺术上的表现。”赛珍珠的文学作品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于人类的一个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了解和重视。她在《大地》三部曲中真实地描述了家族的兴衰成败,改变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给了西方人某种中国心。本文试图通过结合赛珍珠独特身份及其作品,探讨她在沟通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文化桥梁作用。

一、独特经历,双重身份

深受双重文化影响的赛珍珠有着许多独特的经历,据赛珍珠回忆,她在中国有过一次很不愉快的经历,发生在一九OO年“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期间。那年她才八岁,走在街上却被路人恶狠狠地瞪眼骂做“小洋鬼子”。而当一九一O年她成年后回美国上大学时.又因她那中国化的发式和举止成了同胞眼中的怪物。此类不同民族相互敌视的心理,给已是梅康大学高材生的赛珍珠留下的不只是困惑,更多的是思考。赛珍珠作品的成功与她个人的经历、学识紧密相连,使她对中西方的文明,诸如历史、文化、政治、艺术、宗教、风俗等等之异同,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和比较;她又善于通过艺术形象展现自己的独特视角,使读者以平常的心态来认识书中的中国人民,因而获得了较多的认可。赛珍珠为中西方交流和对话作出了不懈的探索、艰苦的奋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由于从小生活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对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活动都能体察入微,所以她可以从独特的视角描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赛珍珠在避免用单一文化视角从而成功地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方面,为我们拓宽了新的视野。

二、作品反映现实,震撼西方

长期以来,某些西方作家的作品中都习惯把相貌丑陋、缠足长辫、封建霸道、爱好嫖赌、不讲公德、愚昧无知等等看作是中国人的天生品质,而赛珍珠则根据她在宿县的所见所闻,塑造了她的作品主人公形象,证明中国人在他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下,蕴藏着无限的生存力量。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当今世界,回顾孜孜不倦地为沟通中西方文化而努力的赛珍珠及其作品无疑将使读者受益匪浅。赛珍珠的作品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着力塑造勤劳勇敢、聪明能干的中国妇女的形象;突出描写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融汇,其作品特点正好是赛珍珠跨文化创作与跨文化比较的体现。

她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妇女形象,反应了她们独特的生存状态。阿兰(《大地》)和林嫂(《龙子》)是这类妇女的典型,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制下,她们满足于一辈子在农田劳作,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她们虽然目不识丁,但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是生活的强者,她们勤劳朴素,聪明能干一反传统文学作品中逆来顺受、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金科玉律的妇女形象。她们生平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为延续后代作贡献,为接续香火而生子。她们处处为丈夫为子女着想,很少考虑自己的享受。这些妇女形象表达了赛珍珠对中国妇女的赞美,寄托了对她们的期望,同时又对她们的落后面进行了鞭笞。吴太太(《群芳亭》)是赛珍珠精心刻画的独具风采的女性形象。当她把安德雷的孩子们全寄养在祖庙里,等她们上了16岁就替她们物色合适的对象。每当一个女孩到16岁生日,吴太太就把她叫到自己跟前,告诉她提亲者的情况。吴太太不仅告诉姑娘们提亲者的姓名、年龄、品行,还让她们看照片,这个新鲜办法在城里引起极大反响。

要是有人对此表示吃惊,吴太太就反问:“是不是只有男方才能看照片?让女方也看看男方的面容,这难道有什么不公平?”没有人敢对吴太太的所作所为进行评判,结果,后生们为了荣誉,互相攀比,纷纷把照片交给吴太太……(《群芳亭》第十五章)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意识还很浓的社会,吴太太这样做确实给封建包办婚姻丢了一枚炸弹!

三、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

《同胞》中赛珍珠塑造了两个归国青年的形象,玛丽及其兄长执著的归乡之情不是那些落泊的游子在困难无依时对温馨家园的浓浓思恋,也不是厌弃嘈杂拥挤的城市生活而对青山绿水的乡村风光的依依不舍,而是饱含了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对当下出国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依然具有示范意义。美国在一九四一年底对日宣战的,次年赛珍珠发表《龙子》,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龙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本来是邪恶的象征,可是赛珍珠根据中国的传说把龙视为人类的神灵和朋友,并且主宰着人们的繁荣和平安,掌管着风和雨,因而龙成了一个英雄民族的祖先,而英勇善战的中华儿女自然就是龙的传人,其赞颂伟大中华民族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赛珍珠的小说,无论是《龙子》还是她其他的小说,凝聚了她在中国丰富的经验,而且还融入了她把中国作为第二祖国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她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即使在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中国读者重读她的小说时无不有感同身受的亲切感和难以抑制的激动。

对他们的孩子,我有两种猜测:他会独创自己的天地,他既不是纯粹的东方人,也不是纯粹的西方人,没人会理解他,他会被两个世界所抛弃。但我想,他吸取了父母的精华,他一定会理解两个世界,会更坚强,更聪明。(《东风·西风》第二十章)

她对中美两种文化有着同样的挚爱,而两者亲密无间的融汇,在通常意义上讲,莫过于联姻。无论在古代欧洲或在古代中国,通过联姻而使两国或两个民族修好也不乏其例。

四、文化桥梁

身处两种文化之中的赛珍珠,吸取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方思想中的平等、博爱、向善的人道主义思想,形成了一种跨越国界的同情心并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沟通中西方文化。尼克松亲切地称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所谓“人桥”,就是指由于赛珍珠的存在,她使中美两国人民的感情得以沟通,中美两国由于她而更好地了解了对方。她的“人桥”特点虽本意在“沟通”,但实际的做法却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建设上。这对于中美双方其实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看到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中,由于国情不同,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而引起的矛盾会时时发生危机,两国固有的文化思想上的差异和缺点也会更加容易产生相互间的关系问题。要在政治上消除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在当今社会仍是天方夜谭。但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有效的办法还是存在的,那就是开展多方面的交流活动,让不同的民族有充分的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赛珍珠基于她双重时代、双重文化的特殊身份,才能在沟通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文化桥梁作用。赛珍珠由于占有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知识结构而自然地为文化比较的多向度选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她以她那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后人很难企及的艺术高度。

[1]刘海平.赛珍珠论文集[M].漓江出版社,1999.

[2]彼德·康.赛珍珠传[M].漓江出版社,1999.

[3]刘龙.赛珍珠研究[C].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赛珍珠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赛珍珠与徐志摩的“生死缠绵”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风车山麓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谁远谁近?
爱心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