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分析

2011-08-15 00:45耿梦瑶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配器小调肖邦

耿梦瑶

如果要从所有钢琴家的作品中选出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钢琴音乐,波兰钢琴家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的钢琴作品中含有一种装饰性、 歌唱性的旋律,除此之外,作品的曲式结构也十分的自由灵活,富有诗意,充满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与其中。他的作品中还传达着从事艺术人,内心中强烈爱国的热情以及深沉的民族感情。

弗列德里克·肖邦是波兰的主族作曲家和艺术家,由于肖邦成长的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的性格因素,他的作品与波兰的民间艺术联系很大。他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为,当世界上不同地方的音乐爱好者听到他的音乐后,就会受其影响,在其音乐的感召下,不约而同的走到一起。也有人对其作品用我国

北宋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来解释他作品的角度。不过,从美学的角度对肖邦的作品进行分析,它们不仅具有深沉的古典主义色彩,给人一种纯洁和端庄典雅的感觉,在表现形式方面还是很富有浪漫意义的,除此而外,他的作品从创作的技巧方面来分析,不仅严谨还十分完美,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说这种风格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达到的。

第一,从声乐的移植传统写法上分析,肖邦的钢琴音乐旋律突破了门德尔松和莫扎特以及舒伯特,他的音乐旋律宽广优美如诗,形成一道独特意味并带有民族色彩亮丽的风景线。

肖邦作品曾被德国当代钢琴教育家彼得·霍尔菲尔德赞称为“其作品的旋律具有很深刻的表现性和独立性”。肖邦作品的创作,为了把旋律线条的柔顺平滑以及美妙精致之处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大多数选用半音和双音。在装饰音纯的装饰性用法上,他也以装饰音进行旋律变奏,把装饰音和旋律糅合到一起,那一系列由装饰音组成的经过句成为有旋律及和声内涵的“有意味的线条”。彼得·霍尔菲尔德之所以这么评价肖邦的作品是因为,从肖邦的作品中,找不到与相同的民间音乐曲调,从中可在看出,肖邦的作品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不借用波兰民歌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不过,借波兰民间作为参考的还是有几篇作品的,例如:他年少时,创作的一道管弦乐伴奏的钢琴幻想曲就是参照波兰民间的主题而作的。另外一部作品就是在B小调谐谑曲(OP.20 )中,有一段抒情部分,是参考波兰歌曲“圣诞祝歌”的曲调的。肖邦作品的旋律和波兰民歌间的联系,不是通过他偶尔的借用波兰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也不是从他作品的表现中可以扣出具有民歌典型的曲调歌腔就可以联系到一起的。可以这么的说,肖帮作品的确旋律风格与波兰同歌中的玛祖尔人的民间音乐十分的接近。与斯拉夫民间音乐所有的性质特点相同的是,肖邦作品的旋律主要有真挚而又柔和,热情而又宽广如歌,在音乐的变体发展上,肖邦的音乐也与波兰民间音乐相一致,可以说,这是肖帮作品中,旋律变奏的最主要特点。他用和声化和节奏的变形以及转调、装饰性变奏的方法代替有着很大发展潜力性结构的旋律来发展他的音乐旋律。

第二,在十九世纪中,肖邦的和声思维是非常独特的。

由于十九世纪的和声思维不倾向于严格的复调和对位,它主要是和弦的扩展,并能过等音和调性假设进行转调的。从肖邦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关于浪漫主义音乐所具有的调性色彩的三度并置,在不相同的调上可以反复出现同一条旋律,这点与传统的波兰民间音乐可以联系到一起。例如:在肖邦作品中的f小调幻想曲》(0P.49)中。他运用五次三度关系的转调重复着同一条旋律,使得作品中的三度色彩在转调上带有强烈的民族特点。

在肖邦作品中的《G大调夜曲》(OP.37之2)中,有一支表现力很强的旋律:

在这旋律的片段中,前九小节是用C大调——a小调交替调式而写的,而后再加上以a小调的属音作为E大调的主音,重复旋律进行。我们可以从这种三度调性的“浪漫主义”的转调中,看到肖邦旋律中浓浓的民间风味。

从肖邦作品的风格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还具胡和声和旋律两者间融合的特点,可以说,这也是肖邦作品中的风格特点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旋律和和声有机的结合的乐曲很多,也许是由于他不停地变换和声色彩,把同一片段的旋律不时的展现出更新的色彩,给人一种变化无穷,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肖邦的作品还具有钢琴伴奏织体富有自己独特的吸引力,据分析,这也是肖帮在创作作品时,常用到的一种主要方法。

苏联音乐家阿萨菲耶夫曾评价过肖邦的作品道:“肖邦的作品之所以这么有吸引力,是因为他懂得钢琴的配器的奇妙和逻辑之处,这种配器在所有的艺术配器的难度,是音乐界的艺术家很难把握的(配器比管弦乐配器的难度要大得多)……钢琴音乐只能凭个人的听觉来深入的体会配器的方法,没有音乐细胞的人一般是从中听不出什么的。”由于肖邦作品中,钢琴伴奏具有清澈流畅、纯真朴素的特点,如果我们把他的作品旋律放到另一个音色气氛中,例如他很多作品的改编曲等,这些作品就再也无法把它在音色上慑人的魅力录像带部展现出来。被称为典范的作品《降A大调练习曲》,此曲非常优美,它的旋律和琶音与弦伴奏交融,成为一处完美的结合,给人们一种平静而又安逸的感觉。肖邦凭借他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在钢琴最恰当的音区上,借用开放位置和弦琶音把他的乐思全面展现出来。在肖邦的作品中,似乎看不到额外的音响,他的每部作品的音乐也都恰到好处,这是因为他对不能帮助提示音乐作品思想的外在效果音响很是反感,从不把其引入他的作品中。除此而外,肖邦的作品还有一种潜在的复调性,但它与我们从巴赫音乐中所理解的那种复调,是由于在肖邦的作品中,他在作品中的每个声部中都运用自己独特的旋律,而后再把它们编织到一起,这种自由式的复调的写法伴奏和鲜明的旋律有机而又密切的结合在一起,音乐界的人们很难辨识它们是伴奏。例如:肖邦作品中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 OP.10之12),很多音乐家们都分不清,右手奏出的果断而有力的和弦构成的号角性音调与左手奏出所表达出愤怒的上下行音阶, 这两者到底是哪个最重要。类似的情况还有肖邦的如《升f小调前奏曲》作品,也是令他们十分困惑。我们凡人也无法想象得到,如果在这些作品中,没有流动的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音群来装饰,在作品中只运用八分附点来贯穿全有节奏,再加上左手短促的音型组成的旋律,肖邦的作品还会不会有如此动听。

第四,值得一说的应该是肖邦作品中的“自由速度”。

这也是他作品中一个主要特点。在肖邦的作品中,“自由速度”有三种意义,其一它有自由任意的意思;其二就是指较为精确的意义;再者就是一种很特别的意思,就是指在进行伴奏声部,要保持平稳严格的节奏时,要对作品中的旋律部分做一些自由处理,也就是说一个自由和即兴色彩的旋律声部是建立在一个平稳的伴奏声部下的。肖邦在进行作品的创作中,经常用到这种手法,这些作品主要表现在他的夜曲和玛祖卡舞曲中。

自由速度使用的巧妙度会直接影响到肖邦作品成为富有灵魂的艺术作品还是成为普通的练习曲。如果恰到好处的运用自由速度,可以给予作品生命力和活力。但自由速度却不是肖邦创设出来的,因为早在波兰和斯拉夫的农民音乐中,就存在这种没有一定节奏的自由速度,肖邦只是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高度“加工”使其艺术化了。自由速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只有东欧血统的音乐家才可以巧妙自如的把握其弹性,充分发挥自由速度的优势。

艺术家从现实的变动和时代的命运中有所感悟,并用音乐来抒发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痛惜之情。即使肖邦流亡于他国,也不能排遣自己对祖国和故乡亲人们的怀念。当自己不能为民族的自由而奔赴战场时,艺术家们只能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报国的情意。

猜你喜欢
配器小调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Colorful you
肖邦的魔法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丰戏曲传统之翼 振民族文化之声——浅论戏曲音乐配器的传承与创新
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
小调[六首]
小狗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