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央大厅的形式美

2011-08-15 00:45孙皓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贝聿铭新馆现代主义

孙皓

引言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的中央大厅在使用功能上起着交通枢纽、分流人群、引导、问询等作用,空间表现为形体大、无多余分隔处理、空间具有通透、开放的特点。作为媒介空间的中央大厅,空间形式感在视觉上直接影响观者对大厅内部的整体感受。因此,处理好上空间形式感,与建筑相协调,其意义尤为重要。中央大厅的空间符号语言极具江南民居、园林的特点,并与建筑语言保持语义上一致性,所产生的视觉语义以其独特的视觉美感,传达出地域文化的魅力。

一、中央大厅的第一印象

走进中央大厅的第一印象,所感受到的是那种熟悉的传统文化气质。驻足细观,空间又具有现代公共空间店堂的形式特征。中央大厅空间结构与邻近的拙政园相比较,少了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的繁复造型,多了传统元素形态的对比;色调也不似那种绛紫色的暗沉,而呈现的是江南民居外部形体黑与白灰色调的明快感。另外,在形式的审美寓意方面,中央大厅有着象征性的八边形状,说明空间的导向性和形的美好寓意。大屋顶上的采光窗、六菱形的景窗符号的使用,暗合中式形式符号的审美象征,符合中式传统的审美取向。因此,新馆中央大厅给观者的整体印象既有现代空间的大气与明敞,又具有传统地域文脉的韵味。

二、中央大厅形式美溯源

新馆中央大厅空间形式显现为江南民居所特有的文脉符号,同时在形体上具有新现代主义设计的风貌,分析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贝聿铭先生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江南地域文化的形式特点谙熟,都反映在他的许多设计作品中。如:中国银行北京总部办公楼等都能够看到江南园林的身影。第二点,受现代主义设计的亲传。作为新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领军人物,“贝聿铭先生直接受业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马塞尔·布鲁尔等现代主义大师门下。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逐步形成了个人风格,在关注建筑师个性表现的同时,更注重展现建筑应有的社会属性,在重视建筑设计的技术条件因素的同时,也主张全面考察社会环境因素,在强调形式的同时,重点探索新颖空间。”贝聿铭先生个人的设计风格充分表现到新馆中央大厅的空间形式美中。第三点,植根于传统,注重设计创新。比如:新馆中央大厅的入口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大门在形式上取传统江南园林月门的造型符号,在设计制作工艺上采用不锈钢、玻璃等现代材料,赋予了传统风格崭新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新馆中央大厅的形式美,是用新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表现了地域传统文化的符号形式,这种完美的诠释依赖于现代先进的建造技术条件和材料。这正是中央大厅形式美感丰富变化的原因所在。

三、空间中的形式

形式是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程大锦是这样描述“形式”这一词语的,“形式是一个综合性的词语,具有多种含义,它可以指能够辨认的外观,比如一把椅子或坐在椅子里的人体。它也可以指某物担当的角色,成展示自身的一种特定的状态……在艺术与设计中我们常用这个词来表示一件作品的外形结构。即排列和协调某一整体中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的手法,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条理分明的形象。”新馆中央大厅的形,由于各自所处的维度不同,呈现多变、复杂的形式美。形作为构成空间结构的造型语言可分为四个层次来解读:第一层次,处于底界面上的平面形。对应建筑的柱体划分出十字形网格,在相应顶部采光口的中心部位,拼嵌着菱形的斜纹图案,这种图案和地面的整体铺装采用的是黑色大理石,由于石材的反射作用,将周围环境的影像倒映在上面,宛如室外人工湖的效果,在和谐与统一中蕴含着变化,散发沉稳静谧之美;第二层次,虚面的形即采光窗和门洞口的形。宗白华大师是这样描述窗子的作用:“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这一描述印证了贝聿铭先生基于传统的设计美学思想。依据这样一个脉络,我们分析三角形的采光窗与六菱形的景窗是中式文脉的典型符号,窗在视觉上延伸室内空间,将室外园林景色之美引入到室内空间,更多的表现了借景的意境美。三角形窗比邻间隔用线形材料遮挡,显现其特有的模糊性状态。而门洞作为空间连接的起始点,它将中央大厅与内部功能空间有机的联系起来,门洞形的上部与六菱景窗保持一致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内廊的顶棚连续排列,形成连续的节奏感,并起着暗示和引导作用;第三层次,是处于顶界面的立体形态。三角形元素进一步重组、扩大,形成平行四边形及其衍生的立体形态,这里形态是一种严格的数学模数关系。形态向空间扩张,视觉表现上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强劲有力;第四个层次,是内部空间形态的灰黑色轮廓线。形态随着线形直、折的变化,更显空间的立体美。空间中四种层次的形,由相对静止的底界面发展到顶界面具有强烈收缩感的形态,各形态在虚实节奏的交替中塑造出特定的空间美感,充分展现贝聿铭先生对形式感运用的独到见解和收放自如的设计功力。

四、中央大厅的光与影

光与影在烘托中央大厅的氛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央大厅顶部四周分布着三角形的采光口,由于现代技术的运用,避免了传统大屋顶光线进入室内不足的问题。在处理上,为控制进入室内的光通量,将部分玻璃采光窗用条形格栅进行遮挡处理,这种采光方式与贝聿铭先生以前设计的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馆采光方式相比较而言,二者虽然都利用顶部玻璃窗导光,但在细节处理上略有区别,表达出空间形式美有明显的不同,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馆光线穿过玻璃直接进入室内,在墙、地面投射出强烈的光影,空间由于这种光照对比效果响亮而强烈,是一种写实风格油画的效果;而新馆中央大厅的光线在进入室内时被控制的更加细腻与明朗,从视觉感受讲,进入空间中的光就如毛笔,在如白纸一般的墙面上、在灰黑色结构(建筑内部空间轮廓)形的勾勒下,依托六菱景窗的借景效果,描绘出一幅水墨丹青的室内画卷,体现空间挺拔而俊秀之美。

五、空间中的色彩与材质

新馆中央大厅的色彩继承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色彩体系。空间中有彩色但用量很少,只在三角采光窗和中央顶部采光口运用了木质的本色,色度温和,与空间中其他色彩和谐的对比效果,而无彩色是空间色调的主角,中央大厅地面采用一种叫“中国黑”的大理石作铺装,深黑的石料具有半抛光的表面属性,倒影的图像具有含蓄的美感。白色涂料装饰中央大厅的在墙体和顶面之上,根据现代主义建筑观对白色材料的理解“白色的粉刷便是隐匿材料的感官性,从而显现建筑的纯粹视觉性—纯粹形式的数学比例的最理想的手段”。

结语

对中央大厅形式美的研究,可见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贝先生的设计在平衡地域文化和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前提下,采用现代材料和新的建造工艺,创造性地诠释了多层次的空间形式美,并充分利用光影、黑白的色彩效果,诸多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具体表象的把握,凸显传统元素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央大厅空间所传达的形式美,为当代中国空间设计提供了前瞻性的设计思路。

[1]袁熙旸编著.现代十大设计理念·新现代主义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第2版) [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宗白华著.天光云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贝聿铭新馆现代主义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林城东路上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
诗评诗论
贝聿铭的灵感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来宾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