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定位

2011-08-15 00:45胡惠芳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强国体质

胡惠芳

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明确地指出我国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国民体质,国民体质状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体育发展水平。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指出:少年强则国强,昭示青少年体质关乎国家的强盛,青少年体质是国民体质的基础,而青少年体质关键在学校体育。本文试图透过阳光体育运动的颁布和实施的视角,探讨学校体育在体育强国之路的迈进中的定位。

一、近2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降的严峻形势催生“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颁布和实施

2006年9月18 日由教育部等部门公布了“2005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2000年增加了8.7%; 7—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

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滑,引起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营养的问题、应试教育的问题等,但突出的问题是运动不足。从学校体育的角度看,体育场地器材差、学校体育工作相对滞后、学校重智而“缺德少体”是重要原因。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二、阳光体育运动实施3年多来,在校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从数量到质量难以保证,学生运动不足的问题依然尖锐

(一)国家规定每周2—4学时的体育课从数量到质量上得不到保证

《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指出:“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中含了体育课的时间。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程,高中每周2课时。”

2007年来各级学校体育课执行情况如王宏江等《四川省中小学阳光体育工程开展现状与达标对策》一文指出的:“四川省小学每周体育课开课时数达标率不到50%,初中每周体育课开课时数达标率刚刚60%,高中每周体育课开课时数达标率为91.2%”;李爱民等《江西省大中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的比较研究》一文指出的:“中学的体育课教学不容乐观,有59%的中学每星期安排2次体育课,但随意性很大,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挤占的事情经常发生,有时因天气原因体育课也停上;有41%的学校高三上学期每星期只上一节体育课,下学期停上。”反映出中小学体育课课时严重达不到国家标准,体育课被挤占和被挪用较为严重。

其次,在体育课质量上李爱民等指出:有71.4%的学校是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安排教学内容,大多采用“放羊式”或“半放羊式”的方法教学,初三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中考的体育项目进行。在对四川省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形式”的调查也显示,有26.2%的学校体育课采用放羊式教学,其中高中占30%,初中占16%,小学占11%,问题比较严重。

阳光体育运动提出通过课内和课外结合保证学生每日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以解决学生运动不足的问题,从各地实施调查反馈情况看,体育课在课时和质量上难以完成。

(二)两课除课间操能正常执行外,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群体活动从时间到质量均不能保证

课外体育活动指面向全体学生在学校内外参加的体育课以外的有组织体育活动。它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解决运动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

调查显示,目前各地中小学课间操能按规定正常执行,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却难以开展起来。由于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有18.2%的中学没有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杨文龙《衡水市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指出: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场地器材等造成的原因,使其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也使得班级体育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向体育强国的迈进中应确立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的指导思想

2008年9月29 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强国是指包括以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为主的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学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

首先,学校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民族素质有深远意义。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品德素质。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根据人体遗传和优生学说,青少年学生这一代身体强壮了,就能使我国人民的体质一代胜过一代,从而逐步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水平。

其此,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由于各个项目的运动员只有经过多年系统训练,才能达到世界水平,因此,从青少年儿童中发现并培养大批后备力量,是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主要途径。

最后,学校体育对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儿童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实际上已成为我国群众体育普及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学生时代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毕业以后就可以成为社会上群众体育的骨干和指导力量,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基础地位的丧失,影响到群众体育的普及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我国学生的体质1985年之后至今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方面全面下降,说明学校体育任务中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仍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重要内容。

其次,25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已经完成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的奥林匹克运动强国的超越,接下来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就是关键。在我国从事体育训练或体育专业的学习,很多运动员从小从事体育训练的出发点并不是对体育的爱好,而是想摆脱现有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状况,必然导致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将会后继人,此种状况已初见端倪。

(三)在向体育强国的迈进中应确立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对我国体育的发展和体育强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起着长期的、全局性的、基础性的作用。

体育强国的建设,当务之急是全面提高国民体质。而国民体质的基础在于青少年体质,青少年体质关键在于学校体育。对体育强国建设的认识,应建立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因此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有必要将“以学校体育为本”思想视为体育事业的战略方针和发展基础。确立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的指导思想。

[1]杨文龙.衡水市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今日南国,2009.3.

[2]王宏江,张伍平.四川省中小学阳光体育工程开展现状与达标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

[3]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强国体质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体育运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秦晋争霸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呆呆和朵朵(13)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