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2011-08-15 00:45马子孔李岩清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发展

马子孔 李岩清

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由于受生产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往往呈现片面发展状态,并在不断克服片面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全面。如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在人的发展上过分强调社会性,忽视物质性,产生了一大批热衷于政治运动的“政治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又不遗余力的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政治与道德而表现为“经济人”。结果,在社会发展中引发出诸多问题。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科学发展观,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克服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引导,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发展取向。

第一,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充分注重人的主动性,重视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曾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其基本内核,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并要尊重人的这三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与原则,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塑造人与为了人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把促进人的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真正把人作为受教育的主体。确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而且能极大地调动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把外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逐渐培养人们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最终使社会和人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保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既要拥有生存与发展的物资条件,又要不断丰富社会关系,还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发展取向上既坚持全面又有所侧重,既要发展特色又互不替代,以物质、社会、精神的全面方式发展自己。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从社会发展趋势看则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面对现代社会人发展的复杂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论上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理论,克服实用主义倾向与片面性理解,切实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并确立全面发展的目标,改变过去非此即彼和抑此扬彼的简单化方式,切实在坚持全面发展中形成重点与特色。在比较中引导人们认识人类的全面发展趋势和片面发展的危害,避免盲目发展倾向,正确吸取人类在发展上的经验教训。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以往人的发展取向,由于受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存在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不成熟性,要克服这种片面性或不成熟性要有一个过程。从现实来看,科技进步、市场体制所引发的社会竞争力量强大。在竞争中,经济与科技由于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相关,并且可以物化、量化和指标化进行比较而显示价值优位,受到重视。而精神、道德往往难以直接比较而常常被忽视,这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现实原因。针对历史与现实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以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科技与人文相统一的理论,探索与现代物质、科技相协调的精神价值理论,强化理论说服力和精神、道德上的影响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条件的互动与和谐,而不是分裂与对抗。人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无法进行各方面素质的协调;而协调发展,则是全面发展的保证,没有协调发展,无法坚持全面发展。因而,人的协调发展,是人应有的科学、合理发展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追求的目标。

人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自身发展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存在诸多矛盾,既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际依附关系,以及血缘、地缘、业缘等裙带关系,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本位、个人中心的倾向。前者表现为主体性不强,后者表现为社会化程度不高。人的主体性发展,实际上是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掘,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与源泉。然而,对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不是每个人都能自觉认识和把握的。有的人只看到市场经济体制自主性与竞争性的一面,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社会化与合作性的一面;只看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性的一面,忽视了社会主义法制规约性的一面。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展人的自主性、竞争性,克服依赖性;又要发展提高人的社会化、合作性,克服自由化,要探索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相结合发展的协调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们所面临的基本关系。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人对自然的开发还不充分,科学技术水平还需要大力提高。因此,提高人们认识和开发自然的能力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不完成,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只会停留在很低的层面上。同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在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工业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过分开发稀有资源并造成污染,使环境恶化,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一些人物欲膨胀,无节制地享用自然珍稀资源和现代物资条件,加速了物种灭绝和垃圾遗弃,破坏了生态平衡;一些人为了眼前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盲目甚至掠夺性开发,违背自然规律,已经并还将遭受来自自然的严厉报复和惩罚。人与自然的这些矛盾与冲突,已经威胁到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鼓励人们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强调统筹发展和对自然的责任,引导人们探索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格局。

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也可称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实现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结合,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状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信息传播的千变万化,以及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都要求每个人持续发展,也为每个人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由于受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和局限,往往只重视眼前发展而忽视长远发展,结果导致发展的间断和缓慢,甚至发生倒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人们在注重竞争发展的同时,立足长远发展;在关注现实利益的同时,树立远大目标,坚持眼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的协调统一,防止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只求实利,忽视理想的发展取向。

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局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时代发展规律,顺应客观形势,卓有成效地进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同时,注重探索新的理论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1]严本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当代成长[J].华章,2008.2.

[2]周爱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