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世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以上海大学为例

2011-08-15 00:45马成瑶孟蓉蔡金淋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世博世博会

马成瑶 孟蓉 蔡金淋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校园文化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特殊环境中,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创造出来的,以师生互动价值观为核心并体现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合。

一、世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性

(一)进步——贯穿世博会全部历史的一条主线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早在1851年,水晶宫的创始人就高高地举起“进步”这面旗帜,为世博会以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160多年来,从首届伦敦世博会一直到2008年的萨拉戈萨世博会可以看出,“进步”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世博会全部历史之中。

(二)创新——反映世博文化的追求

世博会是展示发现、激励创新的舞台,并以诸多“世界第一”而闻名。“创新”这一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是体现“进步”这一主线的理想方式。“创新”在世博会早期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上,后来重心逐渐地转移到对未来的探索、思考和文化理念的创新。而作为我国首次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更是将世博文化的这一精神进行了提升。

(三)交流——体现世博场所的价值

世博会是世界的缩影,人们通过世博会认识和了解世界。160年前,世博会的主办者希望将整个世界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体系,让参观者可以在园区内 体验世界最好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发达的大众传媒技术为人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进步、创新、交流”的世博文化同大学文化的建设方向不谋而合。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教育性、易变性、时代性、独特性和先导性”的特性:第一,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把握方向性,要引领时代的发展。世博会所展示出的新技术、新方法中有许多都来自于大学校园。引领社会进步的方向自然成为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第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强调创新性的原则。大学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条件创造出新的特色。校园文化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第三,校园文化要坚持开放性。校园文化如果游离于社会文化之外,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共同建设优良的大学文化。自我封闭,近亲繁殖只会断送大学文化的生命力。这一点同世博文化的“交流”精神非常契合。

综上所述,世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有许多相似的特性,如果能抓住世博契机,将世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那么就能创建后世博效应,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上大师生对世博文化的体验与践行

既然世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两者之间的融合更能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将这种融合细化到上海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呢?

上海大学,作为一所年轻的地方性综合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时代新型高素质人才。早在1994年创办伊始,上海大学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特色的办学方式和“拆除四堵墙”的教育理念。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不懈探索,这些创新性的思维和方式,不但逐步得到了认可和赞许,而且在实践中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上海大学致力于培育“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兼容并蓄、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讨论上海大学的校园文化就必须讨论钱伟长校长的教育思想。钱伟长教育思想不仅是上大的立校之本,更是上海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

众所周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上海大学的校训。钱伟长校长是这样解释“自强不息”的:“光凭客观规律自己发展不行,人还要努力地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自强不息。”作为与奥运会、世界杯比肩的世界三大盛会之一,世博会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高成果的展示。所以,世博的承办国家和城市也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综合实力。

“年轻”的上大借助世博对自身的校园文化进行了一次洗礼和升华。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所有的上大人都在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和途径为世博作贡献。以上大机自学院为例,学院的科研力量紧紧抓住世博机遇,勇于创新。其中“海宝机器人”国庆彩车项目、“2010世博园区浦江水域水下目标探测与处置‘多功能扫测艇’”项目、上海世博会智利国家自建馆机电一体化多媒体项目等多个大型世博主题科研项目都得以完美呈现。这些大型世博科研项目对大学文化的创新建设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世博会的召开使很多大学生有机会作为志愿者亲身参与世博,了解世界。这就给了上大学生一个充实校园文化,践行校园精神,创造校园新风气的机会。这种学习与实践、学生与学校、学生行为与上大校园文化的融合具体表现在:

(一)自强不息、心怀天下

“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上大的校训,也是上大精神的根本所在。服务世博会,对于学生来说,正是这样一个践行校园精神的机会。每一位上大志愿者在世博园中都代表着上大的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现上海大学的风采。

(二)勇于创新,适应变化

世博会要求所有的志愿者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及时适应一切变化。世博会中的志愿者工作既有一成不变,也有随机应变。一成不变的是志愿者任劳任怨,认真热情的服务态度,但是对于不同的工作对象和一些突发事件又要求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懂得随机应变,学会用灵活和创新的方法解决各类问题。这样的锻炼机会在校园中是无法获得的。

(三)兼容并蓄、开放的心胸

世博会是开放的盛会,大学校园更是开放的环境。在世博会服务期间,上大学子在见识到全世界各种地域科技文化的交流碰撞之后,心胸更加宽广,眼界更加开阔。上海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更学会了以开放交流的心态面对世界。

(四)追求卓越、和谐向上

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大学在上海诸多高校中是派出志愿者最多的一个学校。上大志愿者在与上海其他院校、外地院校的同学交流、合作的同时;在与游客及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学校、院系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于自己的学校也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三、上海世博文化对上大校园文化的深化、提升与创新

正是由于广大上大师生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充分体验、践行并高度认同世博文化,学校的校园文化在世博大环境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校园中到处洋溢着与世博相关的进步、创新、交流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随着上大师生的参与与实践,上大“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以及“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兼容并蓄、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也在世博园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上海世博会已经落幕,我们在感受上海世博会的“进步、创新、交流”,感慨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的同时,更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利用世博契机丰富上海大学的校园文化,并将这种变化固化下来形成后世博效应。

(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0年世博会不但是上海的,而且还是中国的,更是整个世界的。在申办本届世博会时,上海就曾做出这样的承诺:“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参与人数多、沟通领域广、文化特色浓的世博会。”一句话的承诺,让所有参与世博规划、建设和服务的千万人们有了信念、有了责任。也正是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让所有参与者敢于直面困难、挑战极限、不畏艰辛、争取胜利。这是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创意、创造、创新——自世博会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其永恒的主题,召唤着人们奋力攀登一座座高峰。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应用“创新”获得了成功。通过参与世博会,使广大教职人员和学生开拓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创新给世界所带来的巨大活力。

上海大学,同上海世博会一样,从办学方式到教学理念,也处处充满着创新的元素。钱校长曾经这样说过:“要培养一代跨世纪的新人,这样的人一定是富于创造性的,而不是人云亦云、墨守陈规的。因为这是一个新时代,要靠创新来创造我们的新时代”。

(三)进一步增强交流与合作

虽说是上海的世博会,可是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没有江浙长三角的协助,没有全国齐心合力的支持,没有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大力配合,上海世博会是很难成功举办的。这期间就蕴含了交流与合作的巨大作用。

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加,成为上海世博会交流与合作的成功范例。认识到加强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将有利于在校园里形成一种“团结协作、求同存异”的良好文化理念。

四、小结

“进步、创新、交流”的世博文化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不谋而合。上海大学“自强不息”、“向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以及上海大学致力于培育“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兼容并蓄、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都与此届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办博精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共同点。所有的上大人特别是上大志愿者们也都在世博期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上大的风采。

随着时间的一步步推移,上海世博会即将拉上帷幕。但是在上海世博筹办、建设和举行的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世博文化,不会因为上海世博的闭幕而结束。其展现出的核心和精髓,对于上海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持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建中.进步 创新 交流—世博文化解读[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3]慎海雄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传播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世博世博会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谢文利作品
韦萍作品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出版 聚焦老上大的红色历史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题目:好……又好……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给“世博”拍张照
品会徽
迎世博:海宝带你游世博(六)荷兰馆和卢森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