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与就业准备的思考

2011-08-15 00:45郭志红杨云英王印杰
大家 2011年9期
关键词:就业观敬业精神用人单位

郭志红 杨云英 王印杰

基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与就业准备的思考

郭志红 杨云英 王印杰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之后,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成为我国的一大民生难题。虽然各级政府、各个高校积极出措施、想办法,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从大学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中可以得知:大学生的不良就业观念干扰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同时,在对人才的实力认知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存有一定的偏差。因而,对大学生来说,改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形成正确的人才认知是当务之急。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和人才认知存在的问题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大学生要顺利实现就业,首先对自我要有一个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对“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有清醒的认识;另外,更要了解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即社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在这个前提之下,努力把握、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劣势,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找到实现自身价值与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

但现实中,许多大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在校期间热衷于通过不同渠道获取诸如各种荣誉证书、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甚至机动车驾驶证等能够证明其一定实力的硬件,按照自己的设想完成人才规格的搭建。至于用人单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就极易造成毕业生现状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对就业造成障碍。由温州大学组织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品质与能力是敬业精神、诚实守信与实践能力,而被大学生普遍认可的专业知识技能、获奖荣誉等则被用人单位排在了后面[1]。因此,就业准备从何处着手则不言而喻了。

如今的大学生很多人从小在父母的过分呵护中长大,没有经过生活的充分磨砺,不具备足够的抗挫折能力,导致生理年龄成熟而心理上却尚显幼稚。他们要么有超强的自我意识,凡事信心满满,迫切希望通过行为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因缺乏对自我与现实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在择业问题上好高骛远,过于挑剔以至错过许多良机;要么呈现相反的极端,想谋得理想的职位,但却害怕失败,不敢参与竞争,以致内心焦虑、紧张、缩手缩脚,甚至有逃避就业的心理倾向。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难的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降低主观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自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基层就业。我国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人才需求缺口日益增大。引进大量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以提升竞争力,摆脱落后局面,实现日后的跨越式发展,是当前西部地区的战略选择,这也为中东部省市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努力培养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对职工的首要要求。拥有此品格的人,会基于对职业的热爱而产生工作责任心,会在内心形成对自己职业的高标准要求,从而使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尽职尽责,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对大学生来说,敬业精神的培养是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首当其冲的就是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分工,树立“行业无贵贱,工作无尊卑”的就业观。任何岗位,只要将使命感注入到工作中,忠于职守,善始善终,努力从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同样会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积极践行诚实守信

诚信是初始性道德,所有道德规范都以诚信为基础。失去诚信,一切道德都不能称其为道德。因而,作为普遍性的社会道德规范,诚信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的传统道德则视诚信为道德之魂。在西方国家,诚信也是社会活动中最主要的道德要求。我国大学生历来承担着民族急先锋的角色,发挥着社会道德风向标的作用。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也应作为先行者,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

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诚信认知问题上发生了错位,摒弃了长期以来人们奉行的诚信观,功利意识充斥着生活的许多角落。钻营、投机、造假等种种不诚信的手段被众多大学生奉为谋生的必要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重要途径,由此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失去信心。而大学生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又进一步给其求职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努力提升实践能力

重庆市人才中心邀请69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 《用人单位调查报告》结果显示:58%的用人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一直最受重视的学历仅被6%的单位看重。这表明唯“学历”独尊的时代即将结束,“实际操作能力”阶段已经来临。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过高,课程评价又过于强调学科成绩,导致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学生整日埋头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实际问题则知之甚少甚至漠不关心。虽然近几年很多高校设置了教学实践环节,可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时间、人力与政策支持,使得许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学生消减了对实践活动的热情,同时造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加大。因此,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许多单位质疑,以至于招聘现场个别用人单位明确表态:“拒绝应届毕业生”、“无实践经验者免谈”等等。这更加说明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大学生应尽一切努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本文为河北省软科学研究科研课题“大学生就业状况及思想动态调查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9zd95。

郭志红(1971— ),女,河北东光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法政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和法学研究。

杨云英(1969-),女,河南夏邑人,沧州师范学院法政系副教授。

(沧州师范学院 郭志红,杨云英,王印杰)

猜你喜欢
就业观敬业精神用人单位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意识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谈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
我爱我的家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