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山区旱灾心理救援的组织与实施

2011-08-15 00:51曲海燕赵东海李全岳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旱灾抗旱

曲海燕,赵东海,李全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三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E-mail:liquanyue1949@yahoo.cn)

2009年9月~2010年4月,在西南五省区发生了持续半年时间以上的特大旱灾,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给旱区人民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同年3月24日医院接到抗旱救灾心理救援命令后,立即组织抗旱心理救援队于第一时间赶赴广西河池、百色等重灾区实施心理医学救援[1]。从大健康理念出发,关注旱区人群的心理健康,加强疏导、释疑、排解、倾听、沟通等工作,努力为旱区群众解决精神方面的困扰和疾患[2]。现将我们开展旱区医学心理救援的组织与实施工作简介如下:

1 关于旱区民众心理卫生的思考与认识

1.1 旱区民众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小觑 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水灾、非典、冰冻雪灾至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旱区人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作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旱灾民众的心理卫生问题由此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和思考。医学心理学已经验证:人在旱灾面前有可能出现心理应激反应[3],人的心理素质受到考验。有的人较为坚强或经自我调节,不会留下印痕或只有很浅的印记。有的人则因应激过于强烈,感觉过于深刻而烙印于心,并引发强烈的恐惧感,导致其他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并发,从而形成心理创伤、心理障碍[4,5]。

1.2 旱灾民众心理卫生分析 旱灾与其他自然灾害不同,它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有一个渐进的日积月累的发展过程,因此,它对人们的影响是缓慢的、渐进的、累积叠加的。故而抑郁、失落、苦闷、易怒、焦灼不安等特征较为明显。旱灾对群众产生的影响一般来说最终可视旱情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影响不同,但对于内向型、内闭型的人来说,其舒缓和缓解过程相应要长些,心理受熬煎、精神受折磨的时日也要漫长些。同时,生活条件水平和经济实力对心理疾患的发展起着一定作用。一旦一家老小经济无积蓄,生活无着落,度日难挨,旱灾时心理压力就会增大,心理创伤就会加重,自我排解的可能性极小。此外,我们还发现目前旱区农村很多青壮年农民都出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以及孩童,他们对旱灾的抵御能力普遍较差,心理承受力也弱于常人,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随之被进一步放大。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烈的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不帮助这些群众摆脱心理压力,旱灾事件就会在其大脑形成强刺激,留下深深的“印记”,一生都难以消除。日后一遇到类似情境,就会唤醒记忆,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1.3 旱灾民众心理卫生特点 通过资料分析,我们将大石山区旱灾群众的心理卫生问题特点分析如下:

1.3.1 发展迟缓 心理问题的形成发生发展较为缓慢。

1.3.2 心理卫生问题有轻重之分 灾害程度轻的地方,心理健康问题较轻。而长时间重大旱灾对群众的心理伤害极大。性格、年龄与家庭经济生活条件极为关键,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1.3.3 排解或解除快 若及时加以引导和疏导,再加上地方政府扶持,各种心理问题易于干预。

1.3.4 弱势群体居多 在农村主要以老人、妇女、孩子等弱势人群居多,受伤害程度较大。文化水平低的人群,自我排解能力弱。

2 旱区心理卫生救援的具体做法

心理卫生工作不仅要求具备医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及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工作中克服浮躁,深入旱区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尊重每位群众,用真心、用诚意、用我们的职业道德标准和现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旱区民众解除精神痛苦,抚慰创伤的心灵,使他们重新燃起抗旱的信心,为抗旱出力献策。

2.1 引入大健康理念,注重身体和心灵健康 现代医学的旱灾心理卫生救助模式应从大健康的理念出发,不再局限旱区防疫(预防传染病与流行病)、给病人看病治病这么几项内容,更应把为复杂态的心理问题的防治和干预纳入其中,加强疏导、排解、倾听、交流、安抚等工作,不仅追求身体健康,还应追求心灵健康。要彻底为旱区民众解除精神困扰和痛苦,抚慰心灵创伤,重新树立生活信心与希望,提高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为构建和谐旱区打牢基础。

2.2 有序开展大健康行动,组织实施心理救援

2.2.1 开展调查 在旱区开展精神流行病学和受灾民众心理健康状况调查[6]。和当地医院或各医疗队医务人员深入村屯,走进农家,了解情况,与群众促膝谈心,解疑答惑,倾听安抚,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沟通,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想法,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心理健康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对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汇总,找出特点及规律,力求弄清表现,寻根溯源,对症下药。

2.2.2 加强培训 培训旱区村屯诊所医务人员与心理卫生骨干分子,重视心理卫生工作,普及大健康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在为心理障碍人群诊治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干预。使基层诊所与骨干分子也能从医疗卫生的大健康观念出发,施行医疗生理心理救助[7],为旱区农民解除身心疾患。鼓励受旱灾群众结对子,互相帮助,互相照应,从团结、融洽的关系中汲取力量,一道战胜旱灾。

2.2.3 提升社会支持 解决生活中困难,送上食品、药品,减轻群众的病痛和生活压力,并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情况,协助当地政府开展经济救助工作,帮助群众树立抗旱必胜的决心。我们还给旱区无劳力、老、弱、病、残、孕或无钱购买生活用水的贫困家庭发放100元以上的费用暂时解决他们吃水问题,舒缓旱区群众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度过难关。

2.2.4 加强心理疏导 对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屯旱区,我们抽调骨干徒步进瑶寨走苗村,对出现恐惧、焦虑、烦躁和情绪异常的群众进行重点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压力排解工作,施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术,用正视现实、放下包袱、积极面对与消极放弃的对比法开导劝告,教育群众鼓起勇气正确面对旱情,帮助群众实现灾后的快速心理恢复。

2.2.5 做好宣教工作 给旱区群众发放《心理健康小护士》、《卫生防病知识问答》、《卫生安全用水》等宣传资料和小册子,共计五千多份(册),增强灾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自我心理保护手段,为群众日后实现心理自助、提高心理承受力和缓解心理紧张、恐怖情绪等提供科学知识方面的理性认知帮助。通过群众自己的心理调适、心理暗示,尽快摆脱旱灾和刺激在心里造成的强烈恐惧感和心理创伤,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好习惯。

3 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体会

旱灾医学救援的心理卫生救援实际上是大健康行动的一次重要实践和探索,其重要性在于它不再是单纯的生理疾病医疗救助,而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等诸方面顾及的全方位医学救助,它对健康身心、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今后的灾难医学救助提供有益的借鉴。

3.1 宣教工作要及时 本次旱灾发生在大石山区多民族地区,交通通讯差,接受外界信息少,尤其是青壮年人外出打工,家中留下老、弱、病、残、孕、无劳动力者易感觉孤立无援,对旱灾存在一种淡然的态度。因此,宣教工作要及时,抗旱心理卫生救援队趁上门送医、送药、送水的同时,要做好抗旱宣教工作,把党和国家的抗旱救灾方针政策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各项救灾款、救灾物资和慰问信送到他们手中,使他们感到党和政府及军队在支持、关怀和关爱他们,就能增强他们的信心,主动进行抗旱,战胜旱灾。

3.2 配置精良的心理救援队 旱灾发生在西南边陲、地处中越边境线大石山区,是老、少、边、山、穷的县份地区,也是多个少数民族分散居住地区,交通不便,工作环境艰苦,所以对心理卫生救援人员素质要求高,因此要精挑细选心理卫生救援人员,要挑选政治思想过硬的党员业务干部、曾多次参加各项救灾工作、身体健康和适应大石山区环境工作的人员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积极培养基层诊所医务人员和骨干分子,将他们纳入大健康医疗行动的心理救援队伍,有效解除了旱灾区民众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才能完成心理卫生救援工作。

3.3 因地制宜科学实施心理服务 根据旱灾发生在大石山区和心理卫生救援范围广、人员多和任务重等特点,心理卫生救援要因地制宜科学实施,我们及时调整了原来工作的程序,改原来定点心理卫生救援为巡诊心理救援、军民联合心理救援和专家重点指导心理救援。要求抗旱心理卫生救援队员深入旱区实施“四上门服务”,即进寨门、进家门、进校门、进厂门服务;做到“四结合”即巡诊与定点心理咨询相结合、查体与治疗相结合、心理卫生宣传与培训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监督相结合,及时摸清了灾区民众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重振起他们抗旱自救的决心,为创建旱区和谐氛围打牢基础。

[1] 林才经,蒋健.发展灾难医学提高医学救援水平[J].急诊医学,2000,9(5):291-292.

[2] 李红政,谢玉茹.心理健康促进[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3] 黄希庭.心理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 李培进.美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军人身心素质[J].解放军健康,2009(2):44.

[5] 李全岳,曲海燕.雷场人员心理障碍及应对[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7):677.

[6] 邱鸿钟.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7] 程灶火.实用短程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旱灾抗旱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2022年黄河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旱灾风险区划研究
北方茶园抗旱节水栽培关键技术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总统求雨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陈鸾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