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建立墓地的始末

2011-08-15 00:46宋世生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2期
关键词:贫民南岗区墓地

宋世生

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俄国勘察东清铁路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通车。从而,哈尔滨由于铁路的通运,由商品基地迅速发展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商贸中心城市。吸引了国内外来哈建厂经商者,促使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外人口迅速增长。由于居住生活和医疗条件所限,致使人口死亡率增高。特别是卫生差,疫病流行频繁,使人口死亡率有增无减,城市居民的生老病死或意外伤病死亡时,无指定地址埋葬,只好自己找地点埋葬,大部分是在城乡交界地带,丧主基本上都用木材制造的棺材装殓后抬送或用马车运到自找的空地埋葬,并树立木制或石刻碑牌。特别是每到夏季对无家和无亲友的死亡人口,便被抬扔到偏僻的坑洼处;也有的将尸体用苇席捆卷掩埋或扔弃郊外。由于尸体腐烂,繁殖蚊蝇,臭气四溢,行人至此经过得掩鼻快步而行。

由于死亡人口日益增多,零散埋葬者越聚越多,距离居民地区也越来越近。当时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准许4个人或团队建立墓地(通称义地),登记地号发放许可证,指定批准地点,集中埋葬棺木。

自光绪二年(1876年)到伪康德二年(1936年)的流逝年间哈尔滨共建立私人、团体和公立大小墓地共计30处,占地面积二千七百五十七万五千四百八十平方米。

一、最早建立的墓地是于光绪二年(1876年)在香坊建立的“王家”墓地。其次是由捷克、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七国侨民联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立的“七国”墓地(今南岗区南通街省冰上运动中心)和“俄侨”墓地(今南岗区东大直街路南与龙江街以东一带)。再其次是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陆家”墓地(原太平区公益街北头)。由于外国人不断涌入,特别是以俄国人为最多,居外侨之首。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驻哈的权威者又新选定了南岗东大直街(当时称“新市街”)东端(今文化公园)建立了“俄侨”新墓地(均称“毛子坟”后称“苏联”墓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立了“犹太”墓地(今南岗区省冰上运动中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立了“回民“墓地(亦称”回教“墓地,原太平区兴隆街以南)。宣统二年(1910年)三江会馆(系浙江、江苏、江西省籍的群众组织)奖励了三江墓地(原太平区南直路南部)。宣统三年天主教会建立了“天主教”墓地(道外区南二十道街以南路东一带)。民国元年(1912年)日本居留民会也建立了“日本”墓地(原太平区南通街省冰上运动中心北墙外)。民国四年(1915年)上冻会馆(系山东籍的群众组织)建立了“山东”墓地(原太平区南直路南段路东)。民国五年(1916年),建立了“顾乡”墓地(今道里区西河沟以西铁路以北)。民国六年(1917年)建立了“圈河”墓地(原太平区公益街北头)。是年,建立了“朝鲜”墓地(今南岗区文化公园北墙内)。民国八年(今香坊区东北部一带)。民国九年(1920年),建立了“冯家洼子”墓地(原太平区南直路东端路南江堤内以西一带)。民国十年(1921年),建立了三处墓地,由基督教会建立的“基督教”墓地(今南岗区文庙街东端路南哈尔滨工程大学);还有雨湖墓地(系湖南和湖北两省籍);再有“京直”墓地(系北京、河北省籍,后改称“直隶”墓地);民国十三年(1924年)极乐寺主持在其东部隔道建立了“极乐寺”墓地(今南岗区东大直街东端普照寺西墙外)。到伪康德三年(1936年)相继建立的墓地还有“俄侨贫民墓地(今南岗区文庙街西端路马家沟河以北一带);“贫民”墓地(原太平区西南角马家沟以北);“红十字会”墓地(今南岗区南通街路东,原太平区延平路以南);“大有坊”墓地(原太平区先锋路中部路北);“正阳河”墓地(今道里区河鼓街以西一带);“王兆屯”墓地(今南岗区东北林业大学院内);“沙曼屯”墓地(今南岗区和兴路南部以西地带);“北铁满工”墓地(今道里区西河沟以西铁路以北);“防渡会”墓地和“船坞”墓地(今道外区江北造船厂以北)等十处。

二、在三十处墓地中,当时占地面积最多的是“山东”墓地,占地面积为八百五十六万八千六百三十平方米。其次是“京直”墓地,占地面积为五百四十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五平方米。当时“山东”“京直”“三江”三处墓地相连接。在墓地内有将棺木停放在室内(称”浮屠“),或是将棺材停放在地面,周围和上部均用砖砌筑;再有,多为将棺木入土坑埋葬的(按编排次序埋葬)。前两种方法主要是准备向祖籍迁移的临时措施,但是收费昂贵。

为了防备盗墓,日夜有人持枪轮番看守。“三江”墓地埋葬的和浮屠多为江苏、浙江和上海一带来哈埠开设妓院的老鸨、窑主和妓女等;少数为制作西服和服装店铺老板和店伙计以及家属等。

外侨墓地占地面积最多的是“犹太”墓地,为二百四十万六千四百七十平方米。其周围建有两米多高的砖墙,正门向南,建有方形尖顶塔式高楼,建筑面积较大,设有洗尸室、休息室、葬仪厅和办公室等。其南部隔墙即是“七国”墓地(后改“六国”墓地,波兰单独分开管理,称“波兰”墓地),其周围均有砖砌高墙围筑。与其隔道对过是俄侨和朝鲜族墓地,也用砖砌围墙(中间透孔可内外观望)。在“六国”墓地的北墙外即是“日本”墓地,设有用木柈子火化尸体的火葬场,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容器后再入土埋葬或由丧主带走的。伪康德七年(1946年)前后,日本在香坊区工兵路(现公滨路)路南西头建立了专为日本人用的火葬场,用汽油或柴油火化。在“六国”墓地隔道南通街道东(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即为“天主教”“基督教”“俄侨贫民”“红十字会”墓地(俗称“新贫民”墓地)。

当时的“俄侨”墓地坐落在东大直街东头尽端,建有欧式高大门(砖砌抹灰),入门约六、七十米处建有教堂,即“圣母安息”教堂,于“圣·尼古拉”大教堂(即今省博物馆广场中心地带)遥遥相对,每天定时撞钟的响声动听入耳,行人路过此处止步举目观望,听悦耳的钟声。此时,“俄侨”墓地的“圣母安息”的教堂钟声也按时遥遥相对的响了起来!有许多中外居民每天习惯的按时出来聆听钟声。

在“俄侨”墓地门外北邻为“极乐寺”墓地,周围砌筑砖墙,入口对面建有青砖七级“浮屠”高塔,塔内泥塑“地藏王”菩萨和“十八罗汉”像。塔前面不远即是殡仪大厅,并设有休息室和办公室。此墓地多为中国高级人物和有钱有权者及其家属死亡埋葬之地。当时,该墓地藏有吉林省长官张作相的两个女儿,树立四方锥形黑色磨光花岗石高碑两米,上刻“松江姐妹碑”五个正楷涂金大字,其碑的下面四周刻有碑文,也涂金色;还有清代盐道台的坟墓;也有大小官宦和财阀及其家属的坟墓。该墓地中的坟墓大部分筑有墓穴将棺材藏入,将上部密封后筑长方形花池并立石碑,有的镶嵌陶瓷像或照片与碑上,并刻制碑文。其碑形各具特色,石碑颜色也各异,有黑、浅粉、白等,每逢清明节,到墓地祭奠的人们络绎不绝,车水马龙。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极乐寺庙会时,凡是去逛庙会的人们无不到墓地游览,人流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在三十处墓地之中,由十三处建立在南岗区,有十处建立在原太平区。而外侨墓地基本上都在南岗区,形成了一个外侨墓地群。

三、当时墓地的建立,与疫病的流行有直接关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夏季流行霍乱传染病,死亡二千六百四十人。该年建立了“俄侨”新墓地(原墓地已葬满);翌年“犹太”墓地也相继建立。宣统二年(1910年)冬到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末,哈尔滨发生鼠疫传染病,死亡人数达六千九百六十人。其中:哈尔滨市二千六百人,滨江地区四千三百六十人。是年十一月统计,所耗防疫用经费约俄洋五十七万六千三百元,这和纹银四十八万余两。在这鼠疫流行期间设立了“三江”和“天主教”两墓地。民国元年(1912年)在哈的日本人也建立了墓地。山东会馆建立了“山东”墓地。随后,民国五年(1916年)至民国六年(1917年)分别建立了“顾乡”“圈河”墓地。民国八年(1919年)霍乱传染病大流行,死亡三千人,是年建立了“连贵堂”墓地。民国九年(1920年)到民国十年(1921年)再次发生了鼠疫传染病,死亡五千二百六十三人,其中:俄人三百五十人,中国人四千九百一十五人;防鼠疫结束不久,是年盛夏季节又发生了霍乱传染病,死亡四百一十六。在这两年期间建立了“冯家洼子”、“京直”、“西湖”和“基督教”四处墓地。至伪大同元年(1932年),松花江堤道外北十二道街段被洪水冲破堤坝发生水灾,不久又发生霍乱传染病,死亡四百一十六人。是年建立了“北铁满工”和“红十字会”两处墓地。翌年,“防疫会”墓地也建立了。

四、据伪康德元年(1934年)伪哈尔滨市公署卫生科报告中称:“本署太平桥设有贫民义地(名称哈尔滨市特别市贫民义地……专以葬埋居住市内贫困满人棺木之用,墓地1440方丈,殆皆葬满,概已无未葬之余地……)”同时又提出:“此外,在太平桥贫民义地(南岗花园街)之东北,俗称圈河义地(道外区公益街)设有圈河义地,然亦有满藏之象,既葬棺栿约有12000具。”此后于伪康德三年(1936年)伪市公署又在太平区建立了“大有坊贫民墓地”(原太平区先锋路中部路北一带)。直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人投降前,虽然没有新设墓地,但所藏满之“圈河”和“0贫民”义地,由于未加管理,乱行埋葬严重。特别是“圈河”义地所葬埋之棺木一层压一层的乱埋,多至四、五层,有的碑被埋没或丢失,使坟主无法寻找祭奠。

五、一九四九年十月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全市墓地做了重点调查。在十八处墓地中,共有坟墓十八万九千八百六十座。同时对墓地加强了管理,颁布了墓地管理布告,指定了埋葬的墓地和各项规定。

一九五八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了迁移全市墓地的通告。通告中规定了迁移地点和截止日期,指定了新成立的“荒山”墓地和“金山堡”墓地可以继续埋葬棺木以外。全市所有中外墓地一律迁移到“荒山”墓地。到时年十月末,全市共迁出有主墓地二十万零六千座。按照民族政策的规定精神,并在“荒山”墓地内规划出了“苏联”、“犹太”、“基督”和“回族”等墓地埋葬范围,仍按各地的风俗习惯进行埋葬。

一九六三年六月七日“荒山火葬场”正式登报公布对外开放,实行火葬。从此,哈尔滨市开始火葬,逐渐改变了几千年来土葬的风俗习惯。到一九七四年,律实行火葬,从而废除了土葬的习惯。

猜你喜欢
贫民南岗区墓地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深入推进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辽道宗朝“贫民”问题探析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在巴黎墓地徜徉
火焰马
识途“老马”:追记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法治委员会报告团团长卢连基
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
“学雷锋应是一生的事儿”: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委员叶滨昌学雷锋的事迹
81届奥斯卡:“贫民”的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