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客家传统民居

2011-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2期
关键词:古民居土楼客家人

魏 丽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陕西 商洛 726000)

浅探客家传统民居

魏 丽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陕西 商洛 726000)

客家传统民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客家古民居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客家民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客家人创造了独具特色又蕴含着丰富文化特征的古民居。

客家;传统民居;特点;文化特征

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常见的客家古民居有客家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最普遍也最具特色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奇葩”。

客家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汉族居民多次进行过大规模举族南迁活动,客家民系就是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与当地居民融合而形成的。客家人南迁,要在已被别人占好的地方生存发展,必然被迫居住于人烟荒芜的深山大谷中。在野兽经常出没,盗匪与地方恶势力侵扰频发的特殊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利用家族血缘的内聚力聚族而居,聚族抗争,共同开拓外部世界。[1]客家先民在极为艰难而有限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下,历尽艰难,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汉人的建筑文化的同时,又因地制宜的创造了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于是,这种既保持中原汉民族古风,又能对外封闭,适应山区集体安全防御需要的城堡式民居便应运而生。

一、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在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于闽、粤、赣山区的乡村古民居。在特定的客家民系发展演进和历史文化长河中,客家传统民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现就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做简单概括。

1、整体布局科学合理

客家土楼建筑时很注重整体布局。土楼修建前,一般都要经过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使建筑体形与环境有机结合。许多传统民居,比如闽西土楼、永定圆楼等,尽管其形态各异,但都是利用自然山势错落的地形,形成不同的楼层,外观层次感强,既充分利用自然,又对自然有强烈的归属感,因此,民居与自然环境和谐相生,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客家人建房造屋时非常注意整体布局设计,一般要考虑到采光、风向、水源、山势走向、地势高低等。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傍硬山,地势高,视野开阔之地则是理想的选择。

2、坚固、安全

现在福建、广东一带的土楼,有的呈圆形、半圆形,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四角形、五角形,有的呈交椅形、簸箕形等,形态各异,但这些古民居历经二、三百年,甚至有的历经五六百年的风雨洗刷,至今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其坚固性显而易见。另外,客家土楼修建时,以土作墙,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达1.5米。夯筑时又埋大石为基,土里掺入小石子和石灰,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糯米饭、红糖等,以增加其粘性。夯筑过程中,墙体中间埋入“墙骨”,经反复夯筑,便筑起了如钢铁混凝土似地土墙,再加上墙体表面抹了石灰,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所以坚固异常。福建一带土楼经历地震与台风袭击始终挺立就是很好的说明。

同时,客家人传统民居作为他们安身立命之地,为防止土著和盗贼打劫及猛兽袭击,房屋建造时自卫性布防很强,甚为安全。比如城堡式的土楼、圆楼,一、二层一般不设朝外的窗子,个别只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四层楼的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有利于采光和空气流通,又成了能瞭望敌情、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石头做成,很是结实。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进攻,只要按一下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炸开,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

3、结构独特

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自卫式居住样式。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但一般来说,其内部结构都是上、中、下三堂沿中轴线纵深排列。土楼的下堂一般是出入口,放在最前面(或最外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土楼在结构方面,中轴线鲜明,讲究对称,以中堂为中心,左右各按长幼尊卑安排房间,以廊道贯通全楼,而民居内部各个房间以回廊相互联系。这种独特结构适应了客家人聚族而居,抵御外来入侵的需要。[2]

二、客家民居蕴含的文化特征

客家传统民居无论是土楼还是围龙屋,都浓缩了客家人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多重复合载体。因此,客家传统民居蕴含了客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浓厚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呈现出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土楼一般三四层,高近二十米,圆面直径七八十米,每层房间少则三四十间,大型的多至七八十或上百间,居住着同一血缘的大家族几十家乃至几百家,人口几百甚至上千,极为壮观。屋内住户按辈分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祠堂(有的称上堂)安放祖宗牌位,供人祭拜。这种以祠堂为中心的居住模式,有助于激发家族的自豪感、凝聚力、向心力,成为团结整个家族,维系人伦秩序、延续家族血脉,强化家族意识,提高人自尊的载体[3],凸显了客家人浓厚的家族伦理观念。

2、质朴无华的风貌

客家古民居,以生土夯墙,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因为就地取材,所以建筑材料造价便宜,经济朴实,是原始意义的生态建筑。[4]客家人在艰苦的现实环境中养成了尚“简”崇“拙”,贬“奢”抑“侈”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时尚。从客家人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着物用,无不留露出这种崇拙尚简的风骨。客家人质朴无华的精神风貌在传统民居中体现最突出。他们的民居装饰是用最朴实的木材或石材施以装饰,简朴典雅。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5],在山林掩映之中给人以朴素无华的感觉,清新自然。

3、崇文重教的传统

客家传统民居在主入口和堂上都设有匾额和堂号,匾额和堂号的名称、字体的书写都非常讲究,入口匾额内容广泛,如“量怀居”、“秋官第”、“品一公祠”等,堂号如“孝义堂”、“仁义堂”等,都有深刻的内涵和喻意。[6]同时,从堂上祖宗牌位两侧的“德勤和简”、“谋读与耕”的祖训、家训也能体现出他们崇文重教的传统。另外,客家人重视文化的传授和才学的培养。他们的土楼内专门辟有书斋或书院、书房。客家人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因此,就是家境贫寒的人家也是想方设法让子孙读书。

三、结语

客家传统民居体现了客家人集体的力量和高超的智慧,也蕴含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凝结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应提炼其精华应用于现代建筑之中,使民居与自然和谐相生,构建质朴、实用、优雅、舒适的人居环境。

[1]杨载田.邱国锋.客家乡村古民居景观的开发与利用[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

[2][3]陆琦.广东民居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77,178.

[4]梁锦梅.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地理环境关系刍议[J].岭南文史,2003,(2).

[5]林爱芳.浅探客家民居门楼的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J].嘉应学院学报,2005,(2).

[6]李婷婷.陈震云.客家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住宅建设中的传承[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1).

魏丽,女,陕西岐山人,硕士研究生,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及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古民居土楼客家人
“美味”的土楼
客家人
逛土楼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红美人”的故事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永定客家土楼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拿什么拯救你,古民居?
古民居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