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金蕴玉 博鉴约取——“四子 ”文化与管理

2011-08-15 00:44杨先举魏万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韩非论语孔子

杨先举,魏万磊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97;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北京 100089)

寓金蕴玉 博鉴约取
——“四子 ”文化与管理

杨先举1,魏万磊2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97;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北京 100089)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金”是“玉”,应博鉴之,约取之,学习之。近年来,试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之间架起桥梁的努力已经卓见成效,文章选择儒道法兵四家代表人物思想为切入点,以现代管理理念为呼应,旨在从宏观上探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

“四子”文化;传统文化;现代管理;管理理念

这里所说的“管理”,泛指一切利用科学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的过程,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家庭管理,个人自我管理的管理都是其外延。

一、学习“四子”优秀管理文化

中国管理理论科学化,科学管理理论中国化。应该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汲纳到整体管理体系中来。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思想引入到管理中,这是走中国本土化之路所必须的,培育中国管理魂魄所必须的。

应该承认,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是落后于西方某些国家的。为此,在改革开放期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学习西方,学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西蒙的科学决策学说等,让西方文明的风吹进来,是完全正确的。30年以前不学习西方是愚昧,但是到了今天,30年后,国家绽新貌,再一味说学西方就显得无知了,无能了,荒唐了。即使在30年前,在强调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我们也同时强调不能忘却本国的风土人情,注意消化吸收,不出现“橘生淮北则为枳”那样的情况。现在更要大力提倡管理本土化问题,努力借鉴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借鉴现实的管理经验问题。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英明的,始终重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汲纳与借鉴。毛泽东说:“我们要向先进的国家和民族学习,学习对本民族有用的东西,但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要学别的民族,而要保持本民族的特点。”[1]他还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主张“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现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也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3]

之所以需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第一,她是瑰宝,是可以传承的,有很强的生命力,再加之我国人民有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好品德,如此,她就一代一代被传承下来了。第二,她是瑰宝,是会流淌的,如“逝者如斯夫”的江河,昨流到今,今流到明,刀割水不断,棒打不分身,奔腾不息,流向辉煌。

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这里所指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泛指的,如哲人哲言,名人名言,经典文籍,史集文献,诗词律赋,明君治国经验,良相安邦艺术等。我国现任领导人温家宝,2004年在全国人代会上总结一年工作经验时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此语就出自《周易·系辞下》。2006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此语出自《新唐书·魏征传》。这些就是属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的话。关于这,西方政要有时也大“秀”我的优秀传统文化,秀《老子》,秀《论语》,秀《孟子》,秀《周易》等。如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就引用了孟子的话:“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表示要与中国友好。

在汲纳、利用传统优秀文化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注意古为今用。传统优秀文化是金,是玉,但必须结合现实而用,不能泥古,否则是会窒息于古的,做到与时俱进。第二,注意吸收“洋”的有益内容,不能搞封闭式建设。

本文汲纳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选择哲人哲言,又主要是汲纳四位哲人的话,即先秦时期的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等的言论作讨论。

二、学习老子无为而治的柔性管理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 (生卒年月不详),道家的宗师,写有《老子》(又作《道德经》、《德道经》),有两个本子:通行本与古本。通行本,是以魏晋时期王弼注释的为底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称《道德经》;古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故称《德道经》,那是以在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王墓里出土的帛书本,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本,组合地称之为古本。通行本与古本两种《老子》内容有出入,有些处出入还较大。本文所用素材主要用的是通行本上的文字。

《老子》内容博大精深,深不见底,宽不着边。梳理之,其精深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反者‘道 ’之动 ”

《老子》通书充满辨证哲理思维,通书讲矛盾,“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讲的就是关于辨证哲理思维问题,矛盾问题。“反者‘道’之动”的“反”,作“反正”的“反”解,作“相反相成”的“反”解,作“物极必反”的“反”解,作“反 (返)朴归真”的“反”解。这些解讲的都是辨证哲理思维问题,对立统一问题,矛盾问题。

管理的一切问题都与矛盾有关。管理问题是由矛盾引起的,解决的办法也需要通过解决矛盾问题予以消解。关于矛盾,毛泽东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4]299还说:“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存在着。”[4]281又说:“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4]310矛盾的普遍性,也反映在管理领域中,如有关生产力方面的矛盾,有关生产关系方面的矛盾,有关上层建筑方面的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的矛盾。

《老子》一书中讲了矛盾问题,即对立统一问题。列数之有:如道与名,一与万,变与常,为无为,无与有,虚与实,阴与阳,柔与刚,反与正,静与动等几十对。管理中有有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其相互交叉的矛盾,就很需要深刻理解“反者‘道’之动”这句具有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意味的哲言,理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的朴素辩证法。比如,在管理中,遇到了如周瑜要诸葛亮那样在几天内造出十万支箭那样的事,在正思考制造不得的情况下,就不妨“反者‘道’之动”一番,利用大雾向曹军借箭那样的办法予以解决。

(二)“道可道”

《老子》第一章,首语说了一句十分有名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语该作何解释呢?是说,“道”这个东西,如果是可以被表述清楚的,那就不是恒常意义上的“道”;同理。可以去解释“名可名,非常‘名’”句的含义。解释一下何谓“道”、“名”。在老子的心目中,“道”主要有三义,一作人类生活准则讲,一作事物运动规律讲,一作构成事物的本原讲。上述三种解释中以第三种解释为主要解释。本段话“道可道”句中所说的第一个“道”字,就是作上述第三种解释讲。关于这个“名”,实际说的也是“道”,或者说指天地万物。“道”,是天地万物事物的本原,它凌驾于万物之上,又溅落于万物之中,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一切被它包容,一切被它归纳。

《老子》的话,为思考管理问题提供了哲学思路。它启示我们怎样去探究管理事物的源与本。举个例说,管理文化的“文化”是什么意思?“文化”与“文明”有什么区别呢?就不太容易说得清楚了,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很不可“道”的了。假如真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只能沦落为形而下的“道”,只能是“常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内也有“常道”,其真义是“价值观”,是企业自然求索、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关于何谓“企业文化”,其定义在社会上也无计其数。任何一个对“企业文化”这个“道”的“道”,也只是一个“非常‘道’”的“道”而已,决不是恒常意义上的。常恒意义的“道”有没有呢?理论上说应该“有”,从实际说却是“无”。为此,它促使人们去追求,去研究,逼近其真理,向“非常‘道’”方向走去,以此去“观其妙 ”,“观其徼 ”,实现“众妙之门 ”。

(三)“为无为”

《老子》一书中十次以上使用了“无为”这个词。主要有,在第三章上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十六章上说,“为无为”等。关于“无为”,不能理解成老子是不主张作为的。老子主张有为。上述《老子·第三章》说得清楚,“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所说的“为”就是目的,“无为”则是一种手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真的做到了无为,那么你的无为就可以取得无不治的效果。此外,在第六十四章上老子又说,“圣人无为故无败”,你无为了,你就可以取得“故无败”的业绩。还有,第四十八章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了,“无不为”等。所有这些话都说明着这样的一个鲜明道理,“无为”决不是一无作为的“无为”。

由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见解,老子的“无为而治”,实际却是“有为而治”,是治的一种最高境界,巅峰艺术。“无为”了,就能大治。春秋时期楚庄王在位三年,不发令,不施政。他“无为”而治,静观形势,深思熟虑。半年后,他从“无为”转化为“有为”,下令做了很多“有为”的事,成为“一鸣惊人”的人。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他27岁前,静卧卧龙,以“无为”的姿态待价而沽。27岁时,应刘备之请,出山了,“大梦先觉”,卧龙升天,为刘备建功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飞冲天。

联系管理实际来讨论“无为而治”。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领导,事事有为,事必亲躬,既抓眉毛,也抓胡子,把自己陷入日常事务之中,不得自拔。但也有这样领导,领导时注意“无为”:第一,“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当领导的把不少的权分割给下属,无为洒脱,抓要事;第二,“君抓大事,臣抓小事”,领导人只抓大事,把小事放手地让管理层、操作层的人去干。

(四)“有生于无”

“无”与“有”是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它们互含。“有”中蕴涵着“无”,“无”中生育着“有”,所谓“‘有 ’生于‘无 ’”(第四十章 ),“有无相生 ”(第二章 )。“有 ”都是从“无 ”中来的。当然“有 ”是不会无缘无故出现的,是经过“为无为”而产生的。“有”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在“有”中,没有这个社会,就没有我。但“无”也重要。例如我们居处的房子,要是没有其中的“无”(空隙、空间),你就得露宿在街头之中。音乐之所以好听,抑扬顿挫,其中有“无”的功劳,“抑”、“顿”,就是“无”。京剧中有时人物出场时,先有叫板,此刻在台上,人是“无”的,“音”却有了,造成强烈的听觉效果。

管理中“无”的作用也极大。如思维、知识、规划、谋略等,这些东西都是不见之于形的,是“无”,但其价值要比现实的“有”大。知识资本要比货币成本、物质成本作用大,无形财富要比有形财富作用大,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作用大。例如你是厂家,你生产的产品有好的品牌,好的社会声誉,这些都是属于“无”的东西,经营得当就会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学习孔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德治管理思想

孔子,又名孔丘 (前551—前479),是儒家的宗师,儒圣。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最负盛名的是两个“子”:老子与孔子;代表了两个学派,道家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犹如参天大树有好多树干,最重要的就是上述的两个干:老子的这个干与孔子的这个干。

孔子思想主要地被集结在由他的弟子等人所编纂的《论语》一书中。著名的成中英教授在讲“C理论”时,说了一个观点:“周易”重要。其实“易”也属于儒学范畴。《论语·述而》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关于《易》的重要性,在这里只讲二句话:一句被写在《易》“乾”卦上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被写在《易》“坤”卦上的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述两句话对国家、对个人其激励价值极大,它促使国家、个人自强不息,厚德地待人待事待物。

孔子一辈子讲了很多话,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天何言哉”

孔子在《论语》一书里20余处讲到“天”,大致讲了两个方面问题:自然状态的天,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观念状态的天,给天以人的意志、感情,或成为神明化的天、或成为人格化的天,意志主宰之天。本文讲前一种的天道观。关于天的自然态,孔子讲得最为著名的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句。这句话的可贵处有三:第一,唯物,天独立于人而存在,客观的,不迷信;第二,揭露了天的天象状态,四时在行,百物在长;第三,天人相分,天是天,人是人。

关于不迷信,在孔子那个年代里,孔子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还这样讲,“不语怪、力、乱、神”。在《论语·先进》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今天的人就要像孔子那样做到不搞迷信的事。

由“天人相分”观想到,天一般是处于自变状态中,人是被动地应变的,天下雨,人撑伞。但人绝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中,人完全可以去做一些关于“天人合一”方面的工作,认识和利用好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使天象与人事不闹矛盾。如“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应该学一点孔子的关于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思想。

(二)“为政以德”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说,为政要依靠德,犹如北斗星高照,其他众星就会共同拥戴它。孔子重视“德”,在《论语》一书中他多次讲“德”。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等。孔子讲“德”常同“仁”、“义”等那些词联系着说。孔子十分重视“仁”,孔子的德治的最高境界是实行“仁”。关于这,孔子下的再传弟子孟子在他的著作《孟子·离娄上》说:“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百善德为先。儒家讲“德”,主张实行德政,今天仍然要“以德治国”。“德”,道德,是对某事物,某行为所持的一个观念。软性地约束人们去做什么,不做什么。它是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而存在的,是经济关系决定的。它依仗着人内心世界的信念、觉悟、认识以及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对社会现象、事物作出判断,判其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等。但是,需要指出,道德的判别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关系的变化,科学情况的变化等做相应变化。今天也要讲“德”,讲三种“德”:社会公德,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职业道德,讲爱岗敬业,恪守诚信,服务人民;家庭美德,提倡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夫敬妇爱,男女平,邻里和睦。

讲“为政以德”,还要讲“齐之以刑”。讲“以德治国”,还要讲“依法治国”,做到德法互济,恩威并施。

(三)“仁者爱人”

上已说,孔子的“为政以德”是以实行“仁政”为核心的。孔子十分重视“仁”,在《论语》一书中,他讲“仁”达109次之多。有“孔子贵仁”之说。“仁”是孔子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道德学、伦理学、管理学等的思想基础。是儒学“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首常。假如实行仁政了,按孟子说法:就可以“王”,就可以“莫能御”(原话见《孟子·公孙丑》:“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什么是“仁”?孔子给出的答案无数,最负盛名的是:“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按《说文解字》许慎的解释:“仁,亲也。”“仁”的构字是有“人”与“二”为字素组成,这就说明着人与人之间需要仁,需要亲,需要爱。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这就需要人人间讲爱,讲亲,让社会充满爱,充满美好,充满和谐,使天下太平。

“仁”,孔子还有这样一种解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说,自己想创立的事帮助他人创立之,自己想实现的事帮助他人实现之,以此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做到人人立,人人达。

“仁”还作这样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话提示做人要做善人,做善事,不做把自己不想做的事强施给他人。这句话,西方的商人把它视为经商的“黄金法则”,“人民行为的伟大法则”,人类的“永恒的法则”,是“金字塔的最高点”,认为若这样做了,经商就不败。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做欲立立人、欲达达人的人;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

(四)“有教无类”

孔子是教育家。关于教与学他讲了很多有名的。先说关于学。孔子讲的主要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的话,人要“志于学”(《论语·为政》)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的话等,这些思想对个人为学很有帮助。

再说关于教。孔子说的也甚多,主要的有“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是说,凡是愿意学的,都要好好地给予教,而不管他身份如何,是否有钱等。教,可以使人懂仁、懂义、懂礼、懂智、懂信,使人知书明理,使人聪明,使人长学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教而知之、学而知之的人。通过教育,普天下的人懂礼仪,懂知识,有学问,社会和谐。“循循善诱”(《论语·子罕》)则是有关教学规律,学习规律的。教人学理,学知识要一步一步地教;学知识,做学问,要一步一步地学与做。在“善”字上下功夫,在“循”字上做文章,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四、学习孙子知彼知己的权变管理思想

孙子,又名孙武,生卒年月不详,大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兵家宗师,号称“兵学鼻祖”,“武圣”。他写的《孙子兵法》被世人称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据说我国国内有兵书三百来种,其水平没有一本能超越该兵法的。国外也有兵书,著名的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但其水平也比不上孙子的兵书。《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关于“庙算”、“全胜”、“先知”、“权变”等方面思想都讲得非常精辟,可以供管理者参用,下面对孙子上述四个方面思想作讨论。

(一 )“庙算 ”

《孙子·计》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何谓“庙算”?“庙算”者,决策也,是国家根本之算。国家在出征前,或在迎战前,国君常常会带着群臣,带着祭品,去廊庙那里做祭祀,愿祖先保佑我作战获胜;做庙算,研究、决策这个仗该如何打。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如何察?孙子提出,要“经五事 ”:“道 ”、“天 ”、“地 ”、“将 ”、“法 ”;要“校七计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肿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上述“五事”、“七计”的每个“事”与“计”,构成了“庙算”的决策因素。这“事”与“计”,即庙算因素,可分两个部分:外因素 ,如天、地;内因素,如道、将、法、兵众、士卒、赏罚等。“庙算”就在考虑了上述种种庙算因素,并与对方的这些相应因素作了比较后算计做出,力求我多得算,多胜算,使我的决策是上算的,上乘的,是有取胜把握的。

商业企业的竞争也是争。军争、商争两者其“争”的理是一样的。军争需要庙算,商争也需要庙算。上述揭示的关于军争庙算这些思想、做法等可以借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企业竞争中来。

(二 )“全胜 ”

孙子在《孙子·谋攻》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说作战力求保全国家,破国是次法。由此他接着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接着又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些话说的就是“全胜”问题。

“全胜”有两层意思:战争力求完全的胜;战争力求以最少的损失获胜。有两种“胜”:刚胜,力胜;柔胜,谋胜。并非说刚胜、力胜不好,但它的胜是有条件的,自己的力量必须强大,强大到足可以与对方拼;另外,刚胜的胜常常是要付出比较沉重代价的。所以孙子在他的兵书中极力主张柔胜,谋胜,主张“上兵伐谋”,主张“算计”,主张作“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胜。这样的胜,即使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也能胜,以弱胜强的胜,以少胜多的胜。即使自己的力量有足够的强了,可以以势、以刚、以力胜他人了,为减少自己损失,也仍然要用谋、计、智、柔等与对方战,以此获全胜。

现代经营与对手作竞争时,也必须持上述思想用“谋”,用“计”,用“智”,用“柔”,用“不战而屈人”,与对手争。在竞争前,要谋划好产业发展投向,谋划好正确的经营方针,经营方式,创造好的经营条件等。竞争了,尽量避开与对手作正面冲突,谋新,谋其他佳径,如做好广告,用好的经营方式,用好的经营点子等与对手争。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关于“知”,在孙子的兵书里讲了好多话,主要的有三处:一处是在《谋攻》中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一处是在《地形》中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又一处是在《用间》中说:“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这里所说的“知”,主要指情报、信息。情况明,信息准,作战决策就可能对,作战的胜利才有可能成真。因为“知”的重要,所以作战各方总不遗余力地派探马、细作,甚至派生间、死间等去获取对方情报、信息。

“知”不仅要知,而且要“先知”,谁得先知,真知,谁就胜。主要地有两个方面的“知”,知彼,知己。此外还要知天知地。既知彼又知己,作战就会“百战不殆”。一般情况下知彼难于知己,因为作战中的“彼”是决不会轻易地让你去取得他的信息的,甚至还会制造假象欺骗你,如“能而示之不能”等。另外,还要说,即使让你得到了对方的信息,你还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去判别,还要正确看待自己,然后与对方比,以做出正确的或你高我低,或你低我高那样结论来,然后采取对策取胜对方。“知”的问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问题,按毛泽东的说法,是真理式的话,规律性的话,务必深深地、牢牢地记取这个“真理”,这个“规律”,并在工作中、生活中实践之,深化认识。

(四 )“权变 ”

关于“变”,《孙子·虚实》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此话是说,水是避高趋下的,兵是避实就虚的。没有常态的兵,没有常态的水,能够做到据敌情的变化而变化与之战的人是神。

关于“权”,《孙子·军争》说“悬权而动”,是说作战是根据“权”而行为的。“权”,秤锤。衡量轻重用“权”。权衡作战的利弊。《孙子·计》说得更清楚:“因利而制权也。”用“利”作为“权”来考虑战。

关于“变”,还有更深的学问。“变”是世界事物的本源,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运动的物质反映。世上事物一刻不停地在变化。可以说,没有变化,这个世界就不存在。

变,总是因他事物的变引起我的变。同理,我变也会引起他事物的变。我必须主动地去应变,据形势变,据规律变,变被动为自为。

企业竞争,也务必求变,你变我变。还要据环境形势的变而变。大环境变了,如国家政策变了,企业就要变。企业的小环境变了,即具体的工作环境变了,如企业的协作者、竞争者、消费者、原材料供应者、资金供应者、运输条件保障者等变了,企业战略规划也必须作相应的变。

五、学习韩非子与时俱进的法治管理思想

韩非子,法家代表性人物。他不是法家的宗师,却是汲取、集取在他以前众多法家人物的思想于大成的人。诸如汲取管仲、商鞅的思想,申不害的思想,慎到的思想等。写有《韩非子》的书,十余万言,其书的主要内容讲“法”。《韩非子》一书中有好多精辟观点,在本文中拟选择韩非的四个观点予以讨论,即关于“世异事异”的观点,关于“治强者王”的观点,关于“以法治国”的观点,关于“入多出少可为”的观点。

(一)“世异事异”

韩非在《韩非子·五蠹》中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说,时代变了,社会情况就会跟着变化。社会情况变了,你对付它的办法也必须作相应地变。“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观点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历史事实证明,世界是遵循“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规则运行的。石器时代有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铁器时代有铁器时代的生活方式,机器大生产时代、电气化生产时代、电脑操作运行时代等又有各自的生活方式。

韩非在《五蠹》中还说:“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说,圣人不期望、不羡慕远去的古代的生活方式,不效法过去的恒久不变的生活运行规则。韩非子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世变,事变,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社会籍此进步,世界籍此发展。我们要主动地去迎接变,不期修古地变,不法常可地变,往新的方向变。新好,有新就有生机,就有发展,就有前途,就有美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主张“与时俱进”,干“与时俱进”的事,做“与时俱进”的人。

(二)“治强者王”

《韩非子·饰邪》说“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是说,社会动乱、国家衰弱,国家亡,这是人间经验;社会安定,国家强大,则这个国家必定称王于世,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道理。自私有制以来,战事不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何以如此,根本之点,在于力之强弱。“力多则入朝,力寡则朝于人。”(《韩非子·显学》)有力王之,入朝;无力寇之,朝于人。所以韩非说“明君务力”(《韩非子·显学 》)。为政必须治强 ,务力。王天下 ,入朝;或亡天下 ,朝于人 ,关键是“治 ”,是“力 ”,是“武 ”。历史上 ,除尧、舜据说是通过禅让的办法登上领导宝座的外,有哪一国哪一代的统治者不是通过“治强”,“务力”,“武”而登基王位的,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等。

举外国的例。1851年,法国前皇帝拿破仑从流放到最后成帝,有一媒体在报道拿破仑节节成功事实时,用的称呼就在不断变化:怪物,魔王,篡权者,陛下。所以有这样变化,没有更多道理,原因只有一个,拿破仑治了强,有了力。人常说,正义战胜邪恶,公理战胜谬误。这话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是从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来说的。从某个局部、某个时段说,谁实力强谁就占了便宜。尽管他是邪恶的,谬误的,黑暗的。

韩非是位爱国主义者,十分爱他的母国韩国,多次要求韩国王图强,治强,务力,但不纳,结果韩亡。韩非十分强调图强,治强,务力,而且提出了四个正确主张:“自恃”;“内政之有”;君臣合力治国;不失众。上述韩非的观点、主张,对今人有很大启示价值。今天的我国何以如此说话铿锵有声,走路坚实有印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治强”了。“自恃”了;做了“内政之有”工作了;全国上下合力、一心一意谋发展了;“不失众”了,因此我们国家才孔武有力。

(三)“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话语源自管仲、韩非子。韩非在《有度》中说:“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只是现在的提法,把韩非的话“以法治国”改了一个字,把“以”字改为“依”字。韩非是位集前众法家思想精粹于一身的大成者,把前法家的思想更理论化了,更全面了,更系统化了,更法理化了。

韩非把法的思想讲得更理论化。如他为“法”下了定义:“法者,编著之图籍”(《难三》)。还说,“法者 ,王之本也 ”(《心度 》),又说 ,“治强生于法 ”(《外储说右下 》),又说 ,“安国之法 ,若饥而食 ”(《安危 》),又说 ,“以法治国 ,举措而已 ”(《有度 》),又说 ,“明法者强 ,慢法者弱 ”(《饰邪 》),又说 ,“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如此等等。

韩非把前法家众名人的观点汇集起来,归纳为三个部分,即管仲、商鞅等人的“法”的思想,申不害的“术”的思想,慎到的“势”的思想,自成体系,更全面,更系统。

韩非法的思想讲得很到位,有这么几个思想值得称道。①“法不阿贵,绳不桡曲”(《有度》)。是说法律不偏袒地位显赫的人,如同木工用绳子做量具不会因为木是弯曲的而迁求。②“威不贰错,制不共门”(《有度》)。是说,权威应该归属于君,不能让君臣共享,制度也应该由君制定,而不能让君臣共同去办。③“法如椎锻”(《外储说右下》)。法必须严,如椎锻物品那样的严。④“人主之二柄,刑德也”(《二柄》)。人主是依靠刑与德两个“柄”去做好工作的,有刑无德不行,有德无刑也不行。⑤“赏罚者,利器也”(《内储备说下六微》)。实行法治,要实行赏罚两个利器。⑥“疏贱必赏,近亲必诛”(《主道》)。是说不管是疏贱的,近亲的,该赏的赏,该诛的诛,法律面前赏罚人人平等。⑦“发矢中的,赏罚当符”(《用人》)。执法要公,谁犯法,谁受过,不冤枉好人。⑧“奉法者强则国强”(《有度》)。用素质高的人治法、执法,这样国家强大。上述韩非关于“法”的思想,对今人在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中仍然有很大参用价值。

(四)“入多出少可为”

韩非在他的著述《南面》中说:“举事有道,计其入多,其出少者,可为也……其入多,其出少,乃可谓功。”韩非讲的这句话,是讲关于“货殖”的话。关于“货殖”韩非讲了很多好的观点,主要有:人需要利;社会存在竞争;人需要“功”;谋“功”要谋长远功;管理有一个分工合作问题;管理要做好预测、计划工作;管理要图新;要学会做赚钱生意;要做好销售工作;在出售商品时必须做到价廉物美服务好。韩非《南面》中有“计其入多,其出少者,可为也……”的话,意思是,做事要掌握一个原则,做了事后,其所得到的要多,所支付的要少,假如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件事就可干。什么是“功”呢?入的多,支出的少,就是“功”。不要以为“功”、“效率”、“效益”这些词,都是现代管理学中的词。读韩非的书后,觉得不对了,二千多年前的韩非的书里居然有这些思想。

与此有关,韩非还讲了一个思想;“欲取之,姑予之”(《说林上》),是说,你要得到些什么,你必须先给些什么,给是为了取。这话的价值是普遍的,政治上、军事上都要注意这样做。货殖也同样,你生产商品需要投入,要支出成本,但必须考虑这个商品在销售出去了后,所能得到的收入要多,就是说,务求予的少,取的多,是正值,且越多越好。韩非上述关于“功”的话,关于“取之,予之”的话,关于“货殖”思想,对今天搞管理、搞经营都有很大的参用价值,要着重研究这些思想。

[1]毛泽东.关于西藏问题的谈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1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99.

[3]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428.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D iscard ing the D rossand Select the Essen tia l from the Trad itiona lM anagem en tCu lture

YANG X ian-ju1,W EIW an-lei2
(1.School ofBusiness,Renm in U n iversity ofCh ina,Beijing 100097,China;2.L iterature D epartm en t,China You 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 l Science,Beijing 100089,China)

The traditional cu ltures is fine,andwe should study som e of them.In recentyears,m any learners connect traditional cu lturew ithmodernm anagem ent and accep t the sp lendid fruit resu lts.This paper selects the fouro rac les'thought and exp lo re how to turn the traditional cu lture intomodernity basing onmodernm anagem ent concep t.

traditional cu lture;m anagem ent idea;modernm anagem ent;reference

G05

A

1009-1505(2011)03-0077-09

2011-03-21

杨先举,男,浙江宁波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工业企业管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嫁接研究;魏万磊,男,河南安阳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责任编辑 彭何芬)

猜你喜欢
韩非论语孔子
韩 非(话剧)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知祸更需避祸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漫画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