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

2011-08-15 00:4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5期
关键词:口疮方药人民卫生出版社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口腔溃疡时一种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损伤,以舌或口腔黏膜的唇、颊、软腭、齿龈等处的黏膜多见,单个或多个发生,大小不等,其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覆盖假膜,中央凹陷,边缘清楚,周围黏膜红肿,溃疡处疼痛明显。故有人把口腔溃疡的特点总结为反复发作,不定位,局部表现为“红、黄、凹、痛”[1]。

口腔溃疡的病因现代医学至今不能完全明确阐述,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其他如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亦有关系。以上一种或多种因素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和衰退[2]而发生口腔溃疡。因西医的治疗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所以寻求中医中药的治疗十分必要。口腔溃疡中医称作“口疮”或“口糜”,古代医学文献记载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先贤论述和临证经验把口腔溃疡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已取得了满意效果,心得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3]。说明邪热上攻可致口疮的发生;《医宗金鉴》则把口糜的病因病机编成歌括:“口糜阴虚阳火成,膀胱湿水溢脾经。湿与热瘀熏胃口,满口糜烂色红疼”[4]。可谓一目了然且便于背诵;至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把本病的病因病机总结更为切当:“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疮口色红,肺热亦口糜,疮口色白,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心脾有热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气虚,虚火上泛,亦口糜,阴虚火旺,亦口糜”[5],更是论述备尽。总之本病是由脏腑积热上攻;或气虚或阴虚虚火上泛;或脾胃虚弱,湿滞中焦,郁而化热上蒸所致。

2 辨证论治

(1)上焦火盛:口疮红肿疼痛,起病急骤,常伴有口鼻气热,烦躁目赤,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盛。治法:清热泻火。方药:凉膈散 (山栀子、黄芩、薄荷、枳壳、大黄、芒硝)。 (2)心火炽盛:口糜肿痛较甚,口角生疮,夜难安卧,小便涩痛,舌红,脉数。治法:清泻心火。方药:导赤散合六一散 (生地、甘草、木通、竹叶、滑石)。(3)胃火上攻:口疮红肿疼痛,胃脘灼热泛酸,饥嘈不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火。方药:玉女煎 (生石膏、熟地、知母、牛膝、麦冬)。(4)脾胃虚弱,湿郁化热:口臭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常伴有神疲乏力,口淡无味,食少纳呆,渴不欲饮,大便粘滞不爽,舌质淡,苔腻,脉濡弱。治法: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方药:甘草泻心汤 (生甘草、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半夏、大枣)。(5)阴虚火旺:口疮时作,色白不红,疼痛不甚,伴有腰膝酸软,脑鸣耳鸣,心中懊恼,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少阴甘桔汤合知柏地黄丸 (桔梗、甘草、川芎、黄芩、陈皮、玄参、柴胡、羌活、升麻、葱白、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知母、黄柏)。

3 外用效方

(1)赴筳散又称赴宴散:黄芩、黄连、黄柏、山栀子、干姜、细辛等分,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掺于患处[6]。

(2)绿袍散:黄柏一两,青黛三钱,为极细末,掺患处[6]。

(3)白矾一两水飞至半两,黄丹一两炒至紫色为度,合研为细末,涂疮上[7]。

4 典型病例

黄某,女,51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2年余。常伴有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头身困重,胃脘嘈杂不适,每遇劳累过度或情志不遂则口疮加重,舌淡,苔白腻,脉弱。西药叠进,而难求速愈,甚为苦恼,故而转求中医而来我院。诊为“脾胃虚弱,湿郁化热”型口疮,治以甘草泻心汤加味,药用:生甘草20g、人参10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半夏10g、乳香15g、滑石 (包)20g、大枣5个,水煎两次取汁500ml,日1剂,早晚各1次口服,外用赴宴散涂疮上。治疗7天,口腔溃疡疼痛消失,溃疡面渐趋平复,又治1周,口腔溃疡完全愈合,胃脘嘈杂消失,饮食增加,之后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以兹巩固,跟踪1年未见复发。此方以苦甘之品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佐辛淡以增加去湿之力,加乳香者,以其生肌定痛之功,使溃疡速愈,故而终获全效。

5 总结

口腔溃疡偶然发作,很多时候不会引起病人的重视,殊不知此时身体机能已然出现了下降,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延误病情,所以本病要早诊断,早治疗,以免病情继续发展。中医通过辨证治疗,确实有很好的效果。笔者把口疮分为五型,可能有不尽之处,还恳请同道补正。

[1]张举之.口腔内科学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8.

[2]张秉琦.周曾同.口腔黏膜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155.

[3]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8.

[4]清.吴谦等.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52.

[5]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97.

[6]明.龚信.古今医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69.

[7]金.张从正.十形三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1.

猜你喜欢
口疮方药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口疮试试中药含漱
羊口疮治疗方法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
益气活血凉血生肌方药对气虚血瘀证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日民众反对医保取消“汉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