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牵甩肩疗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2011-08-15 00:47王健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34期
关键词:成角外展肱骨

王健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外科门诊 南京 210006)

采用皮牵甩肩疗法治疗肱骨近段骨折,是德国传统医学对肱骨外科颈骨折(包挂外展型及内收型)进行治疗的手段。这种方式优于手术疗法,它是国内同济医科大学朱通伯教授率先倡导使用的一种疗效满意的非手术疗法。

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3~84岁,平均年龄49岁。右侧肱骨折6例,左侧肱骨折5例,致伤原因;交通伤4例,撞击伤5例,坠落伤2例;合并伤,伴肱骨大结节骨折2例,同侧肋骨骨折1例,同侧小腿撕裂伤1例,对侧眼底脂肪双塞1例,就诊时间12h内8例,12~48h2例,约72h1例。

(2)骨折类型斜型骨折8例,螺旋型骨折2例,嵌入型骨折1例,肢体处于外展短缩6例,内收短缩5例,x线正位片所示侧方成角移位5例,侧位片,示向前成角移位6例。

2 治疗方法

嘱患者伤肢紧贴胸部,使肘关节屈曲90°,健侧手掌托住伤侧屈曲的肘关节,伤侧手持0.5~2kg的牵引锤,然后逐渐伸直肘关节,同时医师给予协助,待患者能自主时,除去医师及健侧协助托持手,伤肢即能自主下垂于中立位,待疼痛缓解后,将一条宽10cm的长条胶布于伤肢桡侧,从肩部直至手指尖处粘贴牢固后,经一扩张板,拉至尺侧由下至腋窝粘贴牢固再用纱布绷带从肩部至腕部缠扎,松紧应适度,以防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及过松脱落或影响牵引及甩肩治疗

基本工作准备后,即嘱患者作第1轮的主动活动锻炼。(1)患者上半身略向伤侧倾斜,使伤肢在矢状面内作向前后摆动,要鼓励患者充分作摆动动作约30次。(2)患者上半身略向前倾,使伤肢在额状面内作充分的左右摆动约30次。(3)伤肢作划圆圈动作约30次。休息片刻后,可再作第2轮甚至第3轮的主动摆动活动。若患者感觉疲劳,可休息后再继续进行上述活动。视患者体质情况,决定每日反复次数。

由于皮牵引和各方面摆动的作用以及骨折周围肌肉的交替收缩,可以逐渐使骨折自动复位。这些活动锻炼开始的迟早和幅度的大小及次数的多少,可以因人而异。原则上开始是越早越好,活动的幅度越大越好,活动的次数越多越好,只要不引起明显的疼痛即可,另要督促患者常作肘,腕和手指的伸屈活动。白天卧床休息和夜间睡眠时,可用原悬挂的重锤作卧位床头皮牵引。对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可使伤肢处于外展40~50°,前屈30°位。对肱骨外科颈外展型骨折,可使伤肢处于中立位,并前屈30°位。对其他肱骨近段骨折均按远侧骨折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方向的原则处理。牵引时为了避免伤肢悬空后容易疲劳,可在伤肢下方加一托板,依托于床头柜上。

不同骨折类型与牵引的要求:外展型:应内收牵引或与身体纵轴平行。内收型:外展15~30°方向牵引。嵌入型:因重量增大,嵌入不能纠正且畸形严重者应在麻醉下手法矫正后再持续牵引和甩肩。前成角可抬高30~45°牵引,纠正前成角,在牵引过程中可使前成角后沉。重叠及斜形,加大重量牵引。

本组对外展型骨折的复位不很理想,可能与牵引甩肩不足有关。另嵌入型没有拉开,肱骨头随之嵌入的肱骨干而下沉,使关节囊显松弛,关节间隙增宽而似有脱位,此并非真正脱位,只有将肘屈曲向上顶按肘部,肩部松弛则随之消失。

不同骨折类型与甩肩的要求: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可加大相反方向甩肩运动及甩肩次数和强度。如外展型者则应加大内收角度的甩肩次数幅度,前成角应加大重量牵引及加大力量向前甩肩的幅度及次数。本组功能客观检查不如健侧,与骨折复位不理想有关,再加上正常人肩处于下垂内旋位,故外旋反而减弱,由于上举的动作练习不够,多数上举运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受限。对那些移位明显对位欠佳者,必要时应在麻醉和透视下手法矫正再甩肩。

牵引与甩肩及重量的基本原则与顺序:不论何种类型骨折,何种年龄及对象的病人,均应遵守牵引后先摆动再甩肩的先后顺序,牵引重量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强弱,肌肉发达程度确定,原则上0.5~3kg,添加重量应先轻后重,逐渐增加的原则。视患者的适应能力,同时对伴发伤及其他重要器质病有否而论,不能千篇一律,以防加重并发伤,诱发器质病的发作,影响疗效甚至意外后果发生。所以要确当的把握基本原则,合理的遵循顺序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猜你喜欢
成角外展肱骨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成角近段旋磨对严重钙化成角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价值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错在哪里
不同成角三维牵引对腰椎滑脱症疗效的影响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