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充实现代——经典诵读之我见

2011-08-15 00:45胡中州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读经原则道德

胡中州

用传统充实现代
——经典诵读之我见

胡中州

自从王财贵先生提倡儿童读经教育以来,对经典诵读的看法基本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儿童读经意义重大,可以重振中国传统文化;另一种观点则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儿童读经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是迂腐的行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继承。实际上,对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做绝对的断定,儿童读经也需要辩证地对待。现代读经教育在本质与目的上不同于古代读经,不可简单地认为是“复古”。现代读经应遵循民主、兴趣、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与爱的原则,在家长与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读经运动对儿童的道德培养、全面成长能够起到积极的、健康的促进作用。

传统;现代;经典诵读

一、现代读经教育运动的兴起

历来中国被看成礼仪之邦,是最为重视伦理教化的国家,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人觉醒的同时,原有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和无情的批判。代之而起的是现代意义的国民教育,新的教育旨在促进人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日益暴露出许多弊端。道德的缺失,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教育,但教育在道德黑暗面前的无奈却明显地说明了现代教育的缺陷。为什么在现代中国会出现道德大滑坡看似怪异的现象?在大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自身伦理塑造的今天,道德建设是否成为一句口号,或者成为人们心中的祈盼,中国应该如何才能走出伦理的低谷而重塑高尚的道德观?读经运动或许就是在这样诸多问题的拷问中发起的,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着能够挽救现代伦理危机的宝贵财富。

五四运动以来,文化创新几乎遍及全中国,对新文化、新风尚的呼吁代替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几乎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可以视作这一思潮的尖端。中国在大力批判自己的传统的同时,却对外来的西方文化崇尚至极,甚至出现思想上“全盘西化”的倾向。事实上,我们既把自己传统中珍贵的东西丢掉了,又没有学到真正优秀的西方文化。由此有人认为我们的文化出现断层,与旧有的传统割裂了,却没有建立起新的文化类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王财贵先生与南怀瑾先生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旨在用中国传统经典润泽儿童心灵,从而起到培养“优美人格”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南怀瑾先生就致力于推广儿童读经运动,并称之为“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自从这一运动发起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支持,一种是否定。赞成者认为,儿童读经不但可以训练儿童的记忆力,增强专注力和学习力,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他的全面成长,并认为读经运动任重道远,能够担当起续接民族精神的重任。反对者则认为读经是一种填充式教育,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对儿童天性的束缚,是一种专制型教育,是退回到旧时教育之举,①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因之称提倡读经本身就是教育的失败。两方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的意见都是基于对儿童健康成长的考虑。

那么,儿童读经是应该提倡还是禁止?笔者认为,王财贵、南怀瑾两位先生的本意并不在“复古”,而是基于现代社会伦理缺失的残酷现实,心存沉重的民族危机感与社会责任感,力图挖掘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益于现代伦理重塑的内容,来滋润儿童的心灵,天长日久,潜移默化,最终使得包括个人修养、家庭道德、社会良知、民族责任等在内的新型社会伦理结构得以重建。为此,我们可以将古代读经与现代读经作一对照和区别,更科学、全面地来认识现代意义的读经教育,解决这一教育所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现代读经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现代意义上的读经是一种素质教育,②类似于当今流行的艺术教育(比如钢琴、舞蹈、表演等),艺术教育旨在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教育。而读经教育的着重点放在道德培养上,基本可以视作是一种善(道德)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向儿童传承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加强儿童的道德观念,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成长。这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读经取士。所以,现代读经教育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显著特点以及指导原则。笔者认为,现代读经教育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民主原则。读经不是基本国民教育形式,不像学校教育具有强制性。在宣传传统美德的同时,在吸引更多的儿童参与到读经运动中来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民主自由的原则。自愿性是读经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定要强调儿童自愿。

2.兴趣原则。读经既然不具有强迫性,那么如何让儿童自愿读经?只有兴趣才能做到这一点。如何来培养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磁带、光盘,利用儿童感兴趣的音乐、动画等形式,将传统经典故事(例如二十四孝、孔融让梨、孟母断机等)播放或者亲自讲给儿童听,另外比较简单的三字经、百家姓可以直接念给他们听。长此以往,有些儿童在这方面的专长与兴趣便会表现出来,所以兴趣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对儿童读经是否能起到续接民族精神的作用至关重要。

3.由简入繁的原则。中国古代经典浩如烟海,儿童在开始的时候应读一些简单的、朗朗上口的经文,比如上文提到的三字经、百家姓,还有千字文等。再难一点的复杂一些的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等。这样可以让儿童在轻松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读经活动的长久开展。

4.爱的原则。由于读经教育是一种自愿活动,没有维持纪律的专职人员,一般来说就是一个老师带领大家朗读。儿童几乎都是喜欢打闹、玩乐的,所以如果孩子太多,往往会影响纪律,读经会时常被打断。一般来说,以十个左右儿童为宜,读经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中间可以穿插才艺表演、游戏等内容,让看似枯燥的读经在友爱、团结、互助的气氛中进行。老师可顾及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情况,不会出现个别儿童受冷落,争取让每个孩子每节课都有表现机会,都能得到老师的点评,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时间一长,儿童的表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自信力、上进心都会得到锻炼与提高。如此来看,读经的意义并不单纯是读经,从大环境来说,我们力图通过这种形式,向儿童输送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因素。在具体的小环境里,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儿童的学习会少一些功利与压力,多一些娱乐与天真。在被关怀与爱的环境里,儿童的成长可以更加健康、和谐。

5.坚持的原则。如同任何一种素质教育一样,儿童读经在经历了初期的新鲜感受之后,或者说在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之后,往往会出现惰性与懈怠,这也是人之常情。同时,伴随着经典的难度增加,儿童出现退缩的情绪在所难免。这个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着急,不要责备儿童,更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强迫儿童读经。因为读经是基于兴趣之上的,是以儿童自愿为基本原则的。更多的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采取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活动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读经上来。比如说,用一些漂亮的小玩具做奖品,谁表现最好,就可以有权利先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一个好看的小粘贴,一块糖果足以让孩子充满希望,足以让孩子学会坚持并逐渐领悟坚持的意义。当家长出现懈怠的时候,或许孩子极高的兴致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读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与鼓励。让家长、孩子、老师都坚持下来,那我们最后收获的一定是胜利的果实。

三、经典的选择及学习方式

传统经典的选择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选择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导思想的儒家经典,也可以选择注重精神超脱、以自然为本的道教经典,还可以选择以慈悲为怀的佛教经典。儒、佛、道三种经典当中都有有利于现代社会道德重塑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儒家经典中蕴含的治世理想可以激发人的上进心、爱国心。道教经典中的出世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中紧张的生活提供一个自由的精神空间,可以提供一种精神疗法。佛教中戒杀的戒律可以比现行法律起到预先控制的作用,会使许多图财害命不眨眼的行为消失在萌芽状态。如此一来,读经并非只限于儿童,其实整个社会的人都可以来读经,来净化我们的心灵,用传统道德来充实现代生活,来构建现代社会的和谐伦理。

反对读经教育的人士认为读经是一种填充式教育形式,这种忧虑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在传统经典教育中,读什么、如何读,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当我们还没有讨论清楚时,就贸然下结论是不合适的。事实上,经典诵读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来“读”。其实读经发起者或许是用错了一个词,不应该说“读”,而是“学”,学的方法很多,可以读,听,讲,唱,画,等等。如果是学经教育,包括的形式就多了,也可以避免给人造成“填充”式教育的误会。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既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还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讲故事,就非常符合儿童爱听故事的特点,听过两三遍之后,就会自己讲了。学习地点和时间也可以不受局限,当家长和儿童散步、游玩或睡觉前都可以进行。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经教育就不会被认为是一厢情愿的填充式教育了。关键问题在于,生活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缺少的不是物质食粮,而是精神食粮,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孔融让梨的故事在现代家庭环境下很少遇到,但在现代社会中却同样需要孔融让梨的精神。在过去多子的年代,孩子往往会自觉地形成兄弟姐妹间相互关爱、相互忍让的道德关系,但在独子的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一般不会自觉地形成,需要家庭和社会来下意识地教给孩子,他才能逐渐地拥有。许多在传统社会里本来就存在的高尚品质可能会随着各种社会条件的改变而丧失,读经教育的作用于此也可见一斑,即尽其所能挽救日益淡化甚至丧失的优秀伦理道德,而这种伦理道德对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

①参见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仅仅看到了那些图表面、求省事的所谓经典诵读,事实上,那种填充式的经典诵读就如其他速成班一样,根本起不到经典教育的作用。我们切不可因为出现这样的填充式经典诵读,就将读经教育全盘否定。

②王财贵指出,从儿童时期起就诵读经典,是一种意义深远、合乎人性的素质教育,具体的施教也是非常轻松愉快的。具体见《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5年第4期。

胡中州,山东教育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邮政编码 250001)

G61

A

1672-6359(2011)02-0063-03

(责任编辑 马晓黎)

猜你喜欢
读经原则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生查子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