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08-15 00:50何瑞霞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何瑞霞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GDP以年均9.8%的速度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但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也逐步累积。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国际经济下行时形成的“倒逼机制”,也为我们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添了压力和动力。通过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今年是我国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科学发展,内容是改革创新。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一)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发展,才能彻底扭转能源与环境困局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实现的。由于装备和工艺,以及治理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粗放的增长方式、依赖规模效益的企业发展模式,既影响工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也加剧了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所面临的所有新情况、新困难中,可持续发展的七种资源(土地资源、政府性投入资源、物质资源、环境资源、国际国内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外资资源)可能出现相对匮乏的情况是最严重、最基础性的。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发展,解决能源困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图才有可能实现。

(二)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消费拉动发展,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 年来,我国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主要是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发展的。从经济角度看,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主要来自本国持续旺盛的消费能力;从政治角度看,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本国人民的消费能力高低,反映的是本国人民的普遍富裕程度。二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就是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兴战略性产业主导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方向,是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措施。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生命)、航天科技及产业,是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主要部分,也是我国在主导未来发展的新兴战略性科技及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完全有可能在“高碳经济难以为继,全球财富向东转移”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拐点”上,赢得竞争的战略主动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以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再单纯的追求“GDP”。淡化这样一个目标,目的就是要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历史转变。各级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最大意义就是强调未来的发展是更加全面的发展。只有真正以这种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通过结构调整,通过保证民生,通过深化改革一系列的工作,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以领导方式的切实改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面对转型挑战,主导现代社会、组织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及实施的领导干部必须从心理、思想、态度、方式上实现转变,否则任何发展和转型的愿景都可能流于政治口号而非实际行动。第一,要明确发展目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正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第二,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要清醒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有序、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第三,要正确思路持之以恒。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思路不持续会使基层无所适从,难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要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推进。第四,要改进方式方法。从领导层面来讲,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得到落实、见到实效。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决策的步伐、适应加快转变的要求,认真研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的问题,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三)以“两型社会”的全力打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明确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的操作机制。为此在经济建设方面,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之路;在政治建设方面,应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单纯GDP取向的政府职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弘扬“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危机与责任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在社会建设方面,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中;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一方面,毫不动摇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切实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牢牢扭住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战略性任务,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蛋糕”做好、做漂亮,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四)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对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多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实现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历史转变。一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三是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五)以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明确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实现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历史转变。要想改变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地位,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二是加大自主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为提高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调控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及大学的生力军作用。

(六)以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机制。全会提出要从“以往初次分配过分强调效益为先”,实现到“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转变,大力推进分配公平。从“追求社会服务的总体化”到“追求社会服务均等化”的转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会为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其目的就是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由人民共享。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