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2011-08-15 00:50宗永平陈万涛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伊宁市伊犁维吾尔族

宗永平 陈万涛

(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维吾尔族人,大多是18世纪60年代从新疆南疆和东疆的吐鲁番、哈密迁徙来开荒屯田的农民,被当地人称为塔兰奇人,“塔兰奇”在蒙古语中意为“种麦子的人”。维吾尔族人移居伊犁始于准噶尔汗国时期,在清朝统一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府管辖全疆各地以前,大量维吾尔族人从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和哈密、吐鲁番等地迁徙进入伊犁河谷;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发展伊犁经济,又从南疆各地迁徙了大批维吾尔族进入伊犁。这些移居伊犁河谷的维吾尔族人,与其他民族间经过长期的融合,在伊犁移民多元文化环境影响下,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民间风俗习惯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伊犁维吾尔族民俗文化。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传统民俗文化得不到重视、开发和保护,经济得不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饮食逐渐丰富起来,修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宽敞住房,民俗歌舞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伊犁河谷,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市场上已不仅仅是农副土特产品,许多的手工业产品,如:地毯、花帽、袷袢、连衣裙、手工金属餐具、马具及马饰品、烤馕、烤肉逐渐进入商品市场,使市场更加繁荣,这些民俗文化的载体,在展现维吾尔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时,也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伊宁市维吾尔族居民占一半,在街上随处可见带有维吾尔族民俗特色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它们时时处处展示着维吾尔族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伊宁市的汉人街,“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维吾尔居民一条街,伊犁河民俗文化村,维吾尔族农家乐接待点等地方,这些浓郁的维吾尔族特色文化更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极大促进了伊宁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位于伊宁市南城区,是伊宁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喀赞”是维吾尔语“锅”的意思,“其”是从业者。所以“喀赞其”是指以铸锅、售锅为业的人,历史上这里曾是伊犁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中心。旅游区内民居与环境始终保持着较为完整的百年传统风貌与格局,中西亚特色和伊宁市本地“塔兰奇”传统文化完美结合,使“喀赞其”具有很高的民族艺术欣赏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是人们公认的伊犁河谷多元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伊犁历史文化变革的缩影。“喀赞其”作为伊宁市旅游业重点,在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同时,积极带动更多的当地维吾尔族居民参与其中,以增加当地维吾尔族居民收入,提高当地维吾尔族居民生活水平,走进“喀赞其”,大门的两侧是店铺,这些临街店铺主要经营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以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加工和销售为主,服饰、器乐、马具等多种既具民族传统性又是民间所需的生活用品在这里形成了旅游亮点。店铺前是装饰一新的“哈迪克”,又称“六根棍”,是现在已不多见的“马的”,这是维吾尔族的传统交通工具,是用装饰的很漂亮的马拉着由六根棍子支起一个五颜六色棚子的马车,用来载人,游客可以乘坐它在旅游区观光,在不断建设下,“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展现着巨大魅力。

(二)汉人街维吾尔民俗一条街。位于伊宁市南城区胜利路的汉人街民俗市场是伊宁市南区的经济中心,也是伊宁市首屈一指的繁华地带,每天早上,赶着毛驴车拉着萝卜、白菜,西红柿、辣椒等各种蔬菜的农民;拉开风箱叮叮当当打制刀具、锅、盆、茶壶的铁艺手工艺人;搭起货架卖帽子、头巾、民族服饰的商人;卖奶皮子的妇人;卖吾斯曼草的少女(吾斯曼草:学名叫欧洲菘蓝,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呈深绿色,春天采集其叶,用挤压出的汁液反复涂抹眉,久而久之,被充分滋养的眉毛,就会变得乌黑发亮,眉心勾连,别具妩媚,呈现出一种神秘和典雅的气质。);卖花帽和英吉沙小刀的巴郎。在他们的吆喝声中,汉人街迎来了繁忙的一天,一步入汉人街,四处飘着烤肉、烤馕、烤包子、抓饭的诱人香味,卖烤肉的维吾尔族大叔,挥舞着双手,熟练的翻动着烤肉签子,路旁的服装店,卖衣服的维吾尔族大婶微笑着向顾客介绍着纯羊毛制作的袷袢、连衣裙、毯子,路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这里浓浓的维吾尔族生活风情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成为展示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生活文化的一大亮点。

(三)伊宁市维吾尔族民居一条街。伊宁市维吾尔民居一条街位于伊宁市城乡接合部,东起阿合买提江路,西至新华西路17巷,长约750米,居住着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包括哈萨克、汉、乌孜别克、锡伯、塔塔尔6个民族,共计152户591人。该街是一条有着浓郁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居住区,民居与欧式建筑有机融为一体,表现出中亚伊斯兰教建筑特有的风格,这里的房屋是用土坯、砖、木头、铁皮等材料建成,房顶为尖顶,房檐用做成花边的铁皮装饰,并且向外延伸出一部分,因为伊犁河谷雨水特别多,这样更有利于房顶排水,漂亮的铁艺装饰,加上雕刻精致花纹的木门,漂亮的琉璃瓦,这条街上的房子无不展示出维吾尔族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智慧,而且房屋错落有致,造型美观、气派、宽敞、明亮、豪华,与现代民居交相辉映,当你走进干净的小巷,就能闻到花儿的幽香,路旁是高大的木质大门,门上雕刻着几何形的花纹和水果形的图案,深入小巷,就看见路上三五成群嬉戏玩耍的孩子,戴着花帽或围着头巾在门口凳子上晒太阳的老人,不出方圆之地,便可领略到维吾尔民族风情和习俗。

(四)维吾尔族民俗旅游家庭接待点。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和阿合买提江路的维吾尔族民居一条街内,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许多维吾尔族居民拓展了思路,将民俗风情游引入了自己的小居,他们利用带有浓郁维吾尔族民俗特色的家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小院,美味的维吾尔族民俗特色饮食,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歌舞,办起了独具特色“农家乐”,走进这些接待点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同胞会把你奉为上宾;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群众,用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喉,让你感受到少数民族歌舞的无穷魅力。他们会用传统的抓饭、奶茶、手抓羊肉、薄皮包子、拉面等风味小吃招待你,让你回味无穷。他们会穿戴艳丽的维吾尔族绣花服装、小花帽等服饰,弹起激情的热瓦甫,用欢庆节日的方式迎接你。如果你能有幸参加维吾尔族的婚礼和麦西来甫活动,就一定会被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和睦所打动、所感染,你会因此而流连忘返。开展这种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不但让游客品尝了特色美食,领略了独特的维吾尔族民俗风情,也增加了市民的收入,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五)伊犁河民俗文化村——婚礼圣地。伊犁河民族文化旅游村坐落在伊宁市新环路伊犁河北岸,原称塔什库勒克乡果园,占地面积80余亩,园内正中央建有一座高达5米、可容纳200人的凉亭,是伊宁市民举办结婚、割礼等民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另外还有民族特色小凉亭16个、大凉亭5个,其中有同时接待400名游客的音乐大棚1个。每天都有专业民族歌舞演员进行演出,来自海内外的游客能够在这里欣赏到体现伊犁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同时,该民族文化旅游村还能为游客提供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乌兹别克族特色餐饮近200个品种。满园的果树可为游客驱走炎热,在此不仅可以领略到伊犁河的壮美,还可以体验到维吾尔族的果园文化。每逢节日活动,“十二木卡姆”、“麦西来普”的音乐声、歌舞声、欢笑声响彻星空(十二木卡姆:即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麦西来普:维吾尔族的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热情的维吾尔族人围着篝火跳着欢快的舞蹈,成为伊犁河边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些文化活动既促进了维吾尔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游客领略了新疆歌舞风情。

(六)其他。郝巴郎歌舞庄园、阿拉木图亚风情园、伊宁市六星街维吾尔族建筑等民俗景点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发之中,这些独具伊犁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的开发,也在悄悄推动着伊宁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步伐。

伊宁市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中的问题

(一)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经费不足。汉人街民俗市场作为城南经济中心,基础设施已经老化,路面过窄,上下班高峰会显的拥挤;排污设施不畅,卫生状况脏、乱、差情况比较严重;街道边的商业门面房窄小,无法满足市民的生产和生活消费,使得汉人街大巴扎在城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削弱。汉人街急需改建、扩建,要扩大其商业容纳规模,以提高汉人街民俗市场的经济活力,而且城区基础设施的改建也会使居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对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环境也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健全的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才能使“喀赞其”内“塔兰其”文化展现出其独特吸引力,对于特色民居和特色歌舞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的资金投入也需加大,有了充足的资金,伊宁市维吾尔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开发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对民俗文化开发市场中的商业从业人员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不够严格,个别地区小商贩混杂,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另外对民俗旅游家庭接待点的管理缺乏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对从业人员缺乏必要培训,在食品卫生方面和礼仪方面存在欠缺,对该项产业的继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宣传力度不够。在这些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对那些具有重要开发研究价值的民俗文化开发项目,缺乏积极广泛的宣传,既没有充分吸引外地游人和客商的注目,也没有调动更多的本地人参与进民俗歌舞文化的开发,促使伊犁河谷的歌声飘向河谷之外。

(四)重视开发,不重视保护的情况严重,可持续发展空间不足。随着工业产业化的发展,许多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的使用价值被削弱,一些维吾尔民族传统的服饰、装饰品、饮食、习俗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一些传统歌舞曲艺后继乏人。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将会影响到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阻碍伊宁市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

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开发及利用对策措施、前景及展望

(一)伊宁市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开发及利用对策措施

1.采取政府牵头出资、引进外资和鼓励客商投资的开发战略。可以通过政府出资和政府出面贷款的方式,加大城市改建资金的投入;加强汉人街民俗市场和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改建力度;加快路灯安装、排污管道的铺设、道路两侧的休闲辅助设施改建,在街巷增设醒目旅游标识标牌和公共信息符号,方便市民和游客,使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一些民俗手工产业,如织毯和金属餐具产业,可以引导客商进行投资,政府给于一定支持并进行监管,使老产业产生新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鼓励个人搞旅游投资,使民俗文化开发市场充分活跃起来,增加居民收入同时也促进伊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府管理与社会的监督管理相结合。政府深入贯彻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整顿和规范汉人街民俗市场和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民俗产业市场,加强对从事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对家庭接待点的接待礼仪、服饰穿着、餐饮制作、房屋建筑、庭院布局、物什摆设等,要按照民族化、特色化、传统化、地方化精心打造,给游客营造一种浓郁的身处异域,体验民族风情的氛围,使民俗文化开发产业做大做强。社会也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对于民俗产业开发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社会舆论也要尽行积极引导,对民俗产业的开发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3.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并且打造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品牌。对外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外地游人知道伊宁市汉人街民俗市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以及伊犁河边的小村庄,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伊犁河谷,走进伊宁市的维吾尔族特色民居,要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在开发维吾尔族特色旅游的同时,还要打造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品牌,比如:打造具有伊犁“天马之乡”特色的马具及马饰品品牌和维吾尔族特色的手工金属餐具品牌,以此来提高伊宁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产业的知名度,让伊犁河谷维吾尔族璀璨的民俗文化走出伊犁河谷,先在新疆创造一定的影响,然后推向全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伊犁河畔的维吾尔歌舞的热情奔放,吸引更多的游人和客商。

4.实施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进行的战略。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的开发不能以牺牲民俗文化为代价,对于伊宁是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伊宁市维吾尔族传统民俗文化,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开发是一项十分长远的事业,合理的开发利用,积极的保护传承,才能使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可持续发展。

(二)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及利用前景及展望

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及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汉人街民俗市场经过改造后,将极大刺激城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之毗邻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在经过改造,也将展示出更强大的魅力,将会吸引大量观光游客,这对汉人街民俗市场和“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的具有维吾尔族民俗特色商品销售起到促进作用,这两个地方又是维吾尔族民俗文化沉淀较浓郁的地方,对于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也有积极的作用,对伊宁市维吾尔族民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住行文化、歌舞曲艺文化、习俗礼仪文化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只有不断加强资金的投入,管理的投入,人才的投入,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开发才能展示出它的效益,这种浓郁的维吾尔族民俗文化散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在不断的保护——开发——发展中,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将会走上一个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伊宁市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必将会促进伊宁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全面促进伊宁市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1]姜崇仑、贺灵副.伊犁历史与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黄大强.伊宁市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李耕耘.伊犁风物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谢善智.伊犁河情思[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5]张莉著.伊犁天堂的浪漫之旅 [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赖洪波.伊犁史地文集[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

[7]赵 勤、张建军.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伊犁[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伊宁市伊犁维吾尔族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达达木图乡青年干部的良师益友——记伊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王成俊
丝绸之路与伊犁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以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伊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
“我爱我的祖国!”:记伊宁市关工委副主任兼宣讲团团长阿不都热西提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