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思考

2011-08-15 00:50全丽娟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农牧区价值体系农牧民

全丽娟

(中共乌苏市委党校 新疆 乌苏 833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和重大任务。在农牧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广大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使先进理念、主流价值观成为农村意识形态的最强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乌苏市农村各级基层组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乌苏市农牧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落实学习制度,分层组织管理。乡镇党委中心组推行“围绕一个主题,明确一个主讲,参观一个现场,开展一场讨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五个一学习模式,形成了“先学习,后议事,再决策”的学习机制,通过理论学习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乡镇干部每月定期集中学习,由党政领导领学,通过规范化和经常性的教育,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对村队党员干部利用每月的村干部例会和支部党员例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宣传,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基于农牧区学习不易集中的实际情况,目前乌苏市在各牧业乡镇推广了“马褡送学”工程,把党的方针政策、市委的重大决议、安排等及时送到牧区生产一线。二是搭建教育平台,坚持正确导向。近年来,各乡镇通过科技之冬(春)这一教育平台,主要在村干部、农牧民党员、科技示范户、种养能手中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了农牧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农牧民党员的培训力度,2007年至2010年,市委党校共举办农牧民党员专题培训班48期,培训班的教学内容围绕国情党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党员创先争优等展开,引导党员更新观念,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和建设新农村的凝聚力。目前,乌苏市农牧区基本上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示范学、宣传阵地引导学的格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为党员干部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二)抓住学习教育的契机,形成宣传教育的强大声势

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大宣讲活动中,各乡镇把握学习教育的时机,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农牧民进行思想引导、宣传鼓动,形成了思想教育的浓厚氛围。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各乡镇高度重视,认真组织部署,通过专题辅导、召开座谈会、走访、谈心、讨论等多种形式掀起学习热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更多的群众所知晓。“7·5”事件之后,乌苏市20个乡(场)镇开展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大宣讲活动,以市宣讲团成员为骨干,以“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队、进企业、进商铺、进家庭”为主要形式,以“讲清楚“7·5”事件的真相、讲透彻三股势力的险恶、讲足民族团结的宝贵”为主要内容,通过集中宣讲和入户面对面讲解,综合运用广播、宣传标语、演讲比赛、文艺节目、联谊活动、典型宣传等方式,分层次对全市各族农牧民进行了一次广泛的民族团结教育,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有效化解群众的疑虑,把群众情绪引入健康、理性的轨道,全力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依托文化阵地的功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是农牧区人民群众随时可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2009年市财政用于农村基层阵地建设的资金达300万元,已完成哈图布呼镇、西大沟镇、夹河子乡、甘河子镇、石桥乡等乡镇的文化广场建设。全市已新建拥有学习、娱乐、健身设施功能的“三室一场地”村队文化室135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下乡”、“农家书屋”、“东风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逐步落实,广播人口覆盖面达到了98%,电视人口覆盖面达到了97%。20个农牧业乡场镇135个行政村队全部设立了农牧民远程教育互联网终端接收系统,每个村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联通。文化阵地的建成使用,对在农牧区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四)丰富群众性的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

一是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全市农牧区进行文明村队、文明站所、“十星级文明户”、“四在农家”、“五好文明家庭”、“诚信户”、“好媳妇、好公婆、好邻居”等的评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牧民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推动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人际关系。二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文化活动。在““三八”、“五一”、“七一”等节日,举办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农民运动会等活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和文艺作品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农牧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三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举办民族手工艺展、统战宗教知识竞赛、民汉联谊、民族团结体育竞技团体赛等活动,教育群众珍视民族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四是培育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按照“一乡一特色,一村一精品”的总体构想,带动农村庭院文化、毡房文化、文化大户及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培植乡村文艺骨干。目前,我市已有11支村队业余文艺团队相继成立,仅哈图布呼镇就有4支队伍,分别是花园社区“快乐人生”文艺宣传队、布尔增村合家欢艺术团、布尔增村夫妻腰鼓队、“傲音格”艺术团,其他各乡镇如西湖镇小曲子队、车排子镇农民威风锣鼓队、塔布勒合特乡“草原姑娘”艺术团、八十四户乡纳格拉鼓乐队、甘河子社火队等,对弘扬优秀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二、乌苏市农牧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总体把握,长远规划

在农牧区,求富、求知、求乐、求美是思想文化的主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的影响,少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比较封闭保守,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文化素质低水平徘徊等等,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精神“瓶颈”。一些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认真学习,对其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把握不准,不能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没有学习教育的思路,也没有长远的规划。

(二)学习教育形式单一,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还不强

一些乡镇、村队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多采用封闭和传统的形式进行,以读文件、读报纸为主,甚至搞空洞说教,对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农牧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受场地、经费、文艺骨干的专业素质所限,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可提供的文化资源匮乏,且思想内涵也不深,没有找到文化活动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契合点。

(三)理论和文化队伍人员缺乏,与新时期舆论宣传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下去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理论骨干人员缺乏,或因人员工作繁忙,不能深入持久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市里组织的报告团、宣讲团对农牧区的理论指导非常有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难以讲深讲透。农村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专业素质不强,艺术素养不高,与新时期舆论宣传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增强农牧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效果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在农牧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能够取得实效,关键在基层党组织。一是各乡镇党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研究和谋划,未雨绸缪,根据本单位实际,提出明确的思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纳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中,坚持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二是在制度保障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经常化,完善组织管理,明确职责,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制定全面、科学、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保障学习教育常抓不懈、长足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三是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群体的不同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正确处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使教育内容与形式的选择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二)创新方法,拓展教育途径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一是发挥书报、电视、广播、互联网、文化墙、“三室一场地”文化阵地的作用,建管并举、大胆尝试提高使用率的方法,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把握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的新特点,发展群众文化组织,加强对新的文化品种、文化样式的引导,使之既大众通俗、多姿多彩,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对文艺创作思想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反对和抵制亵渎经典、低俗媚俗等文化现象,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三是从本乡镇、村(队)的实际出发,加强对乡土文化、乡村风气等资源的研究、挖掘,精心提炼,定位本乡镇、村(队)的特色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在农牧区具体化。四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乡规民约、公民道德等具体行为准则和乡镇、村队的各项管理制度中,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农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培养人才,提供不竭动力

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高度重视理论队伍建设。建议以乡镇党委、村(队)支部人才资源为基础,成立宣讲组、宣讲小分队,并将这支队伍固定下来,通过自学和外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经常性地开展科学发展观、国情和形势政策、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团结等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牧区党员干部学习的效果。二是培育农村文化能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文化服务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骨干,举办农村文艺人才培训班,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提高农村文化的自创能力;进一步完善文艺人才评价和文艺精品奖励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精神。三是从娃娃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

[1]十七大报告告辅导读本编写组编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K].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在中共乌苏市委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农牧区价值体系农牧民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内蒙古包头地区(城市、农牧区)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