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2011-08-15 00:46马晓梅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建设发展

马晓梅

(西安财经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陕西 西安 710061)

在以往的词典和党的文献中并没有“社会建设”的概念。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是中共十六大以来逐步提出的,但是社会建设的探索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进行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新历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对社会建设的认识也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探索历程,对于今后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与主要措施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第一,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时期,在规划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时,还常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为架构。1982年,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六五计划》。从此开始,我国的经济计划中就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此后,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步得到重视。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建设。这一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引下,市场化原则渗透到经济生活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对社会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六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新概念后,专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始终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作为价值取向。中共十六大的突出特点是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观。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社会建设得以全面推进。十七大报告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突出表现。社会建设归根结底其实就是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人是处于主体地位,社会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每个社会成员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党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尊重人,让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心情越来越舒畅是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所在。

根据以上指导方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其主要举措有:

(一)注重理论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明确提出社会建设思想,系统阐述社会建设内涵,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评价指标等都有了进一步阐释。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标志着党对社会建设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的理论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二)实体建设

实体建设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福祉与前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社会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党和政府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社会实体建设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设计,在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促进一系列有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策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都有了很大发展,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逐步健全,城市基层组织等社区建设正在完善。

(三)制度建设

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社会制度的建设使社会更加有序和谐。我国正努力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安全体制建设卓有成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也掀开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社会体制,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基本民生建设

基本民生就是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的主要民生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以教育和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与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

1.教育、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顺应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及时采取整顿措施,扭转“文化大革命”在教育工作中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使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项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并开始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通过完善教育立法,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增进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得到加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深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就业形势和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改革企业用工制度,逐步实行和推广劳动合同制。在九十年代中期,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我国提出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政策,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重新就业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三十多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全面推进。

3.收入分配制度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着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纠正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倾向,我国强调要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扩大,过高收入得到有效调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逐步解决。

4.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积极致力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正式启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十年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大力发展。

(二)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注重加强社会管理,积极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有效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秩序保持了基本稳定,没有出现长时间、大规模的混乱和动荡局面。我国成功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战胜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严重疫情和洪水、台风、低温雨雪冰冻、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维护了社会稳定。群众性事件和信访案件数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严重刑事案件上升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

(三)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

实现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并逐渐将之明确为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建设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具体化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际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就业和分配公平、医疗公平、社会保障公平、住房公平。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社会建设的探索,正逐步成为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启示

社会建设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也是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总结前30年的历史与经验,根据时代主题和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而逐步完善的成果,也是党领导的社会建设实践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党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同时,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为社会建设提供有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搞好社会建设与管理,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它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性质。人民生活状况和水平是衡量社会建设的根本标准。民生,就是指人民的生活状况,而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而且也影响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加强社会建设必须要把重点放在民生建设上,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动员政府和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服务体系,解决社会贫困人口的各种基本生活需要,推动整个社会持续全面发展。

(三)以社会和谐为目标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建设就是要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不懈努力和长期奋斗的基本目标。社会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使建设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使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全社会诚实守信、融洽相处,充满活力,社会管理完善,秩序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四)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发挥党在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各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进行社会建设的基础。同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根据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现实要求,在实践中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创造性探索,不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而且丰富了人类社会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问题的认识。

[1]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王瑾等.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何东君.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30年年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