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双语教育促进伊犁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011-08-15 00:50纪华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民汉伊犁州双语

纪华

(中共伊宁市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一、实施“双语”教育是促进伊犁州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扎实推进“双语”教学,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又是促进伊犁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和现实需要。目前,新疆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人才特别是“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双语”人才需求日益强烈,“民汉合校”就是大力推进“双语”学习,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战略措施之一。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但因语言问题制约了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能力,实际上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相对于汉族群众遍布全国各地的灵活就业,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上自由度很低。加快伊犁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多年来稳定和发展一直是伊犁州工作的主题。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掌握“双语”不仅可以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而且可以取得外界新知识,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知识。信息闭塞,加上语言障碍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要想缩小新疆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必须消除语言阻力。我们在进入社区调研时就会发现有一部分上民语的大学生,就业非常的困难,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女性到结婚年龄后,结婚生子成为了家庭主妇,而男性有的做点小生意维持家庭开支,使学业最终荒废,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双语,不能适合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各民族同胞只有具备“双语”能力,才能在更加广泛的领域生活、工作,只有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活工作环境,才能启迪各民族同胞的聪明才智,加快全区和伊犁州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2010年10月自治区发布了《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2010至2020年发展规划(意见征求稿)》,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普及双语教育,将有261.76万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受益。为了让少数民族在语言上早起步、早学习,2010年,中央和自治区投入了15亿元用于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近几年来,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已累计投入30.88亿元。这一举措不仅加快了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培养,也为伊犁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能宝库。新疆和伊犁发展只有大量人才力量支撑,才能真正将经济社会盘活。例如,中央和自治区举办的内高班,从举办以来已累计完成10届2.96万人的招生任务,95%以上的毕业生顺利被内地高校录取。2008年以来,近2000名内高班大学生顺利毕业,大部分回疆就业,充实到新疆各行各业和基层工作,成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新疆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推进“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

在2010年5月,自治区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会议中提出,新疆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方向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而具体战略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从具体的战略当中充分反映出科技教育对新疆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积极的加强“双语”教学,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才能为我们伊犁州今后的发展蓄积“智慧宝藏”。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语言却成为了推行先进技术的屏障。例如前些年从日本引进的一项防春寒促生长的先进实用农业地膜技术,在内地仅用一年时间就得以推广,但在新疆,受语言障碍的限制,推广工作前后共花费9年,等新疆将这一技术推广开来,内地已经将新的农业技术进行了多次的更新换代。因此,在新疆推广民汉合校,实施“双语”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0年8月初张春贤书记来伊犁州调研时强调:“要加快提升文化、科技、教育水平。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引领人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对于伊犁州的发展来讲,不提升教育水平,不转变人的思维方式,社会可持续的、跨越的发展,就缺少了支撑力。今年8月第三次全国科技援疆工作会议召开,科技部五大举措力促新疆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要着力支撑新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技惠及新疆各族人民、着力加强新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新疆的持续创新发展能力,为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作出新贡献”。只有努力推进“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孩子很好的掌握国语,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中,与其他的学国语的学生同台竞争,真正提高自己的实力,为未来的生活开创广阔的天地。

三、落实“双语”教育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民生民心工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双语”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张春贤书记在伊犁州调研“双语”教育的问题时讲到,少数民族孩子们既要传承和保护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还要坚持学习好国语。这既体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尊重,又激励着少数民族能扫除语言障碍,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为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自治区党委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了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言授课,同时教授母语的“双语”教学模式,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为了能够尽快能使少数民族孩子掌握“双语”,加快“民汉合校”步伐,国家财政部计划到2012年,国家和新疆将投入近51亿元,用于“双语”教育发展。未来四年间,将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省(市)为新疆培训中学“双语”骨干教师2000人。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2010年10月份,新疆公开招聘5000多名中小学双语教师,以充实中小学校双语教师队伍,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这次双语教师招聘数量达到5109名。招聘计划较多的地州有阿克苏地区1506名,喀什地区1220名,和田地区908名,克州309名,伊犁州直662名。随着经济大变革、商品大流通、人员大流动,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少数民族要走向世界,必须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须通过语言关。党和政府给予新疆和伊犁州政策支持,大量的双语教师配备到一线教学,为我州的“双语”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和人才保障。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所说:“少数民族青年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求学求职等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是关系到每个少数民族家庭、每个少数民族青年切身利益的大事。同时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意义重大。”实践证明,一批优秀、高层次、高素质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及学者、专家和高科技人才,无一不是“民汉兼通”或者通晓多语,无一不是受益于双语或多语教育。这一切充分说明,“双语”教育作为一项民生民心工程,培养更多精通“双语”、有更广阔视野的人才,不但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有利于新疆少数民族群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加强“双语”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张春贤书记来伊犁州调研时强调:坚持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的前提。因而实施“双语”教育是中央、自治区为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现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新疆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采取的重大措施。在伊犁州推进“双语”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熟练掌握和使用汉语,实现“民汉兼通”,是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沟通和团结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各民族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我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的重要途径。“双语”学习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媒介,沟通的桥梁,情感的纽带。

在伊犁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双语”教育的发展,是既适合于当前社会发需要的,又是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将来就业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抓好“双语”教育,不是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大大的解决了老百姓在教育方面面临的困难,又可以为伊犁州培养大量的“民汉兼通”的人才,以支撑伊犁州未来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猜你喜欢
民汉伊犁州双语
冬之爱 暖“伊”行
——2018第四届伊犁公益节第28站“伊犁州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儿童爱心公益基地”授牌捐赠仪式暨“真情暖冬”爱心煤善款发放仪式剪影
新疆民汉合校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新疆高校“民汉合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合宿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对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后工作开展的思考与实践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