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本主义教育观看普通高中新音乐课程标准

2011-08-15 00:44赵柯丽冯立斌
镇江高专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赵柯丽,冯立斌

(1.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西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系,陕西 西安 710061)

0 引言

中西方音乐教育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在专业音乐教育和基础音乐教育方面,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起步较早。我们要合理地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为现代化中国音乐教学服务,以此将素质教育推向纵深。《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适应了时代音乐教育之需,合理地吸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拟通过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点和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比较,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表现,更加深入认识这一教育“标准”,为这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进程服务。

1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点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14、15世纪,以城邦国家出现为背景的人文主义便提出“人的尊严”,追求人类的自然、人类的本性,还强调对儿童进行全面培养。人文主义儿童观的特点在于注重儿童本来的自然本性。至文艺复兴时期,学校开始重视自然科学。强调在教学中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及个别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这被称为“古典人文主义”。其中,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提出的理想课程表中就包括音乐。当时学者主张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虽然他们的着眼点仅是社会的上层阶级[1]。

17世纪,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家夸美纽斯主张“每一个生而为人的人”都应受到教育,而且每个人都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通过其著作《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论”。他创造性地提出应发展儿童内部的“自然性”。教育不能无视儿童的本性与现实生活,而必须遵循儿童的“自我活动”,采取适应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方法。随后的裴斯泰洛齐(Johann Pestalozzi)、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同样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赫尔巴特(Johann Herbart)强调将新的观点、技能与孩子自己的经验连接起来。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善良的人”应以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文化遗产”的各门科学为基础,并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为轴心设置学科。这种以人的心理积极性为心理学依据的课程体系,较之“古典人文主义”有了很大进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的教育观点。他提出最好的教育方法必须是从学生兴趣和研究活动中散发出来的。他的“实用主义”原则也是以社会真实生活的需要为中心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逐渐发展为进步主义的教育。以其为指导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研究性课题以及整合性学校,这些与缺乏活力的、分科的、以教科书为主导的课程显然是相对立的[2]。在美国,这样的课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以决定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进步主义的学校和班级是社会的缩影,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性的、冒险的气氛下一起学习。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音乐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人本主义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确立,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如德国普通学校把“培养学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强调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把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使音乐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了“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理念。他还多次指出:离开了音乐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20世纪,美国一批人本主义音乐教育家均怀有“音乐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的教育理念。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音乐教育借助其全国性大规模教育改革提供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不断得到强化。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苏联的卡巴列夫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音乐教育家提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2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古代也早有用音乐对人进行教育的说法。如《乐记》中写道:“乐也者,施也。”“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先王”制乐就是一种治理人民的方法,用得适当可以起到“善民心”、“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3]。音乐给予人的影响不是生吞活剥的灌输,也不是强迫人们接受,而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的[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高中是否开设音乐课,未有明确的文件说明。1996年,原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编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教学大纲(初审稿)》(1997年7月正式公布),高中开设艺术课(必修),课程名称为“艺术欣赏”,包含音乐、美术两科[5]。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对教育日益重视,推动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提出素质教育,进行全面课程改革,《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应运而生。它改变了过去所有学生用同样的时间学习同样内容的课程模式,代之以适应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修习方式和内容的模块结构;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更加完善,并突出其激励功能。这些都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3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人本主义体现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4]。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取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实质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功。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指出,要将“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我国的课程改革也提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6]

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还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改革后的“高中音乐”课设置了六大模块,含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既可以选择基础性课程内容,又可选择有人生规划性的课程内容。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标准答案”式知识学习的思维方式。在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是权威,学生很少有自己的见解。随着“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的提出,应对“学生有机会学习的文本”形成多种可供选择的解释[1],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观。网络为所有人提供了信息搜索的平台,而且高中生具有了相当的知识、研究能力,这些都使今天的高中生具备了探索性学习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探索,让学生课下自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文字和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在这里,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特别是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尊重现实的崭新教育理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教学评价的方式同样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教学评价是检测教的质量与学的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新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首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改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横向与他人相比,更要纵向与自己相比,增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方面薄弱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激励成绩好的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更进一步。其次,《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往只采用音乐艺术表演的水平测试、音乐知识技能水平测量,甚至是试卷测评等定量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同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特点、参与程度、交流合作、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习效果等,用形象准确的文字加以描述,更易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这种评价方式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互相融洽、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起到互相教育、互相激励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音乐教育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感情表现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音乐教育很早就注意到音乐的教化作用,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在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了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它体现在艺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展学生主体的创造性,并与艺术课程中其它核心课程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艾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