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及对策

2011-08-15 00:49黎勇才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汉语中学生心理

黎勇才

语文,母语学习的学科,汉语传承的课堂。我们的汉语历史悠久,如今却受到各种冲击,学生宁愿用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数理化,也不学习语文,更不愿阅读更多的文学书籍,学生轻视语文、厌学语文,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厌学语文情绪的形成,已经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民族的汉语文化水平的提高。找到学生厌学语文情绪形成的原因,寻找到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帮助他们克服这语文教师和教育理论者共同研究的重要教育课题。

一、反省中学生厌学的原因

对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厌学普遍存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语文素质又怎能提高?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面对学生的厌学现状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和深入剖析,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对策。中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外因环境务求改变

教师方面,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只重视应试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对于富有想象力的学生来说,是毫无乐趣的,甚至是一种煎熬。同时有少部分的语文教师对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对立,致使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消极方面的影响多于积极方面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用处,语文学得好不好也无关紧要,只要学好了其他科目,将来也可以找份好工作。孩子耳濡目染家长这样的错误认识后,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社会方面,造成当前高中生语文厌学心理的又一大因素。一方面是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对于语文却无人提及;另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外语热”只增不减,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遭受冷遇。

(二)内因环境需要调整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造成中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学生本身。造成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主观原因,其一是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是导致当代高中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的最根本原因。据调查显示,650名中学生中有59.3%表示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在语文学习上没有动力。其二是因对语文老师的不满而产生语文厌学心理。高中生很容易感情用事,可以出于对语文教师的喜爱而喜欢语文课,对语文学习信心、动力十足。相反,也会因为语文教师的某些失误或不足,对其教学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便觉得语文学习毫无乐趣,产生语文厌学心理。其三是对语文写作存在畏惧心理。目前,许多高中生普遍存在语文写作畏惧心理,他们在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对作文题目无从下手,绞尽脑汁也只是写出只言片语,不着边际,久而久之,每当遇到作文课他们便会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二、改变中学生厌学的对策

学生厌学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问题,学制课程和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从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不良因素入手,来寻求克服办法和途径。

第一、注重文化熏陶,创设重视汉语的环境氛围

学习,需要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小环境,更需要一个氛围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和全社会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首先,国家要采取措施保障母汉语的健康发展,防止外来文化对汉语的侵袭。一位学生说:“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在高考考试当中一点作用也没有,怎么学成绩都提高不大。”要消除学生语文厌学的情绪,国家就要先在政策上有所调整,创造一个纯净的母语空间,给学生一个学语文浓厚的氛围。譬如一年一度的“华语大专辩论赛”,以及湖南的“汉语桥”等节目,宜多推广。其次,国家教育部门要尽早实施更科学的语文考试形式,从而指导语文教学。如果考试形式不改,课本怎么改都是空谈,课程改革不会有大的进展。所以想调动起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就要在考试形式上下功夫。打破高考应试框架,教得轻松舒服,学得舒服投入,考得轻松愉快,是师生追求的目标。第三,净化社会环境,特别是电视电影和音像制品中不规范的语文现象。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体的教育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大大超过了老师甚至学校。因此,社会上下都有责任净化社会语言环境。首先自己不用不规范的汉语,其次联手消除不规范的语文现象。

第二、注重创新钻研,加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

加大信息的密度也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增加学习的新内容。这才能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的语文教学也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在信息传媒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老师们上课应更加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做到图文兼美,声色并茂。审视一下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花在课文的分析上,有的微言大意,有的牵强附会,有的生搬硬套,有的无限拔高。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么会不死气沉沉呢?要克服这些问题,加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就需要在“精”字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能认真钻研教材,做到精心备课,突破重点、难点。只有教师自己不因循守旧,坚持开放性,讲究规律性、关键性、启发性,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语文课的单元目标出发,通过对重点课文的剖析,讲清其中的规律,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原有基础,集中精力,取其精华,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这样,一课一得,日积月累,反而能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第三、注重课外阅读,放飞学生精神心灵的空间

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具有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并且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越读越会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增加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之外,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阅读一些课外有益读物,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他们就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的全部身心去阅读,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黄麟生教授提倡的 “大语文”,也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阅读带给学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书本,进入阅读,学生便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与书本为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体验到,阅读就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潜移默化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注重心理健康辅导,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缺乏自信心,经不起挫折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强化这方面的教育。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和心理教育,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现今的一部分学生经不起挫折、听不得批评,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们强调的是多表扬、少批评,并非是没有批评,那种无批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如果过分地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又如何解释“忠言逆耳”、“严师出高徒”这些名言呢?而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经得起这些批评和挫折。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时,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以取得心理平衡。有些孩子犯错误时,内疚和不安全是他急于求助,并不是只有赏识才能给与孩子自尊与自信。

总之,要面对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的厌学语文的情绪,不断发现种种克服此现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提高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汉语中学生心理
学汉语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