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暮色花朵的徒然渴望——王寅《晚年来得太晚了》赏读

2011-08-15 00:49刘琴琴
中学语文 2011年35期
关键词:诗节绸缎太晚

刘琴琴

晚年来得太晚了

王 寅

晚年来得太晚了

在不缺少酒的时候

已经找不到杯子,暮晚

再也没有了葡萄的颜色

十月的向日葵是昏迷的雨滴

也是燃烧的绸缎

漂浮的草帽遮盖着

隐姓埋名的风景

放大了颗粒的时间

装满黑夜的相册

生命里的怕、毛衣下的痛

风暴聚集了残余的灵魂

晚年来得太晚了

我继续遵循爱与死的预言

一如我的心早就

习惯了可耻的忧伤

诗人王寅,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之一,摄影爱好者,现为《南方周末·文化刊》记者。1983年开始写作,其诗歌成名作《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以高超诗艺赢得众多赞誉而成为名篇,2005年出版《王寅诗选》。王寅从未中断过诗歌写作,其新近诗作《晚年来得太晚了》不失其天然的诗质,让人一读便难以忘怀。

这首诗的题材或者说内容涉及对生命轨迹的矛盾式感受。“晚年来得太晚了”这一命题为诗歌营造了富于悖论意义的背景和审美格调,诗人将现实年纪里的苦与痛凝结在怅恨晚年太晚的精神境遇里。全诗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整体感,通过隐喻、象征所铺成的意象群贴合整体语境赋予命题确切可感的重大意义。

充满诗意的措辞或者意象是一首诗的密钥所在。艾略特曾说,诗人的任务就是“打乱语言,生成意义”。王寅将人生体验里的感悟倾注在这首诗的措辞中,通过看似简单的关联与反复来展开隐喻与象征,诗人的情绪由无奈的嘘叹到安静的沉迷,继而转向裂变式的自省,最后以突如其来的迂回,在反讽的掩护下获得了突围,“爱与死”的强大信念令其苦闷一扫而光。这首诗节奏上的迂回缓和了诗歌内在的混乱,当然这种混乱与诗人复杂的心理历程紧密相连。

诗人开篇便示以冰冷的笔调——“在不缺少酒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杯子”,简宁的语气让人担忧,却在不经意间清晰道明无法诉说的悖谬——对于“晚年来得太晚了”的莫名惆怅。“再也没有了葡萄的颜色”启开下节的纷繁意象,作用于“向日葵”的两个比喻“昏迷的雨滴”、“燃烧的绸缎”是全诗的亮点,这种历险式的语言风格偶尔让人嗅到俄罗斯诗人的气息。“昏迷”与前面的“暮晚”及其后的“漂浮”相互关联,呼应着诗歌基本的氛围;“雨滴”带来的迷茫、坠落与“燃烧绸缎”的焦灼、毁灭并置,共同传达所指物象的神秘感,达到相反相成、异质同构的效果。“草帽”下“隐姓埋名”的整句透露出有所节制的沉寂与孤独。诗节通过物象拼接构成的假定性场景,声音、色彩、视觉渐次交错自成的图式,看似破碎实则关联细密,模仿的正是内心的复杂状态。第三节承接上节罗列由内心困境外化所致的各种体验和联想,“大颗粒”赋予“时间”模态与重量,“黑夜”成了盛满时间颗粒的“相册”,无疑这句是在说记忆,记忆像一个沉重的暗盒子带给我们恐惧的、混乱的、无法控制的逼仄感。“生命里的怕、毛衣下的痛”,整齐的组句强化了对日常生活、命运真相的冷静感悟,“风暴聚集了残余的灵魂”是这种感悟下灵魂姿态的直观摹写。诗歌末节的突围通过“重复”来实现,然而语脉一转揭示开篇精神困厄的解救之道——“爱与死的预言”之信仰。诗人的突围通过反讽的方式来实现,“早就习惯”与“继续遵循”建立语势及语义上的断续性张力,“可耻的忧伤”被“习惯”包容、整饬,“可耻”一词彻底瓦解了前面诗节中的混乱与矛盾,“习惯可耻”类比“遵循信仰”的荒谬逻辑暗示双重自我的悖论得到和谐,反讽的语调恰当好处地促使字面意义向内涵意义翻转,至此诗篇获得哲义和美学的强度。

这是一首专注与严肃的诗,诗人渴念晚年的平静与成熟,表达自甘沉寂的理想,暮色里的花朵最终战胜无常生活的琐碎,语言灵力与生存智慧在诗中获得有机调和。

猜你喜欢
诗节绸缎太晚
壮英童谣体式之比较
不是恨晚,便是恨早
河岸的花
丝柔尽现
《采薇》里的深情
今天是个好日子
绸缎是微凉的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没办法再早点儿
不是恨晚便是恨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