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

2011-08-15 00:42李建国穆立昌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8期
关键词:髋内股骨颈股骨头

李建国 穆立昌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因素,非手术治疗因为卧床时间长,全身并发症多,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具体应用仍有分歧,我们回顾性分析了85例手术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评价各种手术方法的特点及适应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2010年共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85例,其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28~90岁,平均65岁,根据Evans分型,Ia、Ib型16例,Ⅱa、Ⅱb型共42例,Ⅲ型即逆转子间骨折15例,转子下骨折12例。DHS治疗55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1例。

1.2 手术方法 3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健侧固定,患侧垫高向健侧倾斜150,透视下牵引复位。DHS组取髋关节外侧入路,切口长约12 cm,暴露大转子,股骨上端,切开关节囊前方,显露骨折线。1枚克氏针插入前方,判断股骨颈前倾角,第2枚克氏针在大转子下方2.5 cm,经T形导向器自转子下正中经股骨颈中心打至股骨头软骨下,然后,测深,钻孔,安装髋螺钉,固定钢板。锁定钢板组在导向器引导下向股骨颈内拧入3枚锁定螺钉,远端至少安装3枚锁定螺钉。关节置换组取外侧切口,先修复股骨距,股骨距粉碎者选用加长柄假体。

1.3 术后处理 ①预防感染。②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肝素钙,皮下注射。③请内科医生协助处理内科相关疾病。④术后2 d开始肌肉等张功能锻炼。⑤出院后门诊随访,每月一次。

2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至3年,DHS内固定组4例出现轻度髋内翻畸形;锁定钢板组1例轻度髋内翻畸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回复满意。按黄公怡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价,优48例,良29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90.1%。

3 讨论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 ①老年患者多见,多存在骨质疏松。且并存病多,多数患者合并性肺等脏器功能不全。易发生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②骨折多为粉碎性,股骨转子的内后方常有骨折碎块,影响骨折固定后的稳定性。③股骨上端解剖结构特殊,具有135°颈干角,10°~15°前倾角,力的轴线与股骨轴线不重合。股骨上端内侧皮质传导压应力,外侧传导张应力。股骨上端除承受压力外,还承受较大拉伸力,剪切力,扭转力。所以骨折后易发生移位,复位后稳定性差。因此,应根据骨折的稳定性选择内固定材料。

3.2 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特点 DHS是由一枚螺纹钉,套筒钢板,尾部加压螺丝钉及钢板螺钉构成,结构牢固,螺钉与钢板之间的角度135°钉可在套筒内滑动,且套筒与钢板连接,有支撑作用,其抗弯强度为280 kg[1],可承担行走的重量。且在早期负重时,粗隆钉向尾部滑动,能使骨折对合紧密,使骨折早期愈合。DHS治疗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成功率达95%,曾经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2]。但DHS是固定于股骨上端外侧皮质,主要是分担张应力,对于小转子不完整的转子间骨折,及逆转子间骨折,过多的压应力作用于钉棒结合处,易引起钉棒疲劳性断裂,股骨颈干角出现变小倾向,易发生再骨折或出现髋内翻畸形,这在内固定早期常见,失败率高达24% ~56%[3]。因此,DHS主要应用于内侧皮质连续的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本组4例出现髋内翻畸形,均由于内侧皮质复位不良,早期负重后出现。

锁定加压钢板与骨骼的外形匹配,钢板与多枚螺钉连接,使应力分散,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固定至股骨头内的多枚松质骨螺钉的支撑,同钢板远端股骨干的固定,从而使整个系统起到一个内置的外固定支架作用,有效地维持了复位后恢复的颈干角,且具有很强的抗扭转作用;且锁定加压钢板可置于骨膜外固定,可减少骨膜的剥离,且创伤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适用于骨质疏松和粉碎性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该类骨折的优点在于:能提供早期的关节活动及负重,解决了一般内固定不牢的弊端,避免因内固定不良造成的畸形愈合及骨不连。Rodop等[4]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平均年龄75.6岁,随访22个月,优良率达88%。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使患者早起功能锻炼,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适用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综上所述,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及患者的骨质情况,全身情况来选择内固定方法。对于EvansI、Ⅱ型骨折首先选用DHS,内侧皮质粉碎骨折,无法恢复完整性时选用锁定钢板。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应掌握适应证[5]:第一、高龄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第二、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尤其是Singh分级3级以下);第三、不稳定型伴有粉碎的骨折(Evans分型Ⅲ型以上者);第四、伤前髋、膝关节无明显活动受限,可独立行走或者可扶拐行走;第五、伴有其他并存病不宜长期卧床制动者;第六、全身情况可耐受手术,内科并存病可调整至接近正常水平;第七、术后活动量少者。术中要注意小转子的复位,注意假体的选择,对于股骨距粉碎骨折者选用加长柄假体,对于骨质疏松严重者选用骨水泥型假体,术后加强骨质疏松的治疗。

[1] 王福权,骆燕禧,黄公怡,等.加压滑动鹅头钉的应力测试和对髋部骨折治疗的初步结果.中华骨科杂志,1990,10(3):168.

[2] 陆晴友.老年性髋部骨折的外科治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8):574.

[3] Haiddukewych GJ,Isreal TA,Berry DJ,et al.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region of the femur.J Bone Joint Surg(Am),2001,83:643.

[4] Rodop O,Kiral A,Kaplan H,et al.Primary bipolar hemiprosthesis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Int Orthop,2002,26:233-237.

[5] 申明相,李松哲,李林.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医正骨,2008,20(4):54.

猜你喜欢
髋内股骨颈股骨头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警惕先天性髋内翻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
术前测定健侧NSA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内翻的影响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