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2011-08-15 00:42矫晓玲初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1期
关键词:重吸收足月儿口服液

矫晓玲 初清

早产儿黄疸比足月儿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更长。特别是出生体重<1500 g,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或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受损如感染、窒息、酸中毒、低血糖、低体温、高热、高渗、低蛋白血症的新生儿,在比较低水平的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也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约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出现肉眼可见黄疸,对于较严重的新生儿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发展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方法,茵栀黄口服液为中药制剂,可增加胆汁分泌、利胆退黄、促进肠蠕动等,从而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为探讨中药制剂对黄疸下降的影响,我们做了以下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门诊就诊并收住院的早产儿黄疸患儿50例,全部患儿均为围产儿(即<4周龄),同时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排除引起新生儿黄疸的败血症、窒息、头颅血肿、新生儿肝功能障碍等疾病。治疗组25例,男12例,女13例;日龄15 h~27 d(平均4.8 d);出生体重(1892±284)g;胎龄(34±2.6)周;入院血清总胆红素(258.36±66.12)μmol/L。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日龄16 h~26 d(平均5.1 d);出生体重(1902±265)g,胎龄(33.5±2.8)周;人院血清总胆红素(256.14±63.36)μmol/L。两组早产儿出生体重、日龄、胎龄、性别及入院血清总胆红素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研究组所有患儿均口服茵栀黄口服液,3次/d,每次1/3支(约3.3 ml);对照组口服苯巴比妥5 mg/(kg·d),2次/d,两组患儿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均给予连续蓝光照射,8 h/d。

1.3 检测方法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测定血胆红素值,前额部取两侧眉弓连线中点、胸部取两侧乳头连线中点作为测量点,两测量点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早产儿于出生后24 h内测黄疸一次,以后每天上午8点左右测一次直至出院。

2 结果

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2.5±1.2)d,无一例发展为核黄疸,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为(3.6±1.8)d,一例出现吃奶差、嗜睡、黄疸持续升高,抽搐一次,考虑核黄疸的可能。两组黄疸消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若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0.6 μmol/L(12.9 mg/dl),早产儿胆红素不超过256 μmol/L(15 mg/dl)称为生理性黄疸,胆红素超过220.6~256 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国外资料报道:正常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约为60%,早产儿为80%[1]。早产儿由于过多的红细胞、肝脏及胃肠道的功能不成熟,较正常足月儿更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且程度重,持续时间长[2]。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其中肠-肝循环的重吸收增多是主要原因之一。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在肝脏中合成结合胆红素,随胆汁分泌入小肠,在小肠内基本不被重吸收。由于早产儿肠道缺乏细菌,结合胆红素不能及时转化为尿胆原排出体外,移行至回肠未端和结肠后,受含量多、活性高的肠型β-葡萄糖醛酸苷酶重新水解,变为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物质,易被肠黏膜重吸收,致血清胆红素升高。早产儿胃肠神经肌肉及激素受体发育不成熟,仅在足月儿及少数早产儿才出现清晰可辨的移动性复合波[3]。加上早产儿吸吮力弱、进奶量少,不能有效的刺激肠蠕动,暖箱湿度不够,隐性失水增加,容易使粪便干结,常导致胎粪排出延迟[4-6],增加胆红素吸收的机会。

蓝光治疗(波长420~470 nm),能使患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转变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降低患儿体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以其无创性、有效性和简便、经济的优势,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要方法。

茵栀黄口服液内含茵陈蒿,栀子,大黄,黄芩。大黄有利尿、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栀子可增加肝二磷酸脲苷葡萄糖脱氢酶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茵陈除增加胆汁分泌和利胆退黄外,还能拮抗溶血,降低血胆红素。苯巴比妥具有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以及增加肝细胞Y蛋白的作用,可减慢血清胆红素的上升速度,缩短早产儿黄疸的消退时间。本研究表明茵栀黄口服液较苯巴比妥具有更好的降黄疸作用,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对于早产儿黄疸有明显效果,联合蓝光照射效果更佳。

[1]Gubeinick JA,Rosenberg HK,Ilaslan H,et al.US approach to jaundice in infants and children.Radiographics,2000,20(1):173-195.

[2]Watchko JF,Maisels MJ.Jaundice in low birthweight infants:pathobiology and outcome.Arch Dis.Child.Fet al Neonatal Ed,2003,88(6):455-458.

[3]钟山.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40例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6,10(7):583-584.

[24]吴明赴,符明风,刘文清,等.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临床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27-28.

[5]郭林宝,邢晓华.非营养性吸吮配合腹部按摩对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及护理.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6):52.

[6]Gulcan H,Gungor S,Tiker F,et al.Effect of Perinatal Factors on Time of First Stool Passage in Preterm Newborns:An Open,Prospective Study.Curt Ther Res Clin Exp,2006,67(3):214-225.

猜你喜欢
重吸收足月儿口服液
盐地碱蓬养分重吸收对不同水盐交互梯度的响应∗
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足月儿和早产儿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氨基酸浓度的比较
不同骨盆倾斜角与破裂型LDH髓核重吸收的相关性
消髓化核汤对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
不同胎龄足月儿临床转归研究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尿的形成动态模拟装置的制作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