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湾调查

2011-08-15 00:48黄晓鹏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1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户村民

黄晓鹏

古湾调查

黄晓鹏

古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十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北麓,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古湾村域面积34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为纯回族聚居区。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为2480元,不到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5176元) 的一半,与世界银行使用的“1天 1美元”的贫困标准大致相当。笔者在古湾“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一个月,调查古湾贫穷的现状,探寻脱贫的可能之道。

通常来说,贫穷意味着低收入,具体表现为少量可用于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实物和货币。这些实物和货币可以理解为是农民利用一定的要素投入量所能生产的产出物。假定投入被有效利用,农民投入生产的劳动力(L)、资本(K)越多,产出量(Y)就越高。这一关系,可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Y=AF(K,L)这里,F是K,L与Y的函数关系,A是全要素产出率。

上述函数表明,产出量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产出率。

(一)劳动力。古湾有478户2390人,其中160户800人已举家外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29人,劳动力有1197人。全村有柯、丁、马、海等四个姓,同姓人大都可溯源到同一个祖宗。同姓亲属群体倾向于集中居住在一个自然村,并且因为姻亲关系使各个自然村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纽带关系。由于地处僻壤,古湾沿袭传统民俗,与外界交流稀疏,主要通过外出务工、看电视、赶集和走亲戚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后两者活动半径多在15-30公里内。总体而言,村民意识较为保守,思想相对闭塞,一些村民甚至不敢外出务工。

村民文化素质偏低。成年男村民,多半为小学文化;成年女村民八成左右为文盲。古湾只有1所小学,设一至三年级,有97名学生5位老师。上小学高年级要到30公里之外的炭山乡,上初中则要到更远的原州区。小学升初中的比例是100%,初中升高中的比例是60%。2007—2009年,有47名古湾籍学生考上大学。

劳动力价格是衡量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指标。调查无法直接显示古湾劳动力价格。劳动力在家务农与在外务工是可相互替代的。因此,通过在外务工劳动力价格可推断在家务农劳动力价格。据不完全统计,全村每年有330余人远赴银川、中卫、新疆、内蒙等地务工。大致而言,短期工是每年农闲2-3个月务工,每月1200月左右;长期工是全年(7、8月农忙时多回乡务农),每月1700月左右。若省吃俭用,每月能余500-800元。在外务工收入略高于在家务农,由此推断古湾劳动力在家务农的价格大概在每月500元左右。

(二)资本。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分为两类:一是实物资本;一是货币资本。

对古湾而言,实物资本主要是土地,当然也包括农用车、农具等。古湾现有耕地9371亩,历年退耕地3488.3亩,人均耕地6亩。农户承包耕地面积不均,多的40-60亩,甚至上百亩,少的20亩。究其原因,主要为农地承包权流转。举家外迁的160户村民,其土地或无偿转赠亲戚,或有偿转让,鲜有撂荒。访谈表明,耕地转让价格多为每亩100元左右。这基本反映了古湾的耕地质量。

货币资本主要包含三个部分:(1)自有资本,来自收入减支出的剩余。从走访农户和问询村干部情况看,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有四:种植、养殖、务工、退耕还林和农业补助。种植作物主要有马铃薯(5000亩)、小麦(1100亩)、胡麻及向日葵等经济作物(900亩)、玉米(500亩)、高粱、糜子、苜蓿等,用于满足村民粮食和牲口饲料需求。去年雨水为十年来最丰沛,农作物大丰收,出售农产品收入多在1000-3000元不等,往年则不到一半甚至更少。养殖是村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古湾农户基本都养牛、羊。每年除满足耕种外,一般有牛、羊出售,多在2000-20000元不等。如前所述,务工是不少村民补贴家用的重要来源。另外,符合政府指定粮食品种的,每亩农业补贴10元,退耕还林的,每亩补贴150元①。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古湾村20%-30%的家庭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40%的家庭纯收入为3000-8000元,30%-40%的家庭纯收入在2000-3000元。

开支主要是衣食住行、礼仪、教育、医疗等。农村是部分自给经济,可以节省部分衣食住行开支。访谈发现,农作物品种之间的调剂,比如卖了土豆买青菜,需要开支。再比如,今年村民收入增加了,如果古湾不动迁,建造或修缮房屋是不少村民面临的问题。修建一间正房需4-5万元,偏房2-3万元。礼仪占村民开支如此之高,是调查之前未料想的。比如,结婚的开支平均为50000元。其中,礼金为30000元,宴请20000元。访谈表明,农户每年礼仪开支,少的2000-3000元,多的5000-6000元。九年制义务教育普惠农村。但由于上高小、初中都要住校,需路费、食宿费等。而上高中乃至大学费用更高,对普通农户有相当压力。调查显示,古湾籍大学生基本都拿低保、申请助学贷款。农村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覆盖了大多古湾村民,村民得到了实惠。但若患病住院,随医疗机构级别递升,报销住院医疗费用比例递减。由此看来,普通村民的收入减去其支出,大丰之年积累尚可,而平平之年,则积累微薄。

(2)借贷资本,来自农村金融机构和私人借款。目前服务炭山乡及周边三个乡镇的农村金融机构只有设在寨科乡的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固原市寨科信用社。信用社贷的是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利率是月息1.02%,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基准贷款利率(年息5.56%)的2.52倍。问题在于,不是村民不想贷,而是贷不到。信用社规定,农户贷款需要一个有固定收入的干部职工或者两个村民作担保。担保意味着还贷的连带责任。如果村民不愿互为担保,又找不到干部职工作担保人,就拿不到贷款。调查表明,全村78户村民有贷款,金额为1-5万元,贷款总余额为255.9万元。私人借款是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不足的补充。访谈发现,村民用私人借款方式筹资,主要是礼仪、医疗、教育等应急型开支,鲜有投入生产的。

(3)外来资本。古湾没有外来人口。调查未发现外来资本投入。

(三)全要素产出率。对古湾而言,全要素产出率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技术;二是投入的组织方式。

技术的运用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古湾地处中温带干旱区,平均海拔1780米,年均气温为5.7-7.4℃,霜冻、冰雹灾害频发。缺水更是古湾最大的掣肘。“十年九旱”是村民谈到古湾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古湾地下水资源少,地下潜水层水质差,不适宜利用;补给水源主要靠降水。而古湾年均降雨量只有250毫米左右。并且,在时间分布上,4-7月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降雨少,70%的降水集中在8-10月,且多为暴雨。古湾耕地成土母质为黄土,地形支离破碎,不适合大面积农机耕作。

以种植为例。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是古湾种植业的最显著特征。去年雨水丰沛,农业丰收;往年干旱,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在村民的话语体系中,“能成”、“不能成”是衡量是否丰收的基本词汇。“能成”是指庄稼长起来了,有收成;“不能成”则是没长起来,连种子都收不回。村长这样估计全村耕地产值,按亩产100-200公斤粗粮,每公斤1-2元计算,大概每亩产值为100-400元。当然,技术进步对提升产出还是有相当空间。比如,近年推广种植玉米薄膜节水技术,一亩地需一卷薄膜,市场售价70-80元,村民只需支付10元(政府补贴不足部分),效果明显。古湾去年铺了薄膜的玉米多在亩产1000斤以上,上年是800斤;不铺的产量不到一半,甚至“不能成”。

古湾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投入,规模偏小。以养殖业为例。全村牛存栏627头,羊存栏1236只。即使按318户计算,平均每户牛存栏1.97头,羊存栏3.89只。古湾有村委会,设村主任、会计各一人,自然村为生产小组,各有组长一名。没有任何集体经济。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上述古湾的劳动力、资本的投入和全要素产出率情况,低产出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古湾贫穷的原因。

认识贫穷的原因,目的是寻找脱贫之道。古湾调查启示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一)增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品供给。古湾调查显示,单纯依靠农村自身投入去解决贫困问题是困难的。要提高产出,必须引入外部要素投入,提高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条件,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古湾调查表明,农村尤其需要教育、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品。正如舒尔茨所提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古湾村民的文化素质不提高,技能不增长,思想不解放,就不可能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村民收入只能是一句空话。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把财政经常性投入变为补偿金和担保基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村。通过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改变像古湾这样单一金融服务机构局面,既有利于扩大农民的贷款面,也有利于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

(二)提高生产集约程度。古湾调查显示,小规模农业生产可以基本解决温饱,但要实现全面小康,仍需提高生产集约程度。例如,种植土豆、玉米比其它品种在古湾是有优势的。但按现有生产规模和组织方式,发展空间有限。如果采取公司+农户等方式,由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就可引导农户扩大这些优势农业的生产规模。好处之一,农户扩大这些品种的种植面积,减少甚至不种小麦等自给型劣势品种,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好处之二,农户种养单一品种,易精耕细作,也有利于先进技术推广,改变现在这种广种薄收、粗放型生产模式。好处之三,大量农产品有利于催生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增效增值,也可能带动包装、贮藏、运输等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古湾调查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向非农产业规模转移。按照经典二元经济理论,这一态势将持续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部门为止。问题在于,村民进城务工面临信息不通、素质偏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直接导致劳动力流动的交易成本过高,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必须破除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制度障碍,取消户籍制度的身份内涵,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配套制度。其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市场机制下,低素质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与高素质的城市劳动力会形成两个相对分割的工资水平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两者供求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第三,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接轨。发展咨询、职业介绍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获取需求信息,降低流动的交易成本。

(四)加大退耕还林与移民力度。据史载,古湾及其周边地区曾是大面积的森林和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东汉班彪曾登固原城远眺,山势嵯峨,草木深邃,有《北征赋》为证。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当时森林之繁茂让一代天骄流连忘返。清以来,大量移民迁入,在明屯田的基础上,开垦林地、草场为农田,黄土丘陵区开荒至山顶,更有大举伐木烧炭以维持生计者。天然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直至今日之不适合人类居住。从长远来讲,没有生态的明显改善,西北地区农村脱贫将是漫长而艰苦的。在原州往炭山的路上,经过十年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昔日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已长满了银条、野草、小树。但是,由炭山一路往古湾,高坡陡处还是农田,更有羊群在路边啃草。因此,依然要加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资金投入,扩大退耕还林面积。与此同时,移民至其它生态环境较好特别是水资源较丰富地区,也是可选之道。人口数量超过地区可承载量,必然导致生态破坏。适当补贴,配以土地,鼓励引导部分人口迁移至宁夏黄灌区,其耕种土地全部退耕还林;故土难舍的,仍留此地耕种,辅以植树造林。假以时日,其功必见。

注释:

①古湾还有四分之三的耕地没有退耕,不是村民不愿意,而是没有退耕指标。退耕补贴款远高于村民去除投入成本后的剩余。换言之,种植每亩土地的剩余可能不超过150元。

(作者:深圳市团市委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户村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