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政辑要》所见清末安徽新军之编练

2011-08-15 00:51键,朱
天中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公所新军安徽

穆 键,朱 寅

(1.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2.解放军炮兵学院 人文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9)

《皖政辑要》所见清末安徽新军之编练

穆 键1,朱 寅2

(1.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2.解放军炮兵学院 人文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9)

清末新军是中国传统军事制度向近代军事制度转型的产物,而新军的编练则是清末军制改革这场自上而下波及全国的军事近代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虽然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编练三十六镇的宏大计划,但计划的实施基本上由地方政府分头负责。只有对清末新军的编练进行具体入微的个案研究,才能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这场军事近代化运动。

《皖政辑要》;新军;编练

清末新政时期的军制改革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意义的重大不仅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蜕变为近代军事制度的重要一环,而且在于它标志着晚清数十年间断断续续、零零碎碎的军事革新,在清末新政期间开始了质的飞跃。作为一场自上而下波及全国的军事近代化运动,编练新式陆军是清末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此清政府曾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编练三十六镇的宏大计划,但计划的实施基本上由地方政府分头负责。作为晚清安徽权威的政治百科全书,《皖政辑要》详叙清末安徽新军编练之原委,为我们进行个案研究,从而加深理解清末新军编练的地方性操作提供了绝佳的第一手史料。

一、清末安徽新军的组建历程

在全国军事改革的大潮中,安徽也开始了编练新军的活动。安徽的新军始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时任安徽巡抚诚勋在武卫楚军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武卫楚军系光绪二十六年巡抚王之春招募而来,编成十五营又半,部分入卫京畿,部分分防省内各地[1]111,王之春于光绪二十八年调任广西之后,“奏调前中两营赴粤助剿”[2]238,武卫楚军仅存正左、右、后三营。光绪三十年接任安徽巡抚的诚勋,开始了编练新军的活动。诚勋以“省垣为根本重地,必须有一、二大枝劲旅,以备随时征调,始足以建威销萌”[2]238为出发点,将武卫楚军的正左、右、后三营汰弱留强,并“合之新募,仿鄂省之制”[3]662,改编成安徽常备军前、后、左、右四营。这四营常备军“驻扎省垣,勤练德日新操”[2]238,实为安徽新军编练之始。显而易见,安徽当局在这一时期,以旧军改编为新军作为编练新军的主要措施,而放眼全国,“庚子乱后,各省皆起练新军,或就防军改编,或用新式招练”[4]3945,“军制既参差不齐,饷数亦多寡互异,枪械更新旧杂陈”[5]25,新军的编练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

为了改变新军编练中的混乱状态,给军制改革打下良好基础,光绪三十年八月,练兵处在参考西方营制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实际,统一制定了全国的新军营制饷章。该营制饷章成为晚清陆军全面近代化的基石[6]52,各省督抚以此编练新军,清末军制改革开始走向了正规化。安徽当局也以新章为蓝本,规划三年之内编练新军一镇,“开办征兵之第一年,拟设步队两标,马队一营,炮队一营,工程一队,辎重一队,卫生队半部,即为第一期之办法;其第二年续成步队一标,马、炮队各一营,工程、辎重各两队,即为第二期之办法;至第三期又续成步队一标,马、炮队各一营,工程、辎重各一队,卫生队半部,合成一镇,即为第三期之办法”[7]2。然而,建立新军绝非易事:一则饷源无从筹措,“以原有底饷计,每年不敷银十余万两,均由司局各库设法挪垫”;一则装备严重匮乏,“一切置军械、造营房、制号衣、购器具,在在紧要,均无着落”[3]594。

巡抚诚勋鉴于安徽的现状,立足现有基础,首先编练两标步兵,一方面改编现有部队,“现拟照章先练原有之常备,四营并作三营,编为第一标第一、二、三营,驻扎省城”;另一方面又因“将原驻芜湖,大通,东、西梁山之楚军二营、精健三营,实力淘汰,不足两营”而选募征兵,“复经派委员弁前往庐州、寿州、凤台一带,按照募兵格式,分头招募。八月间,始据先后募齐,点验足额,编为第二标第一、二、三营,驻扎芜湖,合成一协”[3]594。其次,诚勋又因地制宜,根据安徽“地多山麓”的地势特点,“就续备前营挑选精壮”[3]594,组建过山炮队一队。至于马队、工辎各营,“饷项奇绌,筹措维艰”的经费困境不可能在短期内改观,只好“应俟后议,再图扩充”[3]594。诚勋离任之后,接任安徽巡抚的恩铭在其任内,因“步队土客杂处”[2]240,对已有新军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将步兵两标中“兵非土著、将弁非学堂出身者”[2]241挑出另编为巡防营四旗。之后,恩铭颁布征兵章程,设局征兵,于光绪三十三年重建步兵两标。步兵两标、炮兵一队的新军规模与原先计划相比尚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毕竟为日后安徽新军的编练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为了统一新军的编制,加强常备军在国防体系中的地位,提出了在全国范围编练陆军三十六镇的宏大计划,并按省分配,限期完成。处于内陆腹地的安徽按计划四年编成一镇,“平时足资镇慑,有事时并可出境协助”[2]75。冯煦继任安徽巡抚之后,倍感新军编练之艰难。其一,编练新军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基础,中央政府对于编练新军所需经费,主要责成“该省将军、督抚就地筹款,悉心经画”[8]9672,而安徽“饷项难筹,开办经费六十余万,所筹尚不及半。常年额饷又四十万,亦无的款”[3]579。其二,编练新军缺少大量具有一定军事素养的人才为依托,“将才难得,用宿将,则其气已暮;用学生,则更事未多”[3]579。面对人力财力有限的困境,冯煦只能仿照河南省的练兵办法,变通章制,以先练一混成协为首要目标。一方面,冯煦致力于对安徽现有新军的整编和扩充。按照混成协的编制,安徽新军应有步兵两标、骑兵一营、炮兵一营、工程兵一队、辎重兵一队、军乐队半部,而皖省“所成仅步队两标,马、炮、工、辎尚未完备”[3]579。可见,“马炮工辎”是新军编练中的难点和重点,冯煦认为,正因为“均系创立”,更应力求“初基勿坏,日进有功”[3]594。本着这一原则,安徽当局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创设骑兵一营,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组建工辎各一队,同年六月建成炮兵一营,上述各军兵士“于两标兵士中,择其操法尤熟、性情端谨者,拨入之”,而步兵两标则由统带“亲赴皖北,续征合格之人若干名,充补足额”[3]594。另一方面,冯煦也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注重军事装备的采购和添置,“各该营队需用器械,经前抚臣恩铭订购德国一千八百八十八年新式步枪三千一百五十枝,臣复按原式添购三千一百四十枝,备将来成镇之用。马队之马枪,各营之长刀,亦经陆续添购。又,马队需用战马,前由臣派员赴张家口外采购,不敷尚多,现正拟续派委员前往续购。工程之(驾)[架]桥材料,各项器具,辎重之车辆,已一并照数购置。此外,全协各官长目兵需备衣裤、靴帽、雨衣、(冒)[帽]囊、水瓶、饭盒、洋毯、铁锹、锄斧、鞍具等类,均酌量购置给发”[3]595。经过一番努力,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安徽新军“步队两标、马炮各一营、工辎各一队、军乐半部均先后成立”[2]241,编练成一混成协,番号为陆军第三十一混成协。

二、清末安徽新军的领导机关

中央政府虽然规划了全国的军制改革,但新军的编练却由各省督导管理机构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在基本规章制度的规范下具体灵活分头实施,这一督导管理新军编练的领导机构,就是各省的督练公所。光绪三十年八月,清政府颁布陆军章程,“京师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4]3945。督练公所“职司督练,责任綦重”[3]576,为一省军政“总汇之区”[9]227。作为全省的军事领导机关,安徽督练公所由时任巡抚诚勋于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在旧有营务处的基础上遵章设立。督练公所在设立之时,其运作机制的制订“斟酌于南北洋之间而变通之,以期与练兵处奏定章制一一符合,而复以切实施行为宗旨”[7]1。督练公所的主政首长为督办,由巡抚兼任,总揽全所事务,统辖全省军旅。公所下辖兵备处、参谋处、教练处三个部门,三处长官均为总办,以“藩、臬两司兼充”。由于这些高级官员对军事所知有限,又“复委道员为坐办,以佐之”[3]580,三处分科办事,各司其职。兵备处下辖经理、粮饷、军械、军医四科,“考核章制及功过赏罚,筹备粮饷、军械、医务等事”;参谋处下辖运筹、向导、测绘三科,“赞佐调度,策划并考查中外舆图形胜等事”;教练处下辖训练、教育、图籍三科,“考查训练兵队及审订学堂课程等事”[3]577。督练公所的设立在安徽有过反复。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巡抚冯煦因“练兵处前颁陆军章程,未及一协以上者,不得设督练公所”而“皖省新军未及一协”[2]241,改督练公所为督办处。光绪三十四年新军编练成协之后,由护理巡抚沈曾植复设之。

督练公所作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政治产物,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一,清末新军是一支同以往军队不一样的新型近代化军队,其“新”首先体现在领导机关上。近代新型军队与古代传统军队不同点之一,就在于它有一个集中统一、协调有序的领导体系。督练公所“为组织新军队而设,故督练公所之办法,皆对于新军队之办法”[7]2,它的设立正是为了打造和强化这一体系。从安徽督练公所的组织架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机构设置比较合理,职责分工比较明确,三处总办在各自的职权范围之内管理着新军的日常事务,新军的领导机构形成了运行有序、协调一致的指挥体系。这实际已接近近代意义上的司令部,与旧时勇营里的营务处有着显著区别。其二,清末的军制改革深受日本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新军的方方面面,安徽督练公所作为全省的军事领导机关,自然也不例外。“兵备处专司考核章制,暨各营功过赏罚,筹备粮饷,军械医务等事略,如日本之陆军省;参谋处专司调度策划,并考查中外舆图形胜等事略,如日本参谋本部;教练处专司考查训练兵队,暨审订学堂课程等事略,如日本之教育总监”[7]3,日本军制在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其三,清末新军的编练主要由各省负责组织实施,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军制改革中举足轻重的领导地位。安徽督练公所作为全省编练新军的具体管理机构,“督办由抚宪兼摄”[7]1,“兵备、参谋、教练三处总办,即以藩、臬两司兼充”[3]580,其领导权处于地方大员的绝对控制之中。而地方政府正是通过行使督练公所的职权,掌控新军,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本应完全属于中央政府的军事领导权。

三、清末安徽新军的编制

清末军事领导机关的变革,究其原因,是由新军的编练引发的。清末新军的“新”同样体现在它的军队编制上,与传统军队不同,它是按照新的编制,吸收当时先进的军事思想,为适应近代战争而建立起来的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按照清政府颁布的营制饷章,新军的编制以“镇”为最大战术单位,许多省份也以编练一镇为目标。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编练新军一镇,对于大部份省份而言,实属不易。光绪三十二年,河南当局“照陆军章制略为变通”,“暂编为混成一协”[2]154,以后待兵力扩充时,再设法编练成镇。这种做法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首肯,之后推广于各省,于是全国出现了一批混成协。混成协拥有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辎重兵等诸多兵种,实际上是镇的缩编。安徽所建之陆军第三十一混成协即属此类,混成协下,其建制顺序从上到下依次为标、营、队、排、棚,与现代军队的团、营、连、排、班的建制并无二致。第三十一混成协辖:两步标,每标辖三营,每营辖四队,每队辖三排,每排辖三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一马队营,辖四队,每队辖两排,每排辖两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一过山炮营,辖三队,每队辖三排,每排辖三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一工程队,辖三排,每排辖三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一辎重队,辖三排,每排辖三棚,每棚正目一,副目一,正兵四,副兵八;半部军乐队,乐兵二十二。全协员额共五千三百六十七名[10]361。

首先,从安徽的新军营制来看,清末新军借鉴日本的师团建制,将军队编组为镇、协、标、营、队、排、棚,各级部队均“层层节制,又节节策应”[11]21。新式编制不仅使新军的建制整齐划一,更重要的是它考虑到部队实际作战的需要,便于指挥联络。其次,与绿林、防营四处驻扎、分散防守不同的是,第三十一混成协建立之后,全部驻扎省城安庆,“六十一标营房在东门外龙子桥”,“六十二标营房在北关外西龙湾”,“马营在西门外太平寺”,“过山炮营在东门外棋盘山”,“工辎队在东门外英公祠,军乐队在城内关帝庙”[3]612。这种驻防方式使新军易于调度、利于机动。另外,安徽的新军兵种与马步战守的绿营之制迥然不同,炮兵和工程兵都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从步骑编队中分离出来,同时又增建了辎重兵。这样,它在原有步兵、骑兵的基础上,形成了步、马、炮、工、辎等诸多兵种协调发展的新型近代化军队。一协之内,“步队以起伏分合为主,炮队以攻坚挫锐为期,马队以出奇驰聚为能,工程队以尽地利、备军资为事”[12]34,步兵作为攻防作战的主体,其余兵种密切配合,各兵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样的兵种分工也有利于士兵更好地掌握近代军事技术和全新的作战方法,使各兵种战时能协同作战,密切配合,更好地发挥武器装备的效能。多兵种协同作战,职能不同的作战单位互相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达到有效地歼灭和抗击敌人的目的,这是近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特征。诸兵种合成的新军的建立,改变了行之已久的中国传统军队单一营制的弊端,其优点在于能够协调有序地发挥各兵种的作用并增强军队的整体实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

为检阅新军编练的效果,增强新军的实战能力,宣统二年十月,安徽新军举行了一次对抗性演习。参加这次演习的部队有:步兵两营,骑兵一营,炮兵一营,工程兵一队,辎重兵一队。演习以步兵两营为主体,附以骑、炮、工、辎,合成演练。这次演习展示了安徽新军整齐的队伍、严整的军容、全新的战法,“演习出师,步马炮工辎各队秩序井然”,“操场及战斗教练颇有纪律”,“对抗演习,攻守之战,弁目颇守命令,两军所占地势俱合战法”[10]522。综观安徽的第三十一混成协,俨然是一个兵种较为齐全、建制较为完整、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多兵种合成的近代化军队。

四、清末安徽新军的武器装备

中外军事历史表明,军队的武器装备与军队的体制编制一样,都是衡量一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晚清以降,清军的近代武器装备一方面来自国内军工厂自制,一方面由国外进口,军中武器的种类和规格极不统一。为了解决自制武器和进口武器混用所造成的武器型号的混乱局面,从而提高新军的战斗力,安徽当局在贯彻中央政府政策的基础上,对新军的武器装备加以规范。

枪支方面,安徽新军依赖国外进口,以德制枪械为主要装备,“皖省常备军一协两标步炮马营、工程辎重各队,旧有枪械,或用马梯尼枪,或用九响毛瑟枪,光绪三十四年一律改用新式五响毛瑟枪。共计步队六营暨工程队五响毛瑟步枪三千一百五十杆,马队、辎重队五响毛瑟马枪三百五十杆”[3]710。新式五响毛瑟枪是德国于一八八八年制造的子弹中装填无烟火药的小口径步枪,装弹五发,故名五响毛瑟枪,它是近代一种真正的步枪。五响毛瑟马枪也是产自德国的一种骑兵专用枪支。由于新军每年所需子弹数量巨大,加之枪械需要及时修理,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安徽巡抚冯煦“以原有之造币厂改为制造局,为自造子弹及修理枪械之用,遂购机募匠,开局兴办”[4]4166。火炮方面,安徽新军一则依赖国外进口,二则购自外省。新军“原有湖北制造五生的七过山快炮六尊”,巡抚恩铭在其任上“另购法国克鲁苏七生的五口径管退过山快炮十二尊”[3]595,这样,炮营拥有过山炮十八尊,按照编制,每炮队六尊。这十八尊过山炮成了安徽新军炮营的主要装备。此外,炮营还兼有要塞旧炮十四尊。军马对于新军来说也至关重要,安徽本地所产之马用之于军队差强人意,战马主要购于张家口外。马队建立之初曾因“战马不敷”旋复裁减,其原因在于外省之马经长途跋涉运到安徽之后,气候不适,加之“官弁乏马术专家”[3]593,倒毙甚多,损失惨重。虽然后来马营照章补足马匹后重新成立,但保养战马的问题很难得到完全解决。

总而言之,安徽新军的武器装备虽不尽如人意,但其制式和规格开始趋向于统一,与以往军队的混乱状况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观。

安徽新军作为一支新兴的军事力量,与旧式军队相比,在诸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和进步,部队建制整齐划一,新式兵种初露锋芒,武器装备自成体系,军队的近代化初步显现。安徽新军的近代化,是清末新政时期军制改革在地方上的重要表现。清末军制改革是对中国传统军制的推陈出新,是对西方近代军制的学习借鉴,因此它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重要一环,预示着新的军事时代的来临,“一支小小外国军队能够在中国登陆,并且夺取任何重要目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13]150。

[1]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2] 清末新军编练沿革[G]//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78.

[3] 冯煦.皖政辑要[M].合肥:黄山书社,2005.

[4]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 [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 施渡桥.晚清军事变革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7] 安徽督练公所办事章程[Z].安徽省图书馆藏.

[8]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9]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10]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军事志提要[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11] 北洋军阀(一)[G]//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2] 袁世凯奏议(上)[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3] 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K250.6

A

1006-5261(2011)06-0120-04

2011-05-18

穆键(1973―),男,安徽灵璧人,博士研究生;朱寅(1974—),男,安徽六安人,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公所新军安徽
清代江南行业公所公共性探究
宇通T7团队再添新军
“外洋会馆图记”之发现暨“十三行”正名考
台纽约侨社要改挂五星红旗
Examining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PUE-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for the jumbo fl ying squidDosidicus gigasoffshore Peru based on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Morphological beak differences of loliginid squid, Uroteuthis chinensis and Uroteuthis eduli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新军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