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民族体育摆脱困惑的理性思考

2011-08-15 00:53李开文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

吴 凡,李开文

(1.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文山学院体育系,云南文山663000)

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是我国各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来临,给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体育文化遗产逐渐凋零,由于全球化与现代化来临是时代的必然,从民族体育衰微的内外环境看我国民族体育,要摆脱困惑谋求发展,只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把握民族体育时代的脉络,从生成的内环境,去寻求自身成活、发展的生命机制才是理智之选。

1 发展民族体育的重大意义

我国56个民族在形成的历史渊源上、地理环境上、地理位置上以及在此基础上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了各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心理因子等不尽相同,这有益于各族文化自觉性的加强,也有益于民族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事实已证明,民族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活态交流文化,它具有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发展民族体育的意义非同一般。

2 当下我国民族体育面临的主要困惑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来临,社会时代的变更,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社会人员的交互迁移以及现代教育观念的改变等一系列复杂因子必将导致各民族传统观念文化的改变,从而带来行为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改变。文化的现代变迁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1]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世界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向现代化变迁并与全球接轨也是一种必然,问题是当今体育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奥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在一定层次上存在着扩张与侵蚀趋势。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以及中外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会失去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以及生命力。[2]因此,中国民族体育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在全球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全球民族体育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让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摆脱当下的困境求得大翻身、大发展,并让其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部分不要流变,最终实现为祖国建设服务的目的。

3 当下我国民族体育摆脱困惑的应对策略

当下我国民族体育要异军突起打翻身仗并起到捍卫我国民族精神的作用,就必须去主动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以我为主、以它物为参照,并结合自身实际去操作。

3.1 依托重大传统民族习俗节日开展民族体育并形成民族文化符号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往往寄生于重大的民族传统习俗节日,这些节日更多的是对本民族心中的神明进行敬奉、祭祀,即举行宗教活动,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此,王俊奇[3]等在《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三大因素》一文中举了若干实例证明了这一事实。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农耕社会现代化的转型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转变,这种祭祀的意义必将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在辛勤工作之余,借节日这个人文符号促成亲朋好友一起欢乐喜庆并达成生活观念方面的共识。如:现代水乡的端节赛马活动在赛前仍然要进行祭祖仪式,但人们参与赛马活动的动机更多是夺取锦标和增添节日气氛而不完全是为了感谢神灵,也反映了这项活动进一步的世俗化。[4]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民族节日这个特定的符号不会随之消亡,符号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那么,与之相伴的传统体育活动也一并附上了民族节日这个特定的人文符号,从而获得了其生成的人文土壤及其生成的时空性所产生的强大生命内动力,因为它就是人们节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本民族内心的强烈需要。需要是发明之母,也是决定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动因。[5]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在本民族节日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项目,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优势特点,根据民俗节日的长短,所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等情况,进行下位传统体育开发并进行特定的民族体育文化符号命名。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第一,这种民族文化符号一经形成必将唤起民族的心灵记忆、民族的精神升华及民族的认同固化。如,中华民族的五星红旗,早已凝结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它就会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同敌人浴血奋战、殊死拼搏,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印证了“存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这个道理在当今并不过时,而且理应得到重视;第二,实现特定的民族体育文化符号来反复强化其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让民族体育获得了不竭的内动力,从而让民族体育实现向外辐射、蔓延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与精神支助,这符合事物向前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篮球、排球及足球的起源、演进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第三,随着全球一体化、社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交流与对话不可避免,各民族体育项目要及时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文化扩充意识。如:除了水族有赛马,蒙古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都有赛马[6],西方民族也有赛马。对于多个民族都有相同项目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进行区分,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第四,这种特定的文化符号结合了民族的实际,有利于民族体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克服当前体育倾向于单一竞技化发展的不良模式。

3.2 树立不断创新的理念,打造民族体育品牌并形成世界体育品牌

3.2.1 不断创新的重要意义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既是人类自身从野蛮愚昧到文明智慧的进化过程,也是人类推动世界日新月异的论证过程,除天然之物以外的任何事物的产生、演变、发展无不透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芒、创新的痕迹;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称之为高等动物,正是因为人类创造性的思维,并展开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人类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差别,因此,人类承担着改造世界的客观使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是人类具有的表现;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才是最有效的保护,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话来说,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7]。总之,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标致,是鉴别一种体育文化是由何民族所贡献的根本标志,更是让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走出当前困惑,获得新生的上方宝剑。

3.2.2 民族体育在走创新道路时必须树立的意识

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是:(1)抛开旧的,创造新的;(2)指创造性,新意。从对创新的两种解释可以看出,树立新意是创新的前提条件,要获得创新就要以抛开旧的为代价。事实上,民族传统体育在走文化创新的道路上,并不能只从上述字面进行简单的理解,要真正让创新获得认同,取得成功,并非那么简单的事。具体来说,要求民族体育在走创新道路时必须树立几种意识:第一,要树立将原创与再创相结合的创新意识。原创是指从自然界的某事物现象中得到启发而创造出的文化成果。如:传统武术中的象形拳就是从自然界中的动物动作感悟得来的;再创是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提炼的一个过程。显然,原创是整个人类所颂扬的,它的意义在于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性,也标示了这种文化的来源性;再创也是不可轻视的,它的意义在于让人类文化获得了不断发展的智力支持,武术的博大精深便是来源于人类对它一次又一次再创升华的结果。第二,要树立本土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的意识。树立本土意识便于联系自身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就会身陷泥泞,难能自拔。比如: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基本上落入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俗套。旨在继承和倡导民族文化的盛会,却被简化为各地政区之间的金牌争夺大战。[8]这导致了当前我国民族体育的衰微,深究其原因,是一种脱离本土的发展意识而妄想得到全球性发展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即这种做法没有顾及国人对体育的多层次需要,也没有发挥民族体育在弘扬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多元性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今后每个民族体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创新还应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进步的文化,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与创新。[9]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全球意识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进入奥运会的意识,而是让民族体育文化蕴含的精神深入到全球的每个角落。总之,要树立本土与全球相结合的意识,本土是民族体育发展的根基,全球是民族体育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国际化是民族体育发展的历史趋势,而民族体育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10]具体来说,就要求我国民族体育在创新发展思路上考虑这样几点,一是要科学化、可量化;二是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和蔼理念与人本主义精神,即在奖励方式上以精神奖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在奖励名次上,适当增设名额及增设一些文明奖之类的奖项;在后期保障上要给运动员投保。第三,要树立体育文化品牌的战略意识。今天世界的知名体育品牌绝大部分都始于西方欧美国家,这些品牌背后不只是掩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会对一个民族文化启到宣扬的作用,每一种品牌背后都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如果这种品牌被世界所接受,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表明对这个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3.3 坚持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动摇

3.3.1 我国民族体育走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现实性与可能性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由于地理、历史及心理因子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了各民族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我国一些边远山区及一些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及时改善,它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还可能给社会的安定有序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民族平等的政策法令,使全国人民在各种社会领域和民族关系中实现了真正的平等。[11]这些举措是党和政府对我国民众的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共进。

但是一方面,我国是由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农业大国起家的,仍然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要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从我国民族体育的传承状况来看,众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鲜为人知,生存状况岌岌可危,经济是制约其传承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受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显示经济是制约水族体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最大因素,占了所有因素的22.1%。[12]因此,我国各民族要实现脱贫致富及我国民族体育要振兴就要转变发展观念,应从单一依靠政府调剂行为转变为通过寻觅自己民族的文化财富源泉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拯救自己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奉献了文化财富与经济财富。

事实上,现代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已证明,文化和经济是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13]我国的民族体育资源丰富庞博,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劳动生产、节日庆典及信仰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的供全人类享用的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与物质文化财富,正是其文化的多元性,为实现其经济造血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完全有自育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如:从1985年至1990年,国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工作,共收集到少数民族体育676条目,汉民族体育301条目,共 977 条目。[11]

3.3.2 我国民族体育走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是从一个贫穷的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起家的,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靠掠夺垄断别国财物起家的发展历程是不一样的,要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获得国际上的地位也不会立竿见影。因此,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体育并充分发挥体育的健体、育人及外交功能,随着我国的科技、教育、经济等综合国力的增强,举国体制与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在沿用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上让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也让我国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民族体育也只能是成全国家大局,在一批长期从事我国民族体育事业专家的引领下走民运会发展道路、走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发展道路,让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对于民族体育走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在旅游资源开发这一块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原则等方面,饶远[14]教授已经作了精辟的论述,各民族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与操作。

但在当前形势下,政府有必要对我国的民族功能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同时将工作重心与工作视线逐渐转变到我国民族体育事业的身上来,实行以我为主的战略方针,既要让我国的民族体育在体育旅游资源方面继续大显身手,又要让它在体育竞技资源方面开始大展拳脚。时下,在开发体育竞技资源方面中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实力和条件。从外部条件来看,国际上对竞技体育的消费需求火爆,只要有消费市场就有办法。从内部条件来看,在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在世界的影响力已大幅提高,再加上凭借多年的举国体制与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带来的经验,我们有了这方面的人才,有自己的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

在开发西部的体育资源过程中,生态环境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民族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满足这一需求的有限性的矛盾。[15]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矛盾,就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要正中靶心,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即能耗低、污染小,并加强对环境的治理与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要真正让这一目标得到执行,关键还要靠政府的引领与监管,即政府在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初期要给各民族地区提供有益于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帮助与智力支持,从而引领各民族地区的产业做大做强。而在产业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也就是与生态系统矛盾与日俱增的时候,政府要从引领的角色转变为监管的角色,要对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指标进行时时监控,促使相关责任人拿出部分资金用到环境的治理中来,从而让民族体育在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上呈现出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

3.4 其它

其它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加大民族体育人才方面的培养;进行民族体育基地的建设;民族体育联赛制的形成与举办;民族体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民族体育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引领与保障等。

4 结论

依托重大传统民族习俗节日开展民族体育,让民族体育成为节日中的符号和民族同胞心灵的内化需要,那么,当下民族体育就获得了赖以生存的人文土壤,为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的成立、进学校、进社区及向外辐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新是事物不断发展的内在生命机制所需,我国民族体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是必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文化要发展往往取决于它能否给人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尤其是在全球化及改革开放的今天,经济的驱动力显得无比强大,由此,它可以带来文化、教育及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增强,并表现出了经济与文化、教育和科技间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关系,因此,当下中国民族体育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是理智的选择;其它应对策略也是我国民族体育发展中不可忽略的。总之,这些应对策略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主次关系,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关系,只有共同发挥效益才能让我国的民族体育走出困境、变得强大。

[1] 段爱明,白晋湘,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5,(2):54-56.

[2] 沈阳,罗文,张天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74.

[3] 王俊奇,喻慧荣,饶爱蓉.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三大因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54 -57.

[4] 顾晓艳,徐辉.论水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J].体育学刊,2006,(6):60 -62.

[5] 饶远,杨万智.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的文化动因浅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3):8-11.

[6] 朴刚.东北少数民族传统项目及其对体育的促进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3):43 -45.

[7] 陈青.武术推广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51 -154,158.

[8]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97-198.

[9] 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10-13.

[10] 郭贤成.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33 -734,757.

[11] 饶远,张云钢,徐红卫.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政策的特征与启示[J].体育科学,2007,(10):56 -60.

[12] 张东秀,顾晓艳,王亚琼,黄胜.中国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8,(2):14-20.

[13] 饶远,许惠玲,许仲槐.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开发理念的新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3):15-18.

[14] 饶远,赵敏敏,张玉文.开发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深层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15-18.

[15] 饶远,张云钢.我国西部体育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4,(5):45 -47.

猜你喜欢
民族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