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语策略*

2011-08-15 00:43杨艳
外语与翻译 2011年1期
关键词:汉英职务跨文化

杨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 阜新 123000)

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语策略*

杨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 阜新 123000)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称谓体系中一些鲜明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如果不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按自己的理解随意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引起语用失误,造成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称谓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称谓“具有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杜学增,1999:51)称谓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在社会结构、文化取向、传统伦理及亲缘关系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的称谓体系表现出一些鲜明的差异。

1.汉语的称呼系统和称呼方略远比英语的称呼系统和称呼方略复杂得多。这是因为汉语的称谓体系作为中国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尤其是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规范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及“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贾玉新,1997:335),这种过去的君臣父子、男女老幼尊卑的社会差序格局影响到称呼语,表现在汉语的称呼多为非对等式的,即交际双方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如地位高者称呼地位低者时使用姓名称谓,而地位低者使用职务称谓称呼对方,例如“小刘”和“张局长”。另外,这种中国传统宗法血亲关系的影响还体现在弟妹不能称兄姐的名字,称呼时还要根据排序冠以数字,如大哥、二姐、三妹等。

与中国相比,英语国家经历封建社会的时间较短,很早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包括崇尚个人权利和平等的社会关系,在称谓上体现为倾向于使用对等式称呼,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愈来愈流行的姓名称谓,不论地位、职位,甚至年龄和辈份,都可直呼其名。这表明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也表明人们试图消除社会地位差异,期望建立一种平等密切关系的强烈愿望。

2.汉英称谓习俗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在中国人们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成员,而在英语国家,人们很少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这一文化差异与中西方对家庭价值的理解有关。中国的传统观念包括很浓厚的家族、家庭观念,崇尚和谐、和睦的大家庭。而西方的传统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对小家庭直系血亲之外的亲属关系不如中国人那样重视。

3.汉语中有许多尊称和谦称,这常让西方人感到迷惑。汉语的这种“卑己尊人”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礼仪、礼貌的传统,对长辈、上级要敬重,对别人要尊重,而自己要表现出谦恭,这些就要通过称呼体现出来。近年来,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汉语中许多很正式、很客气的尊称和谦称已经被淘汰,但还有许多尊称和谦称仍在使用。而西方国家重视交往中人际关系平等的文化取向使得人们称呼时不需要特殊的词语,直接用“你”“我”即可。

4.汉英称谓习俗还有一个有趣的文化差异,即如何称呼上了年纪的人。汉语称谓中有张老、老伯、老爷爷、老先生、老寿星等称呼,这是对老年人的尊敬。还有老王、老李等称呼,这是一种亲切、自然的称呼。甚至可以称一个姓张的年轻人为“老张”,这是体现朋友间平等、友好、密切关系的称呼。中国文化一向重视尊老爱幼,老年、长寿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英语中没有此类称呼,人们将年龄看作自己的个人问题,不愿他人问及。中年人和老年人喜欢人们说自己年青,忌讳别人说自己“old”——“老”。

既然称谓语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称谓语的民族特征,那么跨文化交际中运用称谓语的总体策略是什么样的?探讨这个问题对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的意义,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则需要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对其进行跨文化研究,从而指导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一、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习惯,而汉英称谓系统中都有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的习惯。汉语中同辈人之间可以用大哥,大姐、大嫂或弟弟、妹妹分别称之。对于长辈则以大爷、大妈、大叔、大婶等。属于祖辈的则以爷爷、奶奶称呼。尤其在熟人之间,在陌生人之间非正式场合也常用。在英语国家,尽管也有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但总的来说是不恰当的。例如,在英国,儿童对自己朋友的父母一般也要用“Mr.(Mrs.)+surname”称呼,或者向称呼自己父母那样直呼其名,而很少使用拟亲属称谓。如果两家关系亲密,儿童也可用“Uncle(Ant)+昵称”去称呼父母的好友,但不常见。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教育他们以“先生”称呼对方。成年人绝不能使用儿童的称呼,只能使用传统的“Mr.(Mrs.)+surname”的称谓方式,这一点与中国差别很大。在中国,拟亲属称谓用得相当普遍,不论孩子或成年人都必须使用亲属称谓称呼自己同学或同事的父母,甚至对于陌生的长辈也要使用拟亲属称谓以示尊敬。中西这一差别很可能与家庭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中国数千年来有聚族而居的传统,他们崇尚大家庭的观念浓重。而在西方,他们很早就有一种“核心家庭”的传统,而且孩子长大之后马上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并组织自己的核心家庭,除了父母子女之外,其他亲属关系没有中国人看得那么重。

二、社会称谓

社会称谓中又分为通称、职业称谓、职务称谓、姓名称谓等。下面分别说明汉英在这几方面的异同点。

1.通称

英汉语言中都有不少通用与社会各界人士,部分职务或职业。有的甚至不分年龄的称谓语,这就是通称。在中国由于受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影响,人们多用“同志”或“师傅”来称呼对方。而最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人受英语的影响,“先生”、“太太”、“小姐”开始普遍。英语中的通称以Sir(阁下)和 Madam(夫人、女士、太太、小姐)居多。Sir和Madam一般不与姓氏连用,他们表达的人际关系不亲密。Mr.(先生)和Mrs.(夫人)是英语中另一组敬称用语,可以和形式或姓名连用。Mr多用于无职称者或不了解其职称者的称呼,语气正式,关系不亲密。Lady一词是除Madam以外的另一个用于女士的称呼语。常用来称呼贵夫人。用Lady+姓氏的办法。如Lady Smith(史密斯夫人)。Miss是对未婚女子的称谓。现在,另一称呼女性的词Ms逐渐流行,实际上它使Mrs.和Miss合成的,是妇女争取平等的产物。该词的出现使妇女获得了一个和男士Mr.一样完全平等的称谓语。她们认为Mrs.一词有依附丈夫的含义,而且显露婚姻状况,Ms.要好得多得。

2.职业称谓

汉语中人们有用职业称呼对方的习惯,人们常说“职业有七十二行”,但职业称谓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职业都可成为一个称谓语。人们最常用的有:师傅、大夫或医生、老师等。师傅一词古代就有了,是对师长的一种尊称。现在,是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一般称呼。如工矿企业的工人和服务行业的人员等。大夫或医生主要对一部分从事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称谓。老师一词是教育界,演艺界及科研单位里的贬称。中国人崇尚“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格言。称他人一声老师,既表现的谦逊又表现得有教养。英语中也有大夫、神父、参议员等,即显示职务称谓又是职业称谓的称呼。除此之外,其他职业称谓还有waiter(男侍者)boy(旅馆折餐厅的男服务员或家里的男仆),conductor(汽车售票员)usher(剧院领座员)等。一般直呼,不加姓氏。但这类称谓听起来不是很礼貌,有低下卑微的含义。

3.职务称谓

中国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职务称谓比较流行。一方面,它含有明显的敬意,另一方面又有荣耀的意味,许多人也乐于接受。因为职务很多情况下是官职,而中国人从传统上讲对仕途比较感兴趣。一般来说,姓氏+职务,如李部长,王局长等。英语中的职务成为分为学术界,皇族,政治官员和军阶等。在学术界,Dr.(博士),Profissor.(教授)表示尊称。有职称者宁愿别人用职称+姓氏的形式来称呼自己,而不愿接受先生+姓氏的形式,因为在学术界,用“先生”而不用职称称呼自己或别人,有故意贬低被称呼者之意。另一类职务称谓多见于皇族,政府官员。如Queen Mary(玛丽女王)Pince Charles(查尔斯王子)Genefal Patten(巴顿将军)等。与汉语中的职务称谓相比,英语中这一类称谓院不如汉语普遍。

4.姓名称谓

在汉语和英语中,虽然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但在具体用法上区别很大。汉语中直接称呼名字的范围比较狭窄,一半多用于亲朋好友;而英语中名子用得相当广泛,几乎可用于社会上的任何人,甚至包括长辈,上级和刚认识的人。而在汉语中,对于长辈,上级的称呼颇为讲究。在西方可以直呼其名,但在中国则要犯大忌。有些外国学生喜欢按照西方的习惯直呼中国老师的名字,他们以为老师会很高兴,其实适得其反。这就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不同所致。

综上所述,称谓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与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是各种语言时代的产物。称谓语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际关系。我们既不能把语言同社会与文化分开,也不能把称谓语同社会与文化分开。现在,随着中西方国家的交际越来越频繁,称谓语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不同语言的称谓的文化比较。如果说话者对他人使用不恰当的称呼,那么他不仅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轻蔑,更重要的是他将使一个交际提早结束。因此,我们今后应继续从跨文化的领域来比较学习不同的文化。

[1]肖巧玲.浅议英汉称谓语所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6).

[2]段新苗,段新和.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称谓语对比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12).

[3]陈玲美.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

[4]罗选民.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5]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黄嵘.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社会称谓语[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6).

2011-01-22

杨艳(1976-),女,辽宁阜新人,讲师。

猜你喜欢
汉英职务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