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刍议

2011-08-15 00:49王凌宇
关键词:理工科学分人文

王凌宇

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刍议

王凌宇

分析理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理工科院校的教学特点,提出要培养具有完整思维能力的学生就必须增加人文课程教育,重点是进行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

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教育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掀起了一股人文教育浪潮。1995年,原国家教委曾提出要在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但怎么开展人文教育,并没有具体实施方案。于是,各高校尽相出策,虽取得了成效,但问题依然严重。尤其理工科院校,在如何抓好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至今没有找到恰当的出路。有人认为,“我国理工科大学教育中存在‘五重五轻’的现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 ”[1]这种说法基本反映了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窘境。

人文教育之于大学,重在人文课程教育。要实施人文课程教育,必须有完善的人文课程设置。十多年来,国内诸多高校也开设了人文课程,但是反响并不好。究其原委,一是对人文课程的设置持敷衍了事态度;二是人文课程设置没有体系,杂乱无章。

一、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较低

在我国高校中,迄今为止除政治课、外语课为大学生必修课外,文理科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9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虽有改观,但谈不上根除。一些高校教学计划中对文理科互选对方课程都有学分上线的规定。有学者统计,选修课加上公共必修课,“理科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才占总课时的10%左右;文科选修理科课程则更少,约占总课时的5%左右。”对比国外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日本为16%,美国为20%。名校则更为突出,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四年制本科生普通必修课为180学分(占总学分的50%),其中理工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必修课为72学分。”[2]笔者查询了加州社区学院的情况,在60个学分中,基础课39个学分、专业课21个学分;基础课中自然科学9个学分、社会科学9个学分、人文科学9个学分、文化课至少3个学分。

在欧洲,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一年级教学任务不分专业地进行每周36节基础教育。教学理论课(18节)与教学实习课(18 节)的比例为一比一。 ”[3]笔者从教多年,体会到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似乎并不亚于专业技能。但是,高校政策性的控制,一是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情趣;二是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人文教育仅仅是浅尝辄止。

(二)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课程较少

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开设人文课程较少的问题,这是造成理工科院校大学生选修人文课程比例较低的直接原因,造成这一局面的根结在于理工科院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不够重视。

理工科大学在设置教学课程时,应当考虑学生必须要接受完整的基础知识教育,既要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也要领略全面的“完人教育”。这对于高校来说必须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不能厚此薄彼。就课程而言,我国的大学平均开课的数量不到2 000门。重点大学稍多,如清华大学约有3 900门,北京大学约有4 000门左右。在美国,大学能向学生提供五六千门乃至更多的课程,如哈佛大学仅文学院就开设了3 000多门课程,斯坦福大学全校共有6 000多名学生,开设了6 000多门本科课程,人均一课。MIT能向学生提供80门音乐课程,耶鲁大学开设了80多种方言学,包括我国的广东客家话。

不难看出,我国大学课程设置实在是太少了。更为揪心的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因招生问题而停止某些专业课程,造成了学校拥有的课程数与实际在授的课程数量有较大的出入,学生选课的范围势必严重缩水。理工科院校学生可选课太少的情况必须改善,否则,有可能导致学生无课可选的局面出现。

我国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基本文化素质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严重不足,学生在组织、领导、实施等方面有明显的能力欠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差。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思路

理工类院校在人文课程开设方面需加大比重:提高选修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比重,增加可选课程的门类,但这仅仅是量的积累。此外,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到人文知识的全面性以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自古中外教育无不重视通识问题,故而有完人教育之称。古代中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与古希腊的“七艺”(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教育,其目的都是培养“完整的人”。那么,现代大学更应重视开阔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有跨度的学习与择取。唯有如此,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就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情况而言,在人文课程设置时需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一)人文课程要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价值已经深入民族血液。大学人文教育若能起到对全体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那么时代的精神、校园文化和个人文化底蕴都将会无比厚实。

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理工类院校大多以理学、工学专业为主,涉及人文学科专业较少。目前,这类院校虽正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但尚需时日。所以,理工类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教师数量少,人文专业少的问题,开设的人文课程也主要是专业教育,较少旁及通识教育。理工类院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除增加人文类教师与课程外,可以在过渡阶段开设一些有特色的课程。如开设“历史名人故事”、“古典名著导读”、“古典艺术欣赏”、“古代市民技艺演示”等课程,让学生去领悟历史,既能丰富知识,也能陶冶情操。

(二)人文课程要体现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普及

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丰富大学校园文化,还是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冷战”时期美国教育部门曾经有一项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科技落后苏联的重要原因,若归之于教育,就是大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远远落后于苏联。这项研究曾经轰动全世界,因为当时的教育界尚未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价值竟有如此之重。这说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自由灵性和创作灵感方面确实存在极其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国内除艺术专业院校之外,大多数院校并未重视艺术教育,专业教育的头等地位无法撼动。

在中小学阶段就缺乏美育营养的理工科学生,更需要“美”的滋养。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本能,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理工科学生长期受专业教育,处于复杂的抽象数据或严谨的实验当中,这虽培养了他们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往往追求感官刺激。长此下去容易导致他们的审美感觉钝化和粗糙,其文化品位也自然难以提高。

再者,理工科类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和自我训练,其结果便是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品格,而这种能力恰恰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等多种素质的高度综合。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而“仅仅科学思维是无法展开活动的,它必须有另两种思维形式——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配合和协同。”[5]

形象思维同样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形象思维源于艺术,因为在进行艺术创作、表现、欣赏时都饱含创造(新)的因素。就大学生而言,领悟艺术、参与艺术活动等除了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外,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理工类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其根本牡丹在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能力,这既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必然需求,也是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必然目的。

理工类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也可以将此重责交付于艺术院系、公共教学部门或者人文院系等,广泛开设音乐、绘画欣赏、美学修养等课程,开展舞蹈、音乐、摄影、书法、创意作品等大赛,成立大学生艺术团等。简言之,一是要让学生接受艺术课堂教育;二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2]程东升.借鉴国外经验,改革我国高等林业教育[J].高等林业教育研究,1999(2).

[3]金朝勇,钱让清.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思想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5]周昌忠.科学思维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9.

G642.3

A

1673-1999(2011)05-0186-02

王凌宇(1981-),男、四川阆中人,重庆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2010-12-15

猜你喜欢
理工科学分人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学分美食
人文绍兴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