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及其语形辞格的象似性

2011-08-15 00:45周漫莉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辞格流行语网民

周漫莉(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网络流行语及其语形辞格的象似性

周漫莉(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根据象似性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言进行分析。语形辞格的象似性分为语音象似性、字形象似性、词汇象似性、语义象似性以及结构象似性。网络流行语的修辞效果来自于修辞形式和修辞意义的象似性关系。

网络流行语象似性理论修辞形式修辞意义

一、网络流行语言的产生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互联网也在我国飞速发展并日益普及开来。因此,网络生活也就成了许多网民日常生活的调味剂。而这其中大部分网民都是对新事物接受度极高的年轻人,他们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在以字符交流为主的网络交流中不断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即所谓的网络流行语言。这些语言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某一特定时期内网络平台上被网友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它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图标为辅助手段,供人们在互联网上聊天、发帖、玩游戏等。网络流行语言虽然最早从网络中产生和流行,但是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散至人们的日常口头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话语体系中,在网络之外的“交流场”中也被频繁使用。

网络流行语言作为一种产生于网络并广泛地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语言变异形式,它既有所有语言的一般特性,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网络流行语言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任意性,即语言符号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没有天然的联系;同时,网络流行语言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规约性,网民们在特定的网络条件下才约定俗成了一些固定的网络流行语言。其次,网络流行语言也具有强大的能产性,即运用大量的词可产生无穷的句子,这些句子又形成了无穷的语篇[1],网络流行语言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创造性,“词汇通过新的使用方法能表达新的意思,并能立刻被没有遇到过这种用法的人所理解”[1]。当然,网络流行语言必须借助网络媒体快速地传播,但它所利用的缺乏规范的网络虚拟空间会发生肆意的变化,这些都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不符合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标准”①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除了不稳定性,网络流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流行了。网络流行语言传播的快,但淘汰也快,极富时代气息,反映着当代社会时局与人们文化心态的变化,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生活现象等。“其中有些词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而另一些则很快被人们遗忘。保存下来的词语将被编入正规的词典中成为标准用语的一部分”[2],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要有静态地描写分析,又要注重从动态的视角努力发现网络流行语在流行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二、象似性原理与修辞效果

(一)象似性原理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任意性原则,指出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但是随后语言学界认知语法、功能语法的兴起带来的语言观的转变,语言不再被认为是自足的纯形式系统,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结构的映射,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往往具有相似性的对应[3]。

此前,关于象似性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句法层面上,也就是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的象似性关系[4],而语篇和修辞中所存在的象似性关系则较少得到关注。但是,以网络流行语为例经进一步考察,象似性理论为修辞格的分类能够提供许多有力的证据。

(二)修辞效果

修辞,即修饰言论,也就是为了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利用多种语言手段所进行的一种语言活动。这种“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就包括语言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修辞效果。

修辞效果是由特殊的语言要素的组合形式,即修辞形式与特殊的语言要素的意义表达,也就是修辞意义之间的组合共同造就出来的效果。有些辞格的修辞形式是语形上的特殊组合,形成语形辞格。这些语形辞格中的特殊的组合形式是不能通过任意性原则约定俗成一种特殊的修辞意义的,因此要由象似性原则来赋予其意义。这也就是说,修辞形式和修辞意义之间必定会具有一定的象似性关系。由此可推出这样一种结论,一切的语形辞格都是象似性辞格,而这样一来,修辞效果也均来自修辞形式和修辞意义之间的象似性关系[5]。

三、网络流行语修辞形式与意义的象似性特征

语言学所研究的语言规律一般集中在语音、形态、词汇、句法等层面上,那么针对网络流行语言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修辞形式与修辞意义之间的象似性研究分为:语音象似性研究、字形象似性研究、词汇象似性研究、语义象似性研究以及结构象似性研究。

(一)语音象似性

语形辞格的修辞形式与修辞意义之间如果是通过某种直接的关系建立起象似性,最明显的就会产生语音上的象似性,如谐音、合音。

网络交流中语言的使用会受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限制出现一些弊病,如重码率较高,这就让缺乏耐心或粗心大意的网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了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了网络交际过程中原本需使用的准确的字词。而这些同音字词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网民们公认的词汇形式而流行起来。如人们意欲写出“版主”、“大侠”而输入“banzhu”、“daxia”时,直接跳出的词语则为“斑竹”、“大虾”。但是网民们并不追究这些错误,只要他们在追求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1)做斑竹领月薪 武林外传论坛版主招募(标题)(QQ 20090205)

(2)“这个专刊收到网络大虾的热捧,资深网友‘汪帅’也两度肯定它”。(网易20090520)

在网络交际中,由于数字可以用小键盘输入,输入时也只需单击,省时省力,所以数字谐音在网络语言中备受青睐而广泛流行开来,如“5555”与哭声“呜呜”谐音而常被用于交流中指哭声。

但是,有时数字谐音也常常借用音位的自由变体,如“9494”(就是就是),“201314”(爱你一生一世),“21184”(爱你一辈子)等。在“21184”——“爱你一辈子”中,“1”【i】与“你”【ni】构成一对自由变体;“4”与“子”除韵母相同外,声母【s】与【ts】同属舌尖前音,音感差异很小。再如“201314”——“爱你一生一世”中,“4”与“世”声母【s】与【sh】只有平翘舌之分,音感差异相对也较小。这也就难怪会在网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在2013年1月4号结婚的新人会幸福一辈子,原来“2013.1.4”这个日期的本身的谐音就暗示了他们愿意在这特殊的一天向对方许下“爱你一生一世”的承诺。

作为网络语言使用主体的80后、90后们,在纷繁的网络交际生活中也常采用这种将两个字或多个字的音缩成更少的合音。这也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是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再切后一字的声调来给新的字注音的。但现今网络流行语中的合音规则则远没有《说文解字》中那么正规,如“不要”合音为“表”,“这样子”合音为“酱紫”。

(3)“表再说选秀无大事了,世他们展示了80、90无法回头的青春”。(QQ 20100412)

(4)“怎么会酱紫嘞?居然有送上门的生意不做滴?”(太平洋汽车网20050714)

(二)字形象似性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更何况最原始的汉字又多起源于象形文字,因此网民在不断追求刺激和新意的网络生活中也玩起了“文字游戏”。

年轻一代的网民们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以张显个性,宁愿运用一些别字在代替标准的字词,如“偶”(我)、“粉”(很)、“银”(人)等。

(5)我爸是李刚!偶是你惹不起的RMB玩家(标题)(多玩游戏20101028)

(6)“因为它没有杂味,宝宝通常都粉喜欢吃”。(四川在线20101027)

(7)“你们都是坏银,唯有我是好银”。(百度贴吧20100612)

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结构的特殊性,一些喜于创新的网民们偶将些许汉字拆为其偏旁部首进行朗读书写以显个性,如“田力”(男)、“女子”(好)等。

(8)“田力合为男,女子合为好。男人—难人也;女人—亦好人!”(新浪博客“零言碎语”20091109)

(三)词汇象似性

中国地大物博,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词汇更是纷繁多样。广大网民自不会错过对众多词汇的新颖使用。在网络交际中,网民们为了达到简洁的目的,也为了适应所谓的语言经济机制的要求,自创并约定俗成了许多缩略词,主要是对常用的词、短语取字、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了一种新的简约的形式,以求交际的简便快捷。如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的一些汉语拼音缩略词:RMB(人民币)、BS(鄙视)等,以及一些英语缩略词 OIC(oh,I see)、CU(see you)、DIY(do it yourself)等。

由于网民们意欲标新立异的共同愿望,他们在网络交际平台上会经常把一些具体的熟悉的词汇使用隐喻、借喻、提喻的手法映射到那些人们熟知的领域中去。同时,他们还追求省时省事,因此也总会尝试使一些新词语负载更多的表达功能。如“踩踩你”(访问好友空间)、“砸砖”(对网友提出的问题进行商榷)等。

下面就以网络流行语“雷”为例来分析其隐喻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雷”的解释为“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正如《淮南子》中所说的“阴阳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这里的“雷”是个名词,而如今网上流行的“雷”字的用法则远不限于此,它还可以作动词及形容词用。

(9)“北影女生因'看星星'夜不归宿,雷翻网友”。(烟台大众网20090301)

(10)“国足选帅,阵势真的很雷”。(钱江晚报20090301)

溯其源头,“雷”的动词用法应来自于日本漫画。因为漫画中的人物经常使用电波作为武器,而被击中者就会颤栗不已甚至满脸焦黑。于是原来“雷电”意义的“雷”就被隐喻为各种能够影响、刺激、甚至打击人的社会力量,包括话语、行为、事件以及各类信息等。而后,“雷”就被用来表示当人们看到或者听到某种始料未及或难以接受的行为事件时产生的一种震撼的感觉,因此,“雷”有了其动词用法,后又被扩大到它的形容词用法。“雷”在修辞形式上是指“被雷击或踩到地雷的感觉”,而其修辞意义上则是一种“令人吃惊或令人不爽的感觉”,这样二者之间通过这种象似性就达到了一种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

(11)“北京奥运会震撼开幕,一贯挑剔的西方媒体真的被雷倒了,几天都没缓过来”。(新浪网20080814)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此平台上每天都催生着新事物。随着大众传媒的迅捷发展,传统的语言意义受到挑战,越来越多地具有现代内涵。如新浪网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再赋予其新鲜的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类智慧的开阔性。时下“囧”字便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网络流行语,其意义正如2010年6月份火热上映的电影《人在囧途》中所反映的那种尴尬又无奈的心情一样,耐人寻味。

(12)诗人爹爹和牧师爸爸在克莱蒙多大陆的囧事(标题)(多玩游戏20101030)

(四)语义象似性

如“二”,原只是一个数字,后引申为形容一个人说话不经考虑,做事不想后果;“290”,后也被人们引申为“250+38+2”,指那些举止另类或者过分无厘头的人,多用于朋友之间互相嘲弄但并无恶意。

(13)“那小子真二!”(百度贴吧20070823)

(14)“290千万不要相信流了一个礼拜血还没死的动物”。(PCHOME 20080102)

众多网友在网络交际中为达到调侃求新的目的,会将一些褒义、中性抑或是贬义词拆解成为几个词或短语,以使这些词彻底失去本来的意义。如“天才”(天生的蠢材)、“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

(15)“赵女士今年刚30岁就已经是某银行的人事经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整日坐在电脑旁,各类饮料不离手,出门以车代步,很少活动的'白骨精'的生活方式”。(中国新闻网20091111)

(四)结构象似性

网络语言由于其强大的能产性而被众多网友仿照其句式结构创造了更多的网络流行语,而这些流行语都是在框架提取和变量填充两个过程中形成的,但至额定注意的是这类流行语所涉及到的框填现象并非这类流行语所独有,它是语言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正如小学生用“虽然……但是……”造句一样。

2009年7月16日魔兽贴吧里发出的一个同名的只有标题的空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在一天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回帖数十万,并引发了一场众多网友参与的网络集体狂欢。此贴所表达的那种母亲想寻回贪玩的孩子的心情,传递给人们一种催促中饱含的温情。由此,在中国60华诞之际,网友们也深情地呼出了那句所有中国人民的心声:

(16)台湾,你妈妈六十大寿,喊你回家吃饭(标题)(天涯社区20090719)

网友的这句“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完全仿拟那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里将台湾看成祖国母亲的一个孩子。年已六十的母亲祈盼团圆,她盼望着自己大寿的时候自己顽皮、淘气且不愿回家的孩子回家吃顿团圆饭的心情溢于言表。而后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络流行语,如呼唤因《百家讲坛》走红而忙于各地演讲的钱文忠回校上课,提醒他勿忘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而说的那句:

(17)钱文忠,季羡林喊你回校上课!(标题)(现代快报20090727)

如此流行的语言,难怪2010春晚也会凑这个热闹。小品《不能让他走》中,冯巩就说了那句“我得走了,我妈喊我回家偷菜呢”。

此类框填式的网络流行语不胜枚举,从“很好很强大”到“很黄很暴力”,从“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再到网友看了赵薇版英姿飒爽的《花木兰》之后有感而发的那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哥妞”,这都体现了网民们在追求创新的时代对新生事物的崇尚。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应用范围甚广的语体,正以其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网民的网络生活,甚至影响着他们网络生活之外的现实生活,它折射人们面对社会事件、社会现实时的心态,而且有时还会起到嘲讽、诙谐幽默或者发人深思的作用,所以始终为广大网民所津津乐道。网络信息交流迅速,语言更新和变异非常快,网络流行语的发生发展也是如此。网络每天催生着新的语言形式,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流行语的淡出,与常规语言不同的是,网络语言的发展周期比较短促。

[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阮丽.中英网络聊天用语词汇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75).

[3] F.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Mc Graw-Hill,1965.

[4]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5] 徐默凡.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0(1).

The Study of Popular Online Expressions and their Iconicity

Zhou Manli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popular online words and expression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conicity.The iconicity in form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iconicity in phonology,morphology,lexicon,semantics as well as structure.The rhetorical effects of these popular words and expressions all come from the iconic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rhetorical form and meaning.

popular online expressions;iconicity;rhetorical form;rhetorical meaning

H0

A

周漫莉(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辞格流行语网民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浅议广告语言的辞格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