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冠诗初探

2011-08-15 00:45王磊平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关键词:玄机诗人诗歌

王磊平(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付新茗(中国人寿德惠分公司,吉林德惠,130300)

唐朝女冠诗初探

王磊平(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付新茗(中国人寿德惠分公司,吉林德惠,130300)

唐朝女冠诗人是唐朝社会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她们生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但政治开明以及道教兴盛的特殊环境让她们获得了较多的自由,从而使她们创作出不同于男性诗人和一般女性诗人的诗作,在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朝;女冠诗人;解析

鼎盛繁荣的大唐文化中,诗歌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有唐一代,朝野上下,男女老少皆能吟咏,以致明代的胡应麟不无感慨地说:“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女、淄流、羽客,靡弗预矣。”[1]女冠诗人的创作无疑为唐朝的诗歌文化增添了一道令人瞩目的景观。唐朝女冠诗人中较为出色的当属李冶、薛涛、鱼玄机三位,她们的诗在《全唐诗》九百卷中各占一卷。

一、唐朝女冠诗人所处的时代及特殊身份

唐朝女冠诗人能够创作出许多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和她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她们的特殊身份是分不开的。

(一)女冠诗人所处的时代

随着威振四海的大唐王朝的建立,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文化也进入了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唐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与以魏徵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在政治上实行开明政策,在文艺创作上也予以积极鼓励,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绝不推行文化偏执主义。这一文化政策基本为李世民的子孙所继承,使得整个唐朝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开阔的时代气息。这种时代气息为女冠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让女冠诗人无身份顾忌而大胆进行创作。

诗歌的繁荣是唐王朝国力强盛、思想开放、精神自由的重要表征。中国文学首倡诗歌,而中国诗歌的辉煌巅峰则是在唐代。闻一多说:“一般人爱说'唐诗',而我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2]此时,不仅诗坛上群星闪耀,而且诗歌已经深刻地渗入到唐人的精神生活之中,甚至可以说唐代社会到处都流荡着诗歌的韵律、诗歌的精神。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皆能吟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女冠诗也蓬勃发展起来。

(二)集女冠、女媛、诗人于一体的特殊身份

唐朝的女冠诗人李冶、鱼玄机、薛涛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与她们女冠、女媛、诗人三位一体的特殊身份是分不开的。

首先,从女冠这一角度来说,道教在唐朝被尊为国教,所以在唐朝道观林立,入道人数众多,其中不乏女子入道。其原因有多种,有虔诚信道以求升仙者,有为了衣食者,有为祛病者,有遭遗弃者,更有一些只是为了追求自由、不受宗法束缚者,女冠诗人多因此而入道。这样入道的她们可以有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身处士人文化圈,酬唱应和的生活为她们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其次,从名媛的角度来说,她们多出于娼门,天生丽质,生性浪漫又兼色艺。风雅灵慧、身披道冠的她们更有一份清新脱俗的气质,这对世俗男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她们大多都拥有一个极大范围的交际圈,客观上为她们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再次,从诗人的角度来说,女冠诗人与文士们相互酬唱、交往,激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在与文人士子相互谈诗论品之时,女冠诗人自身的才智也得到了锻炼,创作水平也有所提高。独具特色的笔触,聪慧绝伦的才识,胆识过人的觉悟意识使她们在唐诗这个巨大的文化舞台上占得一席之地。

二、唐朝女冠诗解析

在唐朝女冠诗人的创作中,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一)女冠诗中的寄赠酬唱之作

宴集送别、酬唱赠答之作,在女冠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与那些后妃宫人、大家闺秀以及受礼教濡染较深的一般人家的女子相比,女冠诗人与外界的交往显然要更为自由,其交往对象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权贵朝士、幕府佐僚、著名文人、禅师道士以及邻居等都在其中。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女冠诗人不时写有一些寄赠酬唱之作,虽然其中不乏浮泛之词,但许多时候她们的作品还是心有所感、缘情而发的。

1.抒发离别哀愁的寄赠之作

在这类作品中,女冠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离愁别恨表达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与她们交往的文人、她们的亲人还是她们的恋人,女冠诗人与之离别时总会以诗歌来抒发内心因离别而引起的哀愁。如李冶的《寄校书七兄》: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这是李冶写给自己兄长的一首诗。这位七兄大约是出使在外,作者寄此诗以表怀念。作者由自己的蹉跎联想到对方的寂寞,借用典故希望七兄能回信以解自己思念的哀愁。又如薛涛的《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这首诗语短情遥。前两句是对离别时景色的描写,节用了《诗经·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句,兼包全篇之意,表达了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念之情。第三句由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句意化出,但加以“谁言”二字,以慰勉的语调出之,表现了相思情意的深切、执着,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形成一个曲折。最后一句又以无限深情的笔致写出天长地远、梦魂难过关山,而新来连梦也难成的苦愁、难堪。全篇诗意层层推进,于短幅之中藏无限曲折。

相比同时代其他诗人,女冠诗人的创作要含有更多女性细腻的情感。唐代男诗人的创作中也有许多赠别诗,但是很少有这样的哀思。如王勃的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作者在突出离别之意时强调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观点,并且有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阔胸怀。又如高适的作品《别董大》,抒发的是有别于哀伤的另一种离别情感,尤其是后两句,有一种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放之情。即使突出的是离别的不舍之情,然而也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提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比这些诗作,唐朝女冠诗所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让人读过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幽怨伤感明显居于情绪的主导地位。

2.意在颂扬的酬唱之作

这类诗主要以薛涛的作品为代表,她的酬唱诗中上蜀帅的诗有十几首,这些诗意在颂扬却不带媚气。如《贼平后上高相公》:

惊看天地白荒荒,瞥见青山旧夕阳。始信大威能照映,由来日月借生光。

诗题中提到的高相公是指西川节度使高崇文,此诗为颂扬其讨平刘辟之乱而作。大威,指高相公之威严,后两句诗人不吝赞美,说高相公之威严照映日月,使之生光。作者旨在颂扬,但我们读后全无阿谀奉承之感,只觉“开口自然挺正,而有光融拓落之气”。[3]又如薛涛的《上王尚书》:

碧玉双幢白玉郎,初辞天帝下扶桑。手持云篆题新榜,十万人家春日长。

这首诗颂扬前来上任的王尚书,诗中说王尚书辞别帝都,在华美的仪仗的簇拥下,浩浩荡荡来蜀任职。最后一句尤为赞美之词,是说作者相信在王尚书的治理下,蜀川会富强安康,百姓会安居乐业,如春日久。

(二)女冠诗中的言情之作

爱情题材的作品在女冠诗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作为女冠,这一特殊身份使她们对爱情有着特殊的感受。她们都长于言情,不讳言情,坦然宣泄和表露个人的真实的情感和细密的心路历程。诗歌中表达了她们追求爱情的狂热和求之不得的哀伤。

1.对纯洁爱情的追求与幻想

女冠的特殊身份注定她们无法获得普通人的爱情,这更激起了女冠诗人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一类作品中,鱼玄机表露的较为大胆直白。郑振铎说:“(玄机)写着颇为大胆的情诗。”[4]在鱼玄机的情诗中,写给前夫李子安(李亿)的诗最多。鱼玄机虽被他抛弃,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鱼玄机还是难断痴情。如她的《打毬作》,描写身为李亿之妾,二人情爱深笃,生活惬意;时过境迁,与李亿分离以后,在《情书寄李子安》中表达了她对李亿的一往情深,“书信茫茫何处问”写出了她痴情盼望李亿的来信;《江陵愁望李子安》一诗中,“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诉说着她对李亿的无限的思念;而在《春情寄李子安》中,“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清光一首诗”表明她愿把缕缕情思和着眼泪织成诗送给李亿。

与鱼玄机一样,李冶对爱情也是执着追求,如她的《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郁郁山水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深深的思念、聚少离多的无奈,洋溢笔端,的确是恋爱中的才女方能写得出来的诗句。

而薛涛在这一类作品中表现得较为委婉,常常借物咏怀。如她的《池上双凫》:

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诗人借物咏怀,委婉地表达着自己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2.对爱情求之不得的感叹与哀怨

对纯洁爱情的求之不得让女冠诗人产生了相思之情,继而写出了许多抒发哀怨之作,如李冶的《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悬肠一时断。

这首诗把相思的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海水如此之深,却不及相思的一半,浩渺的海水同相思相比也是有涯的。作者用极度夸张的比喻,将自己的无限相思表达出来。后半部分突出表现空虚的楼阁,断肠的琴曲,字字透着哀怨与愁苦。

鱼玄机的《愁思》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落叶纷纷暮雨和,未丝独抚自清歌。放情休恨无心友,养性空狎苦海波。长者车音门外有,道家书卷枕前多。布衣终作云霄客,绿水青山时一过。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怨恨自己不该多情,而今凄凉孤寂时终于意识到“布衣终作云霄客”。诗的开头渲染了作者生活的孤寂与凄凉,接着联想到自己情感生活的无奈与哀伤。门外枕前的对比,让作者终于发出哀怨的感叹:“绿水青山时一过。”

唐朝女冠诗人的爱情诗敢于大胆表现自我内心的追求,相比前代的女性文人的作品,她们的思想明显解放了许多。浏览前代女性的作品,会发现有这样的共同主题:闺中相思和弃妇忧愁。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她们不敢逾越妇德的约束,都仅用婉转的方式表达着思想感情——宫女不直抒对自然人生的渴望而寄情于红叶,思妇不直言别夫苦情而转叙春景,这样的诗歌比比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在女冠诗人的作品中有了很大的改观。

(三)女冠诗中的感慨身世之作

尽管唐朝女性意识体现出进取、自主、开放等特性,但是“女性生活的这一历史过程经过无数次重复,深深积淀于女性精神气质和深层心理中,形成她们的集体无意识——承认这个世界属于男性,认为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以成全男性的事业是女性的天职”。[5]在这种状况下,半娼半道的女冠诗人更是体会到身世的卑微,以此在她们的作品中就不免会发出哀叹自怜的声音。当然,在现实的压迫中,女冠诗人的女性意识也在成长,有许多具有反抗精神的作品流传下来。

1.对身世卑微的哀叹

卑微的身世让女冠诗人创作出许多哀叹之作,这一类诗歌以薛涛作品为代表,如她的《十离诗》托物喻情,分别以十种被冷落、被抛弃的物品来自比身世,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反复吟咏诗人忽遭变故的哀怨忧伤,深刻揭示了乐妓沦为统治者的玩物或工具的惨痛现实。如这组诗中的《犬离主》: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己曾经被宠爱时的场景,犹如被主人驯养的犬一样。虽然是受到主人的喜爱,但始终是附属的宠物。后两句更是道出了自己身世的卑微,即连做一只宠物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2.对封建思想的反抗

女冠诗人虽然感叹自己身世的卑微,但在她们的作品中,也体现着一种反抗的精神。这在鱼玄机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如她的《和人次韵》:

喧喧朱紫杂人寰,独自清吟月色间。何事玉郎搜藻思,忽将琼韵扣柴关。白花发咏渐称谢,僻巷深居谬学颜。不用多情欲相见,松萝高处是前山。

作者开篇就写道,在噪杂的红尘中,自己可以清吟于月色间,表达着作者孤高的性情。接着作者写到了那些想借诗词来拜访的人,“何事”、“搜”等词语道出了这些人的伪装。而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写自己“僻巷深居”,对于风流之士保持着独立的人格,甚至对这些人冷眼相看。又如她的《感怀寄人》,坦率地表达自己愿意结交的是懂得尊重女性、尊重自己人格的知音:“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敢于喊出这样的声音,实在可谓率情大胆,这种真情的呼唤维护了女性的尊严。而在她最为有名的《赠邻女》中,鱼玄机写道:“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提出了女子在婚姻上要主动选择,只有掌控自己的命运,才会获得幸福,不必过多依附男子。

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性,无法参与社稷政治,无法体验仕途坎坷,在她们的作品中,无论是何种情感,都是围绕着男权在细语自己卑微的人生。像鱼玄机敢于说出“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来表达她对科举的向往之情,这种感情在其他女性诗人的创作中却是很少见的。

综上所述,唐朝女冠诗人的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古代女性文学创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女冠诗人并不是一流诗人,她们的创作数量不多,在风格表现上也没有重大开辟,比之同时代的杰出诗人,她们在题材的拓展、诗境的提炼等方面尚欠一筹。但是唐代女冠诗人的诗歌让人领略到了她们的才情,更让人欣赏到了其身为女冠才媛的放情,同时也不免让人感叹她们的悲情。

[1] 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95.

[2] 闻一多.闻一多论古典文学[M].重庆出版社,1984:82.

[3] 钟惺.名媛诗归[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403.

[5] 任一鸣.抗争与超越——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3.

Analysis on Female Taoist Poems in Tang Dynasty

WANG Lei-ping,FU Xin-ming

Though lived in a male-oriented social environment,as a special group in Tang Dynasty,female Taoist poets gained more freedom because of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of liberal politics and the flourishing Taoism.Therefore,their special poems which differ from those of male poets and other ordinary female poets have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ang Dynasty; female Taoist poets; analysis

I207.22

A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女性创作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2008Bwx32)

王磊平(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玄机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江陵愁望寄子安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天文学侦探系列——古文中的玄机
诗歌岛·八面来风
刷牙中的“玄机”
在常识中破解历史的玄机——一节初三复习课泛起的联想和思考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