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标记理论透视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2011-08-15 00:45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223800
关键词:英语词汇语义职业

李 莉(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223800)

用标记理论透视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李 莉(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223800)

标记是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运用标记理论,从形式、语义和分布三方面分析英语中表示男性的词汇和表示女性的词汇之间存在的性别标记的非对称性,从而揭示英语词汇所反映的性别歧视现象。

标记理论;性别标记;非对称现象;性别歧视

一、标记、标记理论、性别歧视的概述

标记是英语中常见的现象,它指的是“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1]。英语中广泛存在着对称和非对称的现象。在一对语言单位中,如果某一单位缺少与之对应的语言特征(语音、语义、语法等)时,在语言学中这一单位便被认为是无标记单位(unmarked),与其相对的就是有标记单位(marked)。通常无标记单位的组合形式较简单,意义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高,分布也更广泛。如“god”和“goddess”这对词中,“god”是无标记项,它的形式更基本,也更常见。与之对应的“goddess”是标记项,因为它被添加了阴性后缀“-ess”,只能用于表示女性的神,且使用较为局限。

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最早是由俄国音位学家N.S.Trubetkoy(特鲁别茨柯依)提出,后来英国语言学家Lyons(莱昂斯)又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发展,他将标记分为形式标记(formal marking)、语义标记(semantic marking)和分布标记(distributional marking)三类。形式标记是指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中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外部特征或标记,是从外部形态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成分的。在词汇系统中,形式标记又被称作形态标记,常表现为派生和屈折两种形态。语义标记则是根据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的语义特征来界定标记与否。Lyons认为“语义上有标记的词比语义上无标记的词在意义上更为具体,语义无标记的词的语义范围一般比语义有标记词更宽”[2]。分布标记是从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中的两个单位的分布范围和出现频率的大小的角度来研究词汇的。一般认为“标记项在分布范围上要比无标记项受限制”[3]。分布标记在许多情况下是由语义标记所决定的。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在揭示了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之后提出的。性别歧视是基于性别的偏见与歧视,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英语性别歧视最明显的表现7是在词汇的不对称使用上。由于女性长期在政治、经济和家庭生活中处于附属的、被统治的地位,反映在语言中就表现为词汇是以男性为标准和主体,而阴性词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表示男性的词往往为无标记项,意义上倾向于褒义,分布的范围也要比对应的女性词广。标记理论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性别歧视提供了依据和方法上的可能。

二、从形式标记的非对称性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一)阴性词缀

从英语词汇的形式标记来看,在一对具有性别区分的词项中,绝大多数的男性词是无标记的,而女性词是有标记的。这些标记体现在它们是由男性词尾添加黏着词素或用复合法构成,这种有派生关系的构词法本身从形式结构上就表明了社会是以男子为中心,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以及与男性之间的失衡关系:女性被看成是一种以男性为基础的、额外的、甚至是多余的东西附加在男性之后。这些黏着性的词素就是阴性前缀和后缀,如“female”(女性)就是由“male”(男性)加前缀派生而来的,“woman”(女人)又是从“man”(男人)派生而来。英语中阴性后缀有 -ess,-ette,-enne等,它们常含有“小的、微不足道的、卑微低下的”含义。在表示职业的许多名词中,女性职业名词多数是由男性职业名词后加上阴性后缀派生来的。但他们意义上有明显的不等值现象,很多以“-ess”结尾的职业名词都带有“廉价、轻蔑”的内涵,表现出来的性别角色通常没有男性那么重要,如:“manageress”是自动洗衣店或糕点店的女经营者,而不是银行或跨国公司的女经理。我们可以说“a general manager,”却很少说“a generalmanageress”。后缀-ette常表示“小型的、微小的”,如:statuette(小雕像)、kitchenette(小厨房)。所以当一些词附有-ette作词尾,就有了“卑微、低劣”的含义,如:majorette(女军乐队长);称一个女大学生为“undergraduatette”就是贬损她。后缀-en指“弱小的人或物”,如:chicken(年轻、缺乏经验的女人),maiden(无经验的少女)。

这些阴性后缀加注在男性词后意指女性,本身从结构上就表明女性在地位上的从属性,并且从词的本义看也带有一定的排斥意味,反映了严重的性别歧视倾向。女性语言对男性语言的依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对男性的附庸地位,也证明了语法学家对男性的偏爱和对女性的歧视。女性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依附男性的,这是性别歧视在语言形式上的直接反映。

(二)用复合构词法构成的职业名词

当表示女性从事同男性一样的职业时,英语常采用复合构词形式,即在职业前加女性标记词。一些以-er,-or结尾的用来指人或地位较高的职业名词,实际是中性词,对男女都适用,但常被看作是阳性名词,把女性排除在这些职业之外。如果是女性从事这些职业,常要在这些职业名称前加上“woman,lady,female”等女性标记,如:“a woman scientist”,“a lady lawyer”,“a female senator”等,从而使职业名词在外在形式上带有标志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学家、律师、部长”等职业不再是男性的职业专利,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女性产生自卑心理,常常让她们感觉到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把女性当做例外表现了“以男性为规范”的观念。人们在心理上习惯认为某些职业是男性的专利,有声望的人往往都是男性,而女性一旦进入了男性专有的职业或获得与男性相当的声望,似乎就必须作为特殊的“例外”来对待,需要标注一下。当然,英语中有一些词专指女性或没有与男性对应的词。传统上由女性所从事的职业,如baby-sitter(保姆)、nurse(护士)等在指称男性时,也要加上表示男性特征的形式标记“man”或“male”,如“man baby-sitter(男保姆)、male nurse(男护士)、male housewife(家庭主夫)”等。显而易见,这些缺男性名词的职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地位低微下贱的,是男性不能或不该从事的职业。

三、从语义标记的非对称性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语义标记的非对称指的是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在意义上的不等值,这主要表现在男女性别对立的词语意义褒贬不统一和语义变化的趋势不同。

(一)性别对立词的语义的褒贬色彩和语义范围

一般而言,英语中男性名词的词义大多具有肯定、赞成和正面的内涵,而女性名词具有否定、不赞成和负面的内涵,甚至带有轻蔑或与性有关的色彩。这尤其反映在性别确定的成对名词中,如:“bachelor”和“spinster”都指未婚的男性和女性。但“bachelor”有积极的含义,暗示他的未婚可能因忙于事业或择偶标准较高而耽误了,由于他无牵无挂,可能是快乐的单身汉。“bachelor”似乎是种值得夸耀的身份,暗含不少有力的条件,它的引申义也表示肯定的内涵,出现了“bachelor-girl”(经济上独立的未婚女子)一词。而与“bachelor”相对的“spinster”却有着强烈的贬义,带有轻蔑甚至污辱的含义。暗示她的未婚可能是由于生理缺陷、脾气古怪、毫无魅力,是令人讨厌的没人要的老处女(old maid),含有“枯萎、被抛弃”等令人不快的意向,这反映了社会对未婚男女截然不同的态度。“man”和“woman”是对成对名词,但谈到“man”,人们常联想到“confident(自信的),logical(有条理的),practical(有实际经验的)”等。“woman”多少有点地位低下的意味,在男人眼里,更常带有性成熟的含义,带有性别歧视色彩。如:“Girl,you'll be a woman soon,soon you'll need a man.”(闺女,你很快就要长成人了,很快就需要男人了。)称呼男性尽可放心地用“man”,而用“woman”时却不能无所顾忌。“man”不仅指男人,还常指包含妇女在内的全体人类,而“woman”专指妇女,如指男性,常带有贬义,如:“Heisanold woman”(他是个婆婆妈妈的男人)。“wizard”和“witch”也是对成对名词,“wizard”通常指“奇才”,而“witch”则指“巫婆”。有人认为,语义褒贬的不平等是来源于对女性词贬化这一社会心理。甚至还有人认为所有的词,不论其来源如何,只要与女性有联系就会带上贬义色彩,因为这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的一条重要的语义规则(semantic rule)。[4]18

(二)性别对立词的语义发展的不同趋势

在词汇发展过程中,许多与阳性名词相对应的阴性名词随着语义的演变出现由褒到贬的趋势。而男性词的意义则未经过语义降格(semantic derogation)的过程。像“governor-governess”、“master-mistress”这些成对名词,最初他们对男女两性都是同义的,但在词义的演变中,许多女性词与以前相比却是降格了,或多或少染上了下流的、或是让人产生“性”联想色彩的贬义成分。如:“lord”指地位高、权力大的“君主”或“贵族”,而与之相对应的女性词汇“lady”现可指普通妇女。“governor”和“governess”在古代指地区行驶主权的男女首领,现前者仍保存“州长或总督”这一基本意义,而与之对应的“governess”却变成了地位低下的“家庭女教师、保姆”甚至“情妇”。“master”和“mistress”原指男主人和女主人,现在“master”仍是男主人,而与其对应的“mistress”却不是女主人,而是用来指“情妇”、“第三者”了。并且一般不说某女士是个“mistress”,而只说她是某男的“mistress”,这从侧面反映出妇女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社会上男主女从的观念。与“king”对应的“queen”在当代英语中含义变化更大,从至高无上的“女王”,变成了“雌猫”,在美国俚语中还指“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性同性恋者”或“妓女”。而“king”在英语文化中仍代表了一种权利的象征,可引申为“有成就的巨子”、“大王”,如:“an oil king”石油大王。“Sir”冠在姓名前为尊称,“madam”现常用来指妓院的“老鸨”。这些都充分说明词义的演变对女性极为不利。男性词含义基本保持不变,有的还有上升的趋势,如king,lord,father等词首字母大写,词义就上升,是对“上帝,基督”的尊称。

总之,几乎所有的女性名词在语义变化上都受到了降格,成为“prostitute”的委婉语,这种降贬多少都与性、色情沾上了关系,似乎女性无论身在何处、何地都扮演着淫荡的角色。英语中有关“妓女”的词多达500多个,而与之对应的“男妓”名词只有60多个。在表达同一概念,男女所拥有的同义词的数量多寡不一,这是语言不对称形式的又一表现。

语言不对称形式还表现在英语词汇发展过程中,表示男性的褒义词没有对应的女性褒义词,而有些表示女性的贬义词也没有对应的男性贬义词。英语中由master构成的复合词有:“mastermind”智多星,“masterpiece”杰作,“masterstroke”绝招,而“mistress”则没有相对应的褒义复合词。“mistress”是“情妇”的意思,而英语中却没有表示“情夫”的对应词。而“master”和“bachelor”除了指不同类型的男性外,还被赋予了“硕士、学士”的意思,是文化修养和良好教育的象征,这也是他们对应的阴性词“mistress”和“spinster”不能比的。

四、从分布标记的非对称性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在分布范围上,英语中的阳性名词和代词一般是无标记的,具有泛指性,使用范围较广。他们可指代阴性名词或代词和性别不明之人,而与之对应的阴性词却不能指代阳性词。

(一)阳性名词的泛用

由于上述形式和语义上的特点,构成男女对立的词语在分布上的一些非对称现象。总的说来,男性词使用频率较高,分布范围较广,女性词在使用上受到限制。在“man”和“woman”这一对立词中,“man”不仅指男人,还可作“人类”的总称,包括女性,分布上没有标记。但“woman”只指女人,分布范围小,有标记。如:“Man can conquer nature.”(人类可以征服自然。)和“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所有的人生来平等。)第一句中的“man”和第二句中的“men”均指代整体的人或人类。如果用“woman/women”来代替句中的“man/men”,两个句子都将失去原义。这种用阳性词指代整个人类的语言现象,西方人称为“Manglish”,即英语语言的“男性化”。再如:“祖先”是“forefathers”而非“foremothers”,“人类”是属于男人的“mankind”而非“womankind”。用男性词泛指所有人忽视了女性的存在,使女性的身份在语言中被隐没了。这些都表明了男主女从的社会现实,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文化心态,同时也折射出重男轻女的社会态度。这种阳性名词的泛化现象直接从语言上反映了性别歧视。

以后缀-man结尾的阳性词也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新英汉词典》(增补本,1985:777)总结了-man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某一国家的人,如:Englishman、Frenchman等。这些词用来指男性,当用来指这些国家的女性时,则用Englishwoman、Frenchwoman等,但实际上这些表示男性的词常用来泛指这些国家所有的人。(2)表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如:chairman、spokesman和businessman等。这些词具有男性特征,事实上从事这些职业的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

(二)代词“he”的泛用

英语中常用阳性代词泛指男女两性,这无疑是对女性的忽略。这一现象也可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中和法律文件中得到证实。因为英语中很多带man-或-man成分的词往往不只是指男性,而泛指全人类,如:manpower(人力)、man-made(人造)、freshman(大一新生),所以18世纪的语言学家认为,“man”既然既可指“男人”,又可指“人”,而代词he可指代man,那么he和he相关的形式(his,him,himself)就自然可以指男女两性。在1850年,英国议会也通过一项法令规定在议会内部“he”指男女两性。现代英语中,代词he既可指男性,又可指女性。但它并非等同地指男性和女性,大多数人把he理解成男性多于女性。并且人们通常用he作为不定代词“somebody、everyone、nobody”等的替换词。英语中有时出现“he or she(他或她)”的用法,但在排序上仍是男先女后。

英语中man作为通性名词的用法和he作为泛指代词的语法规则,均含有忽视女性客观存在,否认女性权利价值,贬低女性社会角色的倾向性,形成了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这种做法多少有点“无视一性别存在,凸显另一性别”的嫌疑,并且广泛存在于教材编写、辞书编撰、语法条例规定和日常的习惯用法中,规定主义学风和大男子主义思潮与这种做法的广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218Spender也说过:“Males,as the dominant group,have produced 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男人是统治者,他们创造了语言,思想和现实)”[5]143由于大男子主义思潮的作崇,不少人将语法属性意义上的“阳性优先”篡改为生物学或社会学意义上男性优越。据统计,世界上女性的比例超过50%,而文献中出现“他”和“她”的比例却是4:1。英语中一直有以男性的词语泛指两性的趋势。

(三)男先女后的词序

性别标记词的分布标记的非对称性还表现在同时出现时的前后分布顺序,一般是“男先女后”。如:men andwomen,father and mother,husband and wife,boys and girls等。如果把两者的顺序倒过来让人觉得异样的别扭,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如李正国所言:“联合结构内部构成的成分孰先孰后,体现了尊卑名分。”[5]从男女两性词汇的排列顺序上可看出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女性只能是跟在男性后面的“第二性”(theweaker sex)。

众所周知,对妇女的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语言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尤其是女性的从属地位和对女性的歧视态度。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性别歧视的烙印。在此主要运用标记理论的基本原理来探讨英语词汇所反映的性别标记的非对称现象而体现出的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现象。这种非对称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于语言符合系统中,不但有语言任意性的因素存在,更有其约定俗成和社会规约方面的影响。[4]249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对这种不平等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批判,她们提倡避免使用有形式标记的词而广泛推广无性别标记的中性词,如用chairperson代替chairman,businessperson代替businessman等等。用-person取代有性别特征的后缀不失是一种消除性别歧视的办法,另一种办法就是涉及女性成员时,用后缀-woman代替-man,如:chairwoman(chairman),spokeswoman(spokesman),policewoman(policeman)等,但由于“woman”有“恶化”的趋势,不少人不愿使用,而用中性词代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反映在词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有减弱的趋势,但它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对女性价值的判断,也阻碍了信息沟通。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英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更应借助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和消除性别歧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减少教材和媒体中的性别歧视,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语句。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根本是要消除人们内心深处的男尊女卑偏见和提高女性的地位,但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

[2] Lyons.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307.

[3] 王立非.关于标记理论[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4).

[4]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李正国.生态汉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352.

Study of Sexism in English Vocabulary by Using Markedness Theory

LI Li

Markedness is certain asymmetry within a category.Sexism in English is obviously reflected by the asymmetry of gender marker in vocabulary.By using markedness theor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symmetry between male terms and female terms in terms of formal marking,semantic marking and distributional marking and reveals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in English vocabulary.

markedness theory; gender marker; asymmetry; sexism

H313

A

李莉(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语词汇语义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语言与语义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实践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