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其学说的人文精神及当代价值

2011-08-15 00:49王广旗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本质马克思

王广旗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其学说的人文精神及当代价值

王广旗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及其人文精神在现时代社会中的作用在目前是其他哲学理论难以超越的,尤其是在面对现代性危机与困境时更是凸显出它的意义。

哲学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人文精神当代价值

一、对马克思的重新定位

通常情况下,人们因马克思著《资本论》而把他当作一个经济学家,因其19世纪中后期参与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而把他看做社会活动家。又因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他在历史、法律、科技、教育、道德、宗教、文化艺术等领域内的天才火花的思想而又赋予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等不同称号。这些对马克思的定位固然不错,但却未达到对马克思的深度解读。因此,重新定位马克思就是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维度的重要性,从而在世人面前揭示出马克思在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独创性和伟大贡献。这样才能使我们超越与马克思的历史间距,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即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正如中国学者俞吾金在《重新理解马克思》一书所言:“正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学说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生活世界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把重要钥匙。”[1]而波兰学者亚当·沙夫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2]27。就马克思独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而言,其核心概念是人、价值和自由。马克思通过对传统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批判性改造,把关于人、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个性自由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重新安置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观基础上。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他对“人”这一哲学主题的高度关注。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自由的论证,在《德法年鉴》时期对自由、平等的呼吁,对贫困农民的同情和关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的“人”的学说的提出,《资本论》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的思想。晚年《人类学笔记》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都体现着强烈的人文意蕴,闪烁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光辉。而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过分强调了马克思哲学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甚至于湮灭了它的人文性,从而忽略了它的当代价值。事实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及其人文精在现时代社会中的作用在目前是其他哲学理论难以超越的,尤其是在面对现代性危机与困境时更是凸显出它的意义。换句话说,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没有过时,能够经得起历史风云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就这个意义而言,“马克思仍然是我们同时代的人。”[2]371

二、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

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是目的还是手段?人有自由吗?人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古往今来,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也从来没有相同过。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始终是被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自由的理解不是单纯的哲学遐想,而是基于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与构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德国“从天国到人间”的逻辑的同时,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东西出发,也不是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3]30马克思所认定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3]31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当马克思批判基督宗教学说创造的种种幻想时,进一步阐明了他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结论:“但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452可见,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和研究,非常重视将其放在一定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去进行。

总之,马克思哲学是具有明确实践意向和革命意向的哲学,他真正重视并始终将其至置于思考中心的正是“人”、“价值”和“自由”这类重大的哲学问题,尤其是它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超越并丰富了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于医治当今时代的沉疴顽疾具有重大价值。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理解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命题分别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但他所说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就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5]“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24-25和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爱、理性等是人的本质。对此,马克思也并不赞同,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8正是基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扬弃,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的社会关系,用人的社会存在来代替人类的存在,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8这就是说,对人的本质的确定不能以某种抽象的原则,而应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进行。所以是社会关系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合作的总体,这就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正式在社会关系基础上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6]并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变化,这就导致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以及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7]可见,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必然地发生着变化。

人的价值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来体现,通过人的各种活动而表现。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价值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人的价值的突出特征是人在对象化的劳动中的创造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他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他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的力量。”[8]马克思看到了人的价值中物化的知识力量的强大驱动作用,充分肯定了人的劳动的全面性和价值的全面性。

(二)马克思对人的自由的论证

自康德以来的哲学传统中,关于自由的命题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即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观和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观。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观奠基于自然必然性,即所谓的“自然规律”,就是指自然现象之间的稳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观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科学试验等方式和手段,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越深入,在自然面前的行动就越自由,也就能够有效的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发生时人类可能遭受的损失,从而增加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自由度。而马克思思索自由问题的着眼点不是自然必然性和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稳定的、本质的、必然性的联系,即历史规律,他涉及的是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因为社会在本质上也就是由人在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构成的,所以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观涉及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之所以对自由问题的关注始终聚焦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与他的思想在青年时起就深受卢梭、康德 、费希特 、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社会政治理论的影响不无关系。尽管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主题是探索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但其着力点始终在本体论意义的自由上(比如他之所以关注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是由于它蕴含着对社会生活中的“原子”——人的自由意志的肯定)。

马克思尤其关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的权利,在其政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他无情地揭露了书报检查制度对人们精神自由的剥夺:“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与紫罗兰散发出的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没有色彩的就是这种自由唯一许可的色彩。”[4]43

马克思还不断发表文章批判当局政府以各种借口对人们自由的侵犯及在自由问题上存在的各种错误观点,他时刻以一名真正的自由主义的斗士的名义要求自己。在与恩格斯合作的《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开始意识到追求自由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思想批判水平上。他写道:“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9]这说明马克思的自由观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自己的自由观。他认为自由在其积极含义上意味着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个人能否获得全面发展并不是由个人的理想来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在当时情况下,多数人之所以丧失了自由,失去了全面发展自己的机会,因为生产力的状况还是非常有限的。在他看来,理想中的共产主义才是个人能够获得自有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坐等共产主义的到来。相反,他强调共产主义革命“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10]在《共产党宣言》中,他更直接地提出了 “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的口号,肯定无产阶级在这一革命中失去的将是锁链,而获得的将是世界和自由,并且预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1]

使马克思的自由观得到更深刻、更全面发展的是《资本论》。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首先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揭示出自由概念的起源和本质。他认为经济领域以外的自由概念,无论是纯粹观念中的自由,还是政治、法律、和社会关系中所涉及的自由,归根到底源自经济领域中的商品交换自由。因为无论政治上、法律上,社会文化上的、道德和宗教上的观念都无法超越一个时代的经济结构。其次,马克思深入思考了自由和时间的关系,并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由时间”的新概念,通过这个新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即少数人侵占大多数人的时间。这种揭露是极其深刻的。因为人所共知:时间是衡量自由的标尺,一旦大多数人的时间被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也就被剥夺了。最后,马克思还阐述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王国”的特点是人们自己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为目的,而不是理解为手段。也即人们的劳动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是出自内在的目的,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是充分自由的。而“必然王国”则与此相反。当然“自由王国”并不是凭空地建立起来的,而是奠基于“必然王国”的地基之上的,即人类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以最合乎人性的方式来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迈入作为“必然王国的彼岸”的“自由王国”。

在当今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以西方价值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引导着人们无限释放自己的欲望,在消费社会的浪潮中,“消费至上”的观念不容任何人对它产生质疑,人的“物化”日益加重,人成了物的奴隶。除了传统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之外,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文化力量也成了人的统治力量。价值理性失去了市场,“无思”成了人的思考方式,顺世和顺俗成了人的生存选择。在这种社会中,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处境在人们眼里已变得异常迷离,人们只是担心自己会被“流行时尚”的摩天轮在快速旋转中抛甩出去,用“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为现代人生活的真实描述倒是再恰切不过了。

然而,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而言,这些问题正是它所重视并要给予解决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通过反思和追问,以批判的精神表达它对现实的人的关注,深刻体现出其批判和建构功能。同时,它从现实的历史进程出发,通过分析社会生活的内在矛盾,并以此来变革和改造社会,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路径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其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巨大价值。

[1]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77.

[2]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9-10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8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22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A811

A

1673-1999(2011)02-0001-03

王广旗(1978-),男,河南平顶山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0-12-15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