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2011-08-15 00:51谭丽莉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技能

谭丽莉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28)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在快速发展的今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必然引起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巨大变化。这使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时代的风向标,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总是率先敏感地反映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中。同时,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又使其缺乏应对心理急剧变化的方法和能力,容易产生诸多心理矛盾和问题。社会变革越快,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就越突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1]

体育教学是大学不可缺少的,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不同,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还因其具有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缓解学习压力,可间接地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内心满足感较强。而进入大学,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遇到挫折就显得无所是从,往往会充满挫败感,不利于信心的建立,形成强烈的内心反差。有的学生甚至一蹶不振,荒废学业,无所事事,明显地表现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四个特点。大学生具有青春期特有的诸多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成就动机与低学业水平的矛盾,交往与闭锁的矛盾,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等。

(一)道德与责任感问题

现今大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对社会发展、道德文明等问题常处于懵懂状态,对社会主流文化认知不高,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力强,盲目的攀比心理会导致其对社会规范(如法律、纪律、公德等)的掌握和践行不佳、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问题。

(二)学习适应与心理压力问题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时间管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考试心理问题等。大学生在高中时期都是由老师和家长督促学习,时间管理没有自主性。而大学学习多以自学为主,会使其产生不知该学习什么的状态,面对考试和就业的压力,不但会产生抵触情绪,还会产生抑郁、恐惧等心理。另外,学习策略的不正确会导致学习没有效果,内心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从而灰心丧气,易受外界事物吸引,沉迷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三)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异性同伴交往等人际交往形式中。现代家庭中的子女大多个性较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而家人又对其关怀备至,导致孩子与外界交流少,为人处事的道理不是很明白。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问题时会不知如何处理,在学习生活中与同学交往会产生为难情绪,与同学、老师、异性相处时会产生矛盾,会有强烈的内心反差。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压力,如果处理方法不得当,会产生更大的受伤感,不愿再与人交往,处于封闭状态,甚至会产生抑郁,盲目猜测他人,更不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三、如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的体育教学主要有三大目标,包括体育技能的学习、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及培养大学生“全民健身”意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而情感、意志品质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体育课程中是潜移默化的。

(一)动机教学法

动机是推动或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生的求知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对学习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掌握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时的心理变化,关注学生内心变化,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逐步完成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成就感,高成就动机造就高学习效果。[2]

(二)利用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术的传递过程,而且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及大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多样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运用体育知识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来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以赛带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更是双方心理、智慧和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学生身体、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综合发挥内在力量进行工作,显然它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3]大学体育教学中多利用教学比赛,达到加强学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运动技能,懂得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的目的。教师可用语言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在体会体育的顽强拼搏精神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个性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产生积极影响。教学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能力,如运动感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比赛情况下形成的特殊的性格,如自信心、稳重、冷静、机智勇敢、协同作战等等。

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可以借助于其他活动的心理动机,促进学生对体育产生直接兴趣;可以利用某学科的专业活动需要,把学习心理迁移到体育运动上来,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运用体育技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正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个性品质等等。我们只要掌握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积极进行科学教学,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是大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并非是单一的体育技能的教学。情感教学也是大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多组织游戏活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技能时让学生建立成就感,利用正迁移原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当学生走出体育课堂后,便可将在体育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生活、学习中,能够面对挫折从容不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1]石丽.试论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韩景军.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潘琪.试谈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大学技能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画唇技能轻松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