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甫诗歌的艺术特征

2011-08-15 00:46李军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诗人

李军

(盐城工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盐城 224051)

李山甫是晚唐著名诗人,其字号、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史载李山甫于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僖宗时流寓河朔,光启年间依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为判官。后因仕途不得意,竟落拓不知所终[1]。辛文房《唐才子传》云:“落魄有不羁才……山甫诗文激切,耿耿有齐气,多感时怀古之作。”[2]司空图在其《偶诗五首》(之二)中称誉其为“天才”:“谁似天才李山甫,牡丹属思亦纵横”[3]3944;《旧五代史》卷六〇载“钱塘有罗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称”,将其与著名诗人罗隐相提并论;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八)记:“李山甫诗名冠于当代”,对其推崇备至;《全唐诗》诗前小传亦称赞李山甫“文笔雄健,名著一方”[3]3995。

一、美刺得兼、注重讽喻的诗风

李山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杨海明的《唐诗史》将其与罗隐、聂夷中、杜荀鹤、于濆、皮日休、陆龟蒙等并称为“刺时愤世的尚俗诗人”,其诗多关注和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刺世疾邪”的创作风格。

诗人所生活的晚唐时期,宦官势力依然猖狂,藩镇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军阀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黎民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山甫出身布衣,对下层百姓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故常以诗作表现广大民众的疾苦。如《乱后途中》诗云:“乱离寻故园,朝市不如村。恸哭翻无泪,颠狂觉少魂。诸侯贪割据,群盗恣并吞。”此诗真实地再现了唐末军阀割据、生民涂炭的情况,形象地表现了战乱后故园荒废、破败的惨状以及诗人极度悲伤、痛苦的心情。再如 《兵后寻边三首》:“卷地朔风吹白骨,柱天青气泣幽魂。自怜长策无人问,羞戴儒冠傍塞垣。”“角声恶杀悲于哭,鼓势争强怒若雷。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诗人以极其沉重的口吻,严峻而冷寂的笔调,向人们描绘了战乱之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控诉不义战争对城市和乡村生产生活的严重破坏。李山甫在诗中表达了对无辜罹难者及其亲属的深切同情,揭露和抨击了统治者因为“轻开边衅”而给广大民众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但同时诗人又深感自己位卑言轻,正所谓“自怜长策无人问”,故只能无奈地发出“胸中纵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说是非”的哀叹。

李山甫的诗歌还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进行了揭露与批评,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如“不知买尽长安笑,活得苍生几户贫”(《公子家二首》)采用对比、映衬、烘托的手法,说明了王公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是建立在广大黎民百姓的痛苦之上的,由此反映了当时日益尖锐且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揭示了唐王朝最终将走向覆亡的历史命运。《寒食二首》中既有对富贵人家“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享乐生活的描绘,也有对穷苦百姓“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窘困潦倒生活的反映。而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不公。“太史只知频奏瑞,苍生无计可防灾。”(《司天台》)诗人对负责监测天象的官员们“只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瞒天过海,对最高统治者阿谀奉承“频奏瑞”,却极端漠视百姓生活的媚态与丑行,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李山甫一生虽属意功名,然“累举进士不第”,其诗歌亦对此多有反映和表现。“麻衣未掉浑身雪,皂盖难遮满面尘”(《下第卧疾卢员外召游曲江》)表现了自己屡次落榜的悲伤痛苦之情。“自怜心计拙,欲语更悲辛。世乱僮欺主,年衰鬼弄人。”(《自叹拙》)“大抵物情应莫料,近来天意也须疑。”(《下第献所知三首》)诗人早年醉心于科举功名,但在连遭挫折后,对科举制度的腐败和不公也有所认识。

总之,李山甫的作品多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十分重视发挥诗歌的讽喻、美刺功能,不论是其立意还是内容,都明显高于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二、托物言志、借史抒怀的表现方法

李山甫诗歌具有“婉而多讽”的美学特征,多采用托物言志、借史抒怀的表现手法。李山甫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如《菊》:“篱下霜前偶得存,忍教迟晚避兰荪。也销造化无多力,未受阳和一点恩。栽处不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尊。陶潜殁后谁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诗人写菊意在托物抒怀,表面上是在赞颂历经风霜考验而傲然屹立的野菊花,实际上是为自己不为人识,缺少知音的落寞处境而叹息。“喜怒寒暄直不匀,终无形状始无因。能将尘土平欺客,爱把波澜枉陷人。” (《风》)在诗人笔下,“风”俨然成了在统治者和权贵面前阿谀奉承、拍马溜须的无耻小人。“长恨阳和也世情,把香和艳与红英。家家只是栽桃李,独自无根到处生。” (《柳十首》之三)诗人将绿柳条和桃李花相比,赞美柳树“独自无根到处生”的顽强生命力,以及“求于人甚少,给予人甚多”的奉献精神,对世人喜爱鲜艳桃李花而贬低柳树的风气进行了嘲讽。再如《隋堤柳》:“曾傍龙舟拂翠华,至今凝恨倚天涯。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诗人巧妙地运用比拟、兴寄手法,借物抒愤、借古讽今,集咏物、咏史为一体,借咏隋堤之柳,对隋炀帝游江都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进行了反思。最值得称道的是其《牡丹》诗:“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知君也解相轻薄,斜倚阑干首重回。”作者通过传神妙笔,描绘了“花中之王”牡丹娇艳多姿、国色天香的绝世风采。诗中的“牡丹”不仅是美好理想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高洁人格的自喻。司空图 《偶诗五首》云:“谁似天才李山甫,牡丹属思亦纵横”,对这首咏牡丹的诗称颂备至、赞美有加。

此外,李山甫的诗歌还多借咏史而言志抒情。“鲸鬣翻腾四海波,始将天意用干戈。尽驱神鬼随鞭策,全罩英雄入网罗。提剑尚残吴郡国,垂衣犹欠魏山河。鼎湖无路追仙驾,空使群臣泣血多。”(《又代孔明哭先主》)此诗表面上是叹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实际上是暗喻诗人自己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与重用。更著名的是《上元怀古》:“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在,雨花烟草石城秋。”此诗既有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般辛辣的讽刺,又有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样深沉的感叹。再如《项羽庙》:“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汉江船。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诗人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所有因改朝换代而登上皇位的帝王,指出他们并不是天生的“真龙天子”,取得帝位只不过是因为种种“偶然性”,而并非其自身所宣扬的“君权神授”。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山甫的历史观与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都是从根本上褪去封建皇权无比神圣的光环,还帝王将相以本来面目。

三、豪迈清俊、含蓄婉转的创作风格

李山甫不少作品延续了盛唐诗人的豪迈诗风,着力表现积极进取、效死边庭、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英雄主义精神。如《下第献所知三首》之三:“十年磨镞事锋铓,始逐朱旗入战场。四海风云难际会,一生肝胆易开张。”“校猎燕山经几春,雕弓白羽不离身。” (《赠宿将》)全诗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世人多恃武,何者是真雄。……明日凌云上,期君第一功。”(《送刘将军入关讨贼》)表现出诗人时刻都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愿为国家安危而舍生忘死、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惊风出地户,虩虩似震雷。吟哦山岳动,令人心胆摧。……慷慨追古意,旷望登高台”(《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赴举别所知》)反映了诗人意欲投笔从戎、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四百年间反覆寻,汉家兴替好沾襟。每逢奸诈须挼手,真遇英雄始醒心。”《上元怀古二首》之二:“争帝图王德尽衰,骤兴驰霸亦何为。君臣都是一场笑,家国共成千载悲。排岸远樯森似槊,落波残照赫如旗。今朝城上难回首,不见楼船索战时。”此诗表达了诗人想要“致君尧舜”、建立功业的远大志向与宏伟抱负。“紫烟横捧大舜庙,黄河直打中条山。地锁咽喉千古壮,风传歌吹万家闲。来来去去身依旧,未及潘年鬓已斑。”(《蒲关西道中作》)此诗是写景抒怀,境界豪迈壮阔,表现出如盛唐时期诗人般的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和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受晚唐诗风的影响,李山甫还创作了不少具有“清俊”风格的作品。如《方干隐居》:“咬咬嘎嘎水禽声,露洗松阴满院清。溪畔印沙多鹤迹,槛前题竹有僧名。问人远岫千重意,对客闲云一片情。”又如《别墅》:“此地可求息,开门足野情。窗明雨初歇,日落风更清。苍藓槎根匝,碧烟水面生。玩奇心自乐,暑月听蝉声。”雨后初晴,景物清新如洗,人物心境与清幽环境融为一体,诗歌的意境显得清新、俊朗、明丽。

李山甫多采用托物言志、借史抒怀的寄托手法创作诗歌,因而不少作品都具有含蓄婉转的艺术风格。其《贫女》诗:“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此诗与秦蹈玉的同名诗意旨相同,都是以“贫女”比喻贫士,表达自己不为世人赏识、不受社会重用的痛苦而又无奈的心情。李山甫的咏物诗《落花》有“颜色却还天上女,馨香留与世间人”之句,诗人借落花歌颂了仁人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馨香留与世间人”的自我牺牲奉献精神和造福于后代的高尚情怀。

四、浅近平易、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

王安石在《陈辅之诗话》中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李山甫继承和发展了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传统,语言浅近通俗、直白平易,有的用词用语几乎和口头语没有区别,浅俗得像平时说话一般。如《柳十首》:“也曾飞絮谢家庭,从此风流别有名。不是向人无用处,一枝愁杀别离情”,其语言直白如口语,更似家常话,可谓是“老妪能解”。“长疑好事皆虚事,却恐闲人是贵人”(《寓怀》),“深谢栽培与知赏,但惭终岁待重阳”(《刘员外寄移菊》)既浅近平易、通俗易懂,又流畅明丽、风趣幽默,极具韵味。另外像“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隋堤柳》),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寒食二首》),语言通俗浅近、直白平淡,同时又构思巧妙、生动传神。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云“李山甫卢延逊,又其下下者”[4],对李山甫诗的语言极尽贬抑,认为其作品只能算是“下里巴人”,不能称作是“阳春白雪”,这也从一个反面说明了李山甫诗歌语言的平易风格。

[1]周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周本淳.唐才子传校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3]彭定求.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4]杨海明.唐诗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