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家族古籍的文献价值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为例

2011-08-15 00:4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土司土家族古籍

王 平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湖北恩施 445000)

论土家族古籍的文献价值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为例

王 平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湖北恩施 445000)

文章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为个案,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土家族古籍在研究土家族的源流、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献价值,并强调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其搜集、整理和研究,充分发挥其文献价值。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古籍;文献价值;文化功能

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既是获取民族学资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又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和民族研究者的的重视与关注。因此,民族学不仅重视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而且注重对它们的研究运用。2002年以来,湘鄂渝黔毗邻地区的民族工作部门为了共同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土家族卷》,组织有关专家对土家族古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共登录条目2 900条,其中书籍类397条,铭刻类473条,文书类176条,讲唱类1 854条。尽管土家族古籍整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这些古籍的研究尚属于薄弱环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家族古籍的研究运用,更加深刻地认识它们的文献价值。

一、历史价值

书籍类的族谱、铭刻类的墓志、讲唱类的传说有的记录了土家族起源和迁徙的民族历史,客观上为研究土家族的历史源流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绝大部分族谱记述了各姓氏的源流和世系,是研究土家族族源的宝贵资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覃氏族谱。据宣恩《覃氏族谱总序》载:“我祖讳汝先,享年八十九岁。……聘娶向氏生二子,长曰伯坚,次伯圭,后圭公徙湖南添平,独坚公世守焉。庆元三年(1197)征吴曦乱,功封行军总管施州。享寿卒,葬施州柳城,聘娶唐氏,封太君焉。一传至谱诸,再传至耳毛。”另据忠路土司《覃氏族谱》载:“一世汝先。二世伯坚,弟伯圭。三世普诸。四世耳毛,次弟野毛,三弟花毛。……”以上二谱关于覃氏源流和世系的记载基本相同,与州内其他覃氏族谱记载相互吻合。综合分析上述文献资料,可知鄂西覃氏与部分湘西覃氏同出一源,皆以覃汝先为始祖,其中鄂西覃氏为覃伯坚的后裔,湘西覃氏为覃伯圭的后裔。

正如清同治《咸丰县志·氏族》所载:“按覃氏谱:有伯坚、伯圭二人,为覃氏最初分支之鼻祖。湖南、湖北覃氏,各祖其一。”另据唐崖土司《覃氏族谱》的记载可以推断:唐崖覃氏是元代的一支蒙古族驻军与当地土著覃氏融合而成,与恩施州其他覃氏具有同源异流的关系。该谱载:“启祖元朝宗籍,始祖铁木乃耳,是授平肩将军,生颜伯占儿,生文殊海牙,生脱音帖儿,特授宣慰使司之职,……脱音帖儿生福寿不花,生覃启处送,后因边夷南蛮累叛,奉旨征剿,安蛮民,阵守斯地,分茅设土,安营于宣抚山,因斩寇有功于朝,世受皇恩,承职以来,隶属施州卫,……”另据《元史》记载:“塔海贴木儿,答答里带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五溪蛮散毛、大盘蛮向木得什用等叛。从行省曲里吉帅师往讨,皆擒之,杀其酋长头狗等。”[1]上述两则记载可以相互佐证,证明铁木乃耳(塔海贴木儿)率领的这支蒙古族军队在镇压散毛、大盘叛乱后在唐崖一带定居,在当地土家族强宗大姓的包围与涵化之下,逐步被当地土家族吸收、融合,并开始使用土家语,以后又在汉族的长期熏陶、浸透之下,成为逐步使用汉语的土家族。[2]通过研究这些珍贵的族谱资料,我们可以基本上厘清恩施州土家族主要姓氏起源和迁徙的历史,进而断定恩施州土家族的历史源流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

部分墓碑同样记载了土家族起源和迁徙的历史,对研究土家族族源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佘老太君墓志》和《田行皋墓志》,前者记述谭氏太祖母佘婆婆落难时幸得巨鹰相救,生一子谭天飞,其子又生八子,落籍八坪,繁衍谭氏子孙的历史;[3](1)后者记述田行皋之祖籍、职务、功德,以及开疆拓土、繁衍田氏子孙之伟绩。[3](81)这些记载分别对研究谭氏、田氏土家族源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部分神话传说也对研究土家族起源具有参考价值。如,《洪水泡天和巴人由来》、《土家人的祖先》、《向王天子》、《佘氏婆婆》等神话传说,讲述了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的起源、迁徙的历史。其中,《土家人的祖先》讲述的就是洪水滔天后人间只剩下一对兄妹,后来以滚磨盘的方式成婚繁衍土家族后裔的传说。[4](1)

通过对上述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恩施州土家族的历史源流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料,从而证明恩施州土家族至少应包括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本地土著巴人或其他部族的后裔;另一部分是从周边土家族地区迁徙而来的其他土家族后裔;还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地区迁徙而来的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后裔。

二、社会政治价值

反映土家族社会政治状况的文献见诸各类古籍之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

书籍类中的《容美纪游》记述顾彩到容美土司的所见所闻及其与田舜年唱和的诗歌,第一次向外界系统介绍了容美土司的兵、刑、礼、乐制度,表明容美土司的社会形态中存在“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残破肢体的‘神判’与肉刑;土民与土司严重的阶级对立”,[5](3)为研究容美土司内部的政治制度和结构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卯洞司志》是我国第一本完整的土家族土司志,详细记载了卯洞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诸方面的情况,其中建置志从分设各房、司内五营、司属头目等方面记述了卯洞土司职官建置和政治、军事结构,[6]对研究土家族土司制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书类中的《胡总督奏捷疏》反映了因湖广土兵与官兵紧密配合,先后取得抗倭战争的一系列胜利后,总督胡宗宪遂向朝廷报告抗倭大捷战事的情形,[7]对研究清王朝的征调制度及土家族人民在抗倭战斗中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邓天益奏》是容美邻县状告容美土司对外扩展的最早文献之一,反映了容美宣抚田世爵先后率兵向巴东等地扩展的情形,[8]对研究土司地区与非土司地区的政治斗争及民族关系有参考价值。《覃恩赦命》,记述了明崇祯诰赠容美土司田楚产为“宣抚武将军”,并诰赠其母为一品夫人,[9]对研究容美土司与明王朝的政治关系具有文献价值。《田甘霖倡义奏疏》记述了容美宣慰司使田甘霖恳请朝廷照例加职、颁发赦印的情形,[10]对研究容美土司明末清初的政治态度和斗争策略具有文献价值。《田旻如奏》[10]和《湖广总督迈柱奏》[11]反映了容美土司改土归流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是研究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重要文献资料。《关于湖北忠峒等十五土司要求改流朱批奏摺》,反映了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后,清军大兵压境的情形下,鄂西以忠峒为代表的十五土司自请改流的政治态度,[12]也是研究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重要文献资料。《批利川县禀办理教案情形》、[13]《批利川县知县黄世崇禀教士藉端胁制情形》、[13]《批宜昌关道禀利川办理教案情形》,[13]反映了利川教案的起因、过程及清政府办理利川教案的情形。《办结施南教案摺》、[14]《致施南鲁守》,[15]则反映了施南教案的经过及清政府办理施南教案的情形,都是研究土家族人民反洋教斗争的重要参考文献。

部分铭刻类和讲唱类古籍也对研究土家族地区的政治状况具有文献价值。如,铭刻类中的《汉土疆界碑》记述容美土司和周边汉族地区划分疆界之史事,“汉土疆界接壤之处,分定疆界,汉不入土,蛮不出峒,分各遵守”,[10]这对研究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具有文献价值。《奉天诰命碑》记述了清康熙皇帝对湖广容美土司宣慰使田舜年之祖父、祖母的封爵与褒奖,[3](161)对研究容美土司与清王朝的政治关系具有参考价值。《百顺桥碑》记述了清康熙皇帝召见容美土司宣慰使田舜年的全过程,[3](262)是研究容美土司官制及其与中央王朝政治关系的文献资料。

讲唱类中的《陈二朗状告税官》讲述了陈二郎状告贪心税官的故事,[16](26)对研究土家族人民的政治斗争有参考价值。

通过这些古籍资料可以发现恩施州土家族地区在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以后的政治制度、政治斗争及民族关系等政治领域的历史状况。

三、社会经济价值

除书籍类的《容美纪游》、《卯洞司志》外,部分铭刻类、文书类古籍都对研究土家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文献价值。

铭刻类中的《西瓜碑》记述淮南西瓜在恩施的种植情况、种植方法和品种,[3](259)对研究土家族的农业发展史具有文献价值。《永定章程碑》记述卯洞油行的章程,体现了土家人主张公平交易的传统,[3](124)对研究土家族的经济史具有史料价值。《施南府田房税契告示碑》记述施南府征收房田税赋的详细情况,[3](118)对研究改土归流后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赋税制度有参考价值。《万人碑》记述鹤峰州毛坝乡民奉衙门差遣外服公役的详细经过,以及知州为此对服役者减免租赋的数量和标志,[3](137)对研究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民族经济有文献参考价值。

文书类中以改土归流后鹤峰知州毛俊德颁发的一系列文书最具代表性。《劝民蓄粪》记述毛俊德劝土家族人民开池蓄粪之事,[17]对研究改土归流后鹤峰州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具有文献价值。《劝民告条》系毛俊德鼓励农业生产之文告,旨在引进汉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17]对研究改土归流后鹤峰州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具有参考价值。《劝积贮》系毛俊德为劝民广为积贮而颁发的文告,[17]对研究改土归流后鹤峰州的粮食生产情况具有参考价值。

通过对上述古籍资料的研究,可以发现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在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迅速发展的历史趋势,说明改土归流后迁入鄂西南的大批汉族,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土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文化艺术价值

书籍类中的诗集是研究恩施州土家族文人文学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田氏诗人群”的文学作品最具影响。

《田氏一家言》是田舜年汇编的容美土司自明嘉靖至清康熙年间120多年6代10位诗人创作的诗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是研究恩施州土家族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尤以《秀碧堂诗集》、《敬简堂诗集》、《紫芝亭诗集》、《楚骚馆诗集》、《田信夫诗集》、《田珠涛诗集》等最具代表性,集中反映了“田氏诗人群”在土司文学中的辉煌成就。通过《田氏一家言》可以说明容美土司田氏世习诗书,在湖广颇负盛名,其中田子寿开诗派,世代相传,史久不衰,为诗冲融大雅,声调和谐;田舜年尤为博学,诗词歌赋,无不通晓,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保存至今的部分诗词中可以看出,它们既吸收了汉族诗词的长处,又保存了土家族民歌的特点,体现了汉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的完美融合。据此可以证明,容美土司田氏在开明的文化政策引导下,不仅注重对汉文化的学习和与汉族文人的交往,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铸造了土家族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而且注重将汉族文化艺术与本民族的民间文学有机结合,开拓了以汉族文化艺术形式反映土家族文化的新视野。

讲唱类中的传说、故事、歌谣等则是研究恩施州土家族口头文学的重要文献。这些古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口头文学的形式反映了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研究恩施州土家族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五、风俗习惯价值

讲唱类中的故事是研究土家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文献资料。

恩施州土家族讲唱类古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风俗习惯由来的故事,为研究土家族风俗习惯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如《土家人包帕子的来历》、《土家妇女为啥要捆围腰》、《土家小孩围口水兜的来历》、《咂酒》、《喝油茶》、《八宝和菜》、《中梁为啥要挂红布》、《“偷”中梁的来历》、《洗三》、《满月》、《吃“红蛋”的来历》、《女儿会》、《定情》、《过礼》、《哭嫁》、《露水裙的来历》、《新姑娘坐轿的来历》、《打丧鼓的来历》、《蓑衣盖猪头》、《过赶年》、《吃大肉》、《出天行》、《烧“毛狗棚”》、《打扬尘》、《八月十五“偷”瓜的来历》、《牛王节的来历》、《晒龙袍》、《还“相公愿”》、《祭猎神》等故事分别诠释了土家族服饰、生育、婚姻、丧葬、节日、祭祀等风俗习惯的来历,为研究这些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露水裙的来历》讲述从前土家山寨有一个叫春哥的青年,一天他上山打柴把金姬从妖魔中解救出来,于是两人相爱了。就在结婚的那天,妖魔又来作怪,金姬幸得菩萨赐其露水裙,最终战胜了妖魔。山寨人听说露水裙能驱邪镇鬼,于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都要穿露水裙。[18]该故事对研究土家族的服饰、婚姻习俗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说明露水裙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的一种特殊服饰,不仅具有美化形态的作用,还具有驱邪镇鬼的功能。又如,《过赶年》讲述从前土王为打败官兵,遂决定提前一天吃团年饭,以便腊月三十那天打得官兵措手不及。后来土兵们依计而行,果然将官兵打败,于是过赶年便相沿成俗。[19](227)该故事对研究土家族年节习俗的由来具有参考价值,与赶年形成于明代抗倭战争的故事综合分析,说明土家族赶年大致形成于土司时期,和当时的民族战争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民间故事的综合研究,能够深入分析出土家族各种风俗习惯的形成过程及历史形态,说明这些习俗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六、宗教信仰价值

铭刻类的石刻和讲唱类的神话传说蕴涵了研究土家族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

铭刻类中的石刻主要反映了土家族的道教、佛教等人文宗教信仰,进而说明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本民族所固有的,大约形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人文宗教则属于外来宗教,是随着大批汉族陆续迁入而带来的,与土家族原始宗教相互交织、融合,形成了土家族的多神信仰。铭刻类中的《团堡武圣宫禁告碑》记述了禁止山民上山取石、以免惊动佛主的禁令,[3](119)对研究土家族人民的佛教信仰具有文献价值。《瓦厂摆手堂碑》记述了土家族对祖先的崇拜及摆手堂的由来,[3](85)对研究土家族的祖先崇拜具有参考价值。

讲唱类中的神话传说主要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佘氏婆婆》讲述佘婆婆落难时因老鹰相救而受孕、繁衍谭氏子孙的传说,[19](3)对研究土家族的图腾崇拜具有参考价值。《水杉的传说》、《普舍树》分别讲述了土家族与水杉和普舍树的特殊关系,反映了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通过这些神奇的传说,可以研究土家族原始宗教的起源和人文宗教的信仰情况,深刻揭示土家族先民的精神世界。

七、伦理道德价值

书籍类中的族谱、铭刻类中的石刻,以及讲唱类中的故事、歌谣等都对研究土家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具有文献价值。

族谱具有分亲疏、辩廉耻的社会功能,一般都记述了家规、祠规等,对各家族内部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因而通过这些族谱可以反映土家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如,民国三年冉崇先编修家谱载《家归十则》,内容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和”、“姑宽”、“妇顺”、“长恕”、“幼敬”等十个方面,另载《忠孝百字铭》:“忠孝以为本,耕读以谋生;经营崇信义,致富在勤俭;勿以大凌小,莫将卑乱尊;九族同一体,百忍和四邻;宗亲怜寡独,戚友恤孤贫;读书惟明理,乐道岂求荣;贫贱须安分,富贵莫骄人;内外当严别,细微戒讼争;和平敦礼仪,孝友乐天伦;于兹立表率,留传教子孙。”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土家族传统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渗透、教化作用,说明土家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深受汉族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样,大部分祠堂的石刻都记述了祠规,对家族内部扬善抑恶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严家祠堂的《乡约当遵》、《家族当睦》、《闺门当重》、《姻里当厚》、《职业当勤》、《赋役当供》、《节俭当从》等严规戒条,[3](145-152)深刻反映了严氏家族崇尚正义、惩罚邪恶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部分讲唱类中的故事、歌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家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如,《陈二郎割指救母》通过陈二郎割指救母的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和尊重孝子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筛子关门眼睛多》、《哭嫁歌》等民间歌谣反映了改土归流后在封建伦理的影响下,土家族青年自由婚姻被受到严重束缚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由婚姻的无限向往。通过对这些古籍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土家族传统道德中既包含本民族所固有的、朴素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包括汉族的部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说明土家族文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此外,它们还对研究土家族的家族制度、民间医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如,族谱反映了各姓氏的家族内部结构和家族制度,对研究土家族内部的宗法观念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汪古珊的《医学萃精》等医学类古籍则反映了土家族民间医药的基本情况,对深入研究土家族民间医学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八、结 语

既然土家族文献具有如此重要的文献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它们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运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土家族古籍的搜集整理,以出版物的形式将它们永久性保存,另一方面加强对土家族古籍的研究运用,充分发挥它们在民族研究中的文献价值,有力地促进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明]宋濂,王濂.元史·塔海贴木儿传[M].中华书局,1976.

[2]王平.唐崖覃氏源流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1(3).

[3]王晓宁.恩施自治州碑刻大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韩致中.女儿寨传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5]高润身,校注.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6][清]向子奇,向子清.卯洞司志:卷三[M].向群泽,抄本.清宣统二年(1911).

[7][明]采九德.倭变事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8.

[8][清·光绪]巴东县志:卷五[M].

[9]鄂西州民委.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M].鹤峰:鹤峰县印刷厂,1986.

[10]鹤峰县,五峰县民委,统战部.容美土司史料汇编[M].鹤峰:鹤峰印刷厂,1984.

[11][清]允禄,鄂尔泰,等.朱批谕旨:卷五十三、五十四[M].胤禛批.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12][清]允禄,鄂尔泰,等.朱批谕旨:卷五十五[M].胤禛批.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13]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六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二百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6]陈星.陈二郎传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7][清·乾隆]鹤峰州志:下卷[M].

[18]利川市民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利川民间故事集[M].利川:利川市国营印刷厂,1991.

[19]鄂西州民委,文化局.鄂西民间故事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On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Ancient Literature of Tujia Minori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ujia Minority in Ensi Antonomous County

WANG Ping
(Minority Institute of Tujia and Enshi Miao Autonomous County, Ensi, Hubei 445000)

This articl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ujia Minority in Enshi, and from seven aspects, discusses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Tujia ancient literature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Tujia Minority. It also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further collection, sorting-out and research of such literature.

Enshi Minority; ancient literature of Tujia Minority; literature value; cultural function

G255.1

A

1009-8135(2011)04-0029-05

2011-04-24

王 平(1968-),男,湖北建始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土家族历史与文化。

(责任编辑:于开红)

猜你喜欢
土司土家族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土家族情歌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土家族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